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知识文库>实用文写作档>《故乡的榕树》精品教学设计

《故乡的榕树》精品教学设计

笔墨馆 人气:2.38W

《故乡的榕树》精品教学设计

《故乡的榕树》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优秀品质。

2、让学生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 体会乡土之情,学会借物抒情

教学难点: 解读乡土情结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古诗十九首”有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意为“胡马来自北方,它习惯依恋寒冷的北风,越鸟来自南疆,喜欢把窝做在朝南的枝条上”,鸟、兽都是如此留恋故土、不忘本源,更何况是有情感的人呢?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如此抒写乡愁:“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是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在异乡忍独行?风一更、雪一更,故园乡音可曾听?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岁月流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作家黄河浪离开家乡,旅居香港长达30年多年,30年来凝聚的思乡之情是怎样的厚重呢。今天让我们和黄河浪一起来品读《故乡的榕树》,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作者及背景:

黄河浪,福建长乐人,香港作家。本文曾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作者在七十年代中期,由于历史原因,远离乡土,到香港居住,香港固然有繁华美丽的一面,但因初来乍到,人生地疏,不同的社会制度,紧张的工作竞争,挤迫的生活环境,冷漠的人际关系等都难以适应。往往不自主地回忆起小时在乡下的日子,心中很怀念那美丽的自然景象、纯朴的农村生活以及亲切的乡亲们……

三、阅读,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思路

1、字词:(略)

2、结构:

课文写了几个地方的榕树?你认为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层次?

(板书)香港住所榕树…… 眼前

大陆故乡榕树…… 回忆 基本思路

香港住所榕树…… 眼前

文章很明显以香港和故乡两地的榕树将全文分为三个层次,回忆性散文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

3、过渡:

本文的三个部分衔接过渡自然,文章是怎样过渡的?(是什么引起了我对故乡榕树的怀念?)

①第三段是过渡段。其中,“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把眼前景物与思乡情怀联系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由小儿子吹着榕树叶玩耍的场景,想到自己在故乡榕树下的童年生活。)

②“那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了回忆的结束。“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一句,和上面的夏夜描写承接,衔接自然、巧妙。

四、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

1、课文从第 3 节开始回忆,第1 、2 节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是香港住所榕树——苍老蓊郁;)

2、本文第1段就透露了作者对榕树的感情,是哪一句?找出来。第二段画面中描写了什么细节,流动着怎样的情?

——“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第二段吹榕哨,父子之间流露着浓郁的幸福之情。写狗是为了烘托情。榕叶哨笛声,勾起了作者绵绵的思乡之情。)

(板书)香港住所榕树——苍老蓊郁(亲切) 景中有情

哨 笛浓深 勾起 乡 思

第二部分: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的人和事,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1、作者从住所附近的榕树上,从榕叶哨笛声中,从儿子在榕树下戏耍中,不由想起了故乡的榕树,想起了承载着作者童年岁月,悠悠往事的榕树。既然这个榕树令作者如此魂牵梦萦,那么这棵榕树究竟是怎样的呢?

明确: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浓的化不开的绿云;

这一节里“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连对榕树叶子的记忆都是那么细腻真切!请齐读 3 节末句。

2、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回忆了哪些内容?

榕树周围的景物树船的乐趣 “驼背”的传说

折枝祭祖先用汁液治癣 榕树下纳凉 愉快的夏夜

———(景和事)

3、榕树周围的景物有哪些?作者是怎样来交待榕树周围景物?

板书:景:小溪……石桥、小石狮子、石板条……

以两个“我怀念”的句子交待了榕树四周的环境:溪畔的景物,桥上的景物。这一段故乡景色的描写,清晰地烘托出榕树的背景: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写出这闽东农村特有的风光,为刻画榕树涂抹了一层底色。

为什么不说“记忆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样多,而说“象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

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启下文回忆

4、在着力渲染了榕树四周环境之后,作者马上回到榕树,写“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

—— 具体而细致地刻画榕树。

板书:两棵老榕树

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长成奇异的S 形,树心中空,依然枝叶繁茂,称为“驼背”。一棵略写,一棵详写。细致描绘了那棵被称为“驼背”的老榕树。 追问:这棵榕树为什么会这样呢?

明确:第6段,进一步叙述这棵老榕树的传说:玉皇大帝用雷火烧死藏在树洞中的蛇精。因为是村中最老的老人说的,小时的作者深信不疑,字里行间,露出稚拙的童真,也唤起了读者的亲切感。

再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传说呢?

明确:传说——增添了榕树的神奇色彩。(板书)

5、围绕这棵榕树又有哪些事呢?

明确:事:划“榕”船,求“榕”神,乘“榕”凉(板书)

6、划“榕”船:写了几个伙伴把“驼背”当船“划着”,又写“在儿时的梦里,它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桔树林……”在这里作者赋予了榕树什么深刻含义呢?

——明确:寄予了童年时代五彩缤纷的人生梦想。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寄托着作者无限的情思。

作业:练习册第一大题第1小题,第二大题

第 三、四课 时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带着对榕树的回忆,来到了作者的故乡闽东农村,看到了如诗如画的故乡山水,看到了高大魁梧、枝叶茂盛的故乡榕树,很自然地也回忆了故乡有关榕树的人和事。首先回忆了妙趣横生的童年琐事——以树代船,也回味了诱人神奇的传说。那么今天作者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回忆呢!

一、继续分析课文:

1、求“榕”神:

围绕这个话题,作者回忆了哪些具体事情?

——明确:女人到榕树下烧香拜佛:母亲用榕树汁治癣;为祖母折榕枝祭祖。

为什么要写这些封建迷信之类的事呢?

——明确: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在农村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可谓习惯成俗,这里是给我们展现古朴醇厚的民风乡俗。

母亲给孩子治癣,把榕树的乳白液汁涂在患处,“过些日子,那癣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似乎”二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明确:既表现了作者对树汁治癣的不信,又表现了作者对淳朴而愚味的故乡人的“卫护”。都是出于对故乡的爱。

2、乘“榕”凉:写榕树给农人带来的好处。(白天,傍晚,晚上)(第8、10段)。尤其是第10段写得很生动有趣,写自己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这一段描写富有生活情趣。那简陋的卧具、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似梦似仙的月夜景色,沉入梦乡那美妙的感觉……都着意铺陈,创造出一个轻盈、静谧的意境。儿时的夏夜如此美丽、迷人,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

第10段段中的叠字,如“悄悄”、“轻轻”等在表达上能起什么作用?

——明确:“悄悄”、“轻轻、”静静”、“慢慢”等形容词的叠用,能表现出音韵美;同时把动作表现得轻柔,衬托出环境的静谧,准确地刻画出“似仙境”、“似梦境”的境界。

3、追问:那么这棵榕树究竟有什么魅力使得村民们都喜欢到榕树下呢?

——明确:第9段,榕树默默奉献,为村民遮风档雨,给村民们阴凉,以无私的爱来庇佑村民。作者缘物生情,直接抒怀,通过拟人的手法,赞颂榕树的崇高品格。对榕树的赞美,其实是表达了作者对劳苦而纯朴的乡亲们的关切之情。

追问:在我们心里,谁也是这般为我们遮风挡雨,无怨无悔不计回报的默默付出,时刻关心我们呢?

——明确:母亲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榕树正如慈母般无私爱护村民,作者写榕树下的物、事、传说,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友情、亲情、乡情。

这些不同的景物与故事都是围绕榕树而发生的,榕树给了作者一个愉悦美好而难忘的童年生活,作者很自然地怀念榕树,对榕树的怀念,也就是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怀念。===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对榕树的记忆联系着对亲人的记忆。祖母的形象着墨不多却生动感人。那蹑着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唠唠叨叨”的神态,慈爱善良,使人难以忘怀。

板书:事人 情

划船——伙伴——友情(天真无邪)

治癣——母亲——亲情

祈福——祖母——亲情(细腻深厚)

乘凉——农人——乡情(淳朴悠闲)

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发了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念之情。

第11段写从美好的回忆中回到现实中来。

板书:结束回忆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怀念。

请找出过渡句:“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暗示离童年生活已过了三十载。尽管如此,作者身在异乡仍挂念着故乡榕树的遭遇,惦念着把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往事如烟,世事变迁,只有游子的心依然系着故乡。

第12段,哨音:呼应开头。(板书)

小儿子的话打断沉思,再写叶笛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把听觉感受到的当着视觉感受到的,更为形象。最后以深情的呼告,拟人的手法,设问的的语气结尾,把思乡之情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不忘故乡养育之恩,永做故乡儿子的一片诚挚之心,以“故乡的榕树呀……”几个字独立成段作结,也寓含了不尽的情思。

板书:升华主旨:不忘故乡养育之恩,永做故乡儿子

二、总结:

这篇文章作者叙述了许多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和事,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细腻的亲情、淳朴的风土人情,是作者割不断的故乡情结。榕树,成了作者回忆友情、亲情、乡情的载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艺术特色——寄情于物。

(一)作者既然是写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那么为什么不以“忆故乡”为题而要以“故乡的榕树”为题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写作的角度来谈。

明确:故乡要写的东西太多了,如果以“忆故乡”为题,题材内容都很宽泛,没有特点,但是如果以“故乡的榕树”为题,将所写的事,物都紧紧围绕在榕树身边,从一个小的角度出发,以榕树寄托乡思,寄情于物,反映出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富有感染力。

(二)本文是怎样运用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的?

分析:这篇散文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由眼前景引出故乡情,这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就是榕树,作者把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树上,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

情以物兴,寄情于物,首先要求作者有真情实感,“不精不诚,不能感人”。作者的感情是真挚的、热烈的、蓄积在胸,不得不发。榕树写得愈美,爱乡,思乡之情就愈加跃然纸上。虽是写景,却“句句是情、字字关情”。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写事无不渗透着浓郁的思乡之情,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基调,以情为经纬把故乡琐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贯串起来。

(三)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作者是诗人,擅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摹事物、抒发感情。本文在描写景物时,善于绘声绘色,饱含感情,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

如,第10段写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画面,有音响,有动作,有感情。写那睡意朦胧的感情,尤为精彩。又如,第4段,用“我怀念……我怀念……”等诗歌的语言,尽情铺叙故乡的景象,选取感情色彩浓郁,形象优美、能牵动情思的事物写景抒情,是景语,又是情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作者还善于运用诗歌的句式和多样的修辞手法写景抒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唤起读者的共鸣和联想。如文章最后抒情部分。

(四)本文创造的意境有何特点?

分析:意境深邃,是这篇散文的又一特色。散文贵有意境,有无意境,意境高下,是衡量散文作品优劣的首要标准。《故乡的榕树》开头描绘了一幅“我”的小儿子吹笛逗狗的富有动感的画面,接着写“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奇思泉涌,妙绪纷披,向我们展示了故乡的风物土地。作品氤氲着幽婉清丽的艺术境界,与所要抒发的思恋之情极其和谐地照应,也把读者引入那不绝如缕的思绪之中。作品描写“我”在榕树下度夏夜的那一段,从儿童的眼中显现出那个神秘而恬静的夜晚,童稚的天真更使得环境蒙上了如诗如画的色彩。故乡的榕树下“似梦境,似仙境”,多么引人神往啊!作品这里用的笔墨越多,越见得作者思乡情之浓,意之切。深邃的意境,使得这篇散文洋溢着一种诗美,一种含蓄的美。这篇散文无论从思路结构,过渡语言都独具匠心,真挚的情感中渗透着作者深厚的功力和流畅的文思,所以才会在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中获散文组冠军。这篇散文无论从思路结构,过渡语言都独具匠心,真挚的情感中渗透着作者深厚的功力和流畅的文思,所以才会在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中获散文组冠军。

三、习得:学习过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获?

1、回忆散文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以物—事—情的方式抒发情感。

2、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具深意或故乡的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四、作业:1、完成练习册 2、小作文:故乡的*****

板书设计 故 乡 的 榕 树 (借物抒情)

香港住所榕树——苍老蓊郁 (亲切) 景中有情

哨 笛浓深 勾起 乡 思 景物:景:小溪……石桥、小石狮子、石板条……

两棵老榕树传说 增添了榕树的神奇色彩。

故乡榕树事件:划“榕”船,求“榕”神,乘“榕”凉 情 中有景事 人 情

划船—— ——伙伴——————友情(天真无邪)

治癣———— 母亲——————亲情

祈福———— 祖母——————亲情(细腻深厚)

乘凉————农人——————乡情(淳朴悠闲)

香港住所榕树结束回忆 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怀念。

哨音:呼应开头

升华主旨:不忘故乡养育之恩,永做故乡儿子

《故乡的榕树》教案教学设计9

《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

郑念美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中浓郁的思乡之情

2. 品鉴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品鉴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师朗诵带动学生背诵)(出示幻灯片①②)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如果把乡愁从台湾移至香港又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看看他又是如何书写自己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

二. 作者简介 (由学生讲,师补充)(结合导学P14 二文学常识)

(学生读)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

(师补充)1941年3月27日出生于福建省长乐县。

(学生读)1975年9月赴香港定居

1979年,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散文文学奖组冠军。

(出示幻灯片②)

三.整体感知

1.结合预习,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③) 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准加点字。

鬈曲 兀立 汩汩 镌刻 苍虬 凹槽 皮癣 饭甑 战战兢兢

凉飕飕 庇荫 安然无恙

3.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一看题目《故乡的榕树》可以推测出本文的重点应该是写→故乡的榕树,仅仅写了故乡的榕树吗?课文还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

明确:

香港住所的榕树

大陆故乡的榕树

香港住所的榕树

哪些段落分别写了这三个地方的榕树?

香港住所的榕树(1-3)

大陆故乡的榕树(4-10)

香港住所的榕树(11-13)

香港住所、大陆故乡、香港住所→这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榕树?明确:空间顺序

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仅仅为了写榕树吗?→不是

目的是什么?→为了表达思乡之情

教师小结:通过不同时地的榕树寄托思乡之情是本文的基本思路。

四.具体研读

(一)研习第二部分

默读第二部分(4-10),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件来表达思乡之情(出示幻灯片③)

(提到哪些人物?哪些事?)

(第5段)→儿时“我”和伙伴把老榕树当作船划的乐趣。→树船的乐趣→体现什么情?→友情

(第6段)讲了什么?→驼背老榕树的传说( 板书:驼背的传说)

课文不是主要为抒发思乡之情吗?此处为何插入驼背老榕树的传说?有何作用?→使文章富有传奇色彩,增添神秘感,使内容更充实。

(第7段)“不知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头虔诚地烧一叠纸钱,点几炷香,她们怀着怎样的心愿来祈求这榕树之神呢?( 板书:烧香求树神)

“我只记得有的小孩面上长了皮癣,母亲就会把他带到这里,在榕树干上砍几刀,用渗流出来的乳白的液汁涂在患处,过些日子,那癣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母亲用汁液帮小孩治癣→用汁液治癣

“而我最难忘的是”什么?(文中如何表达)

“每当过年的时候,老祖母都会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常清的榕树树用来插在饭甑炊熟的米饭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折枝祭祖先

从老祖母“慈爱的老祖母”“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体会出什么情?→亲情

“……唯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护逼人的酷热,洒落一地的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过这里透一口气) 树下乘凉

(第10段)谁在哪里干什么?→ “我”树下度夏夜

通过“农人树下乘凉”、“我”树下度夏夜表现乡间特有的生活,这是什么情?

明确:浓浓的乡情(出示幻灯片③)

小结:榕树下汇集着友情、亲情、乡情等美好的情感,怎不令作者魂牵梦绕?

(二)研习第一部分:本文不仅通过事件,还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思乡之情。

1.分组(全班分两大组)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2.问题找出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并讲出其好在哪里,可以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提问三位同学,师适当点评

(老师也找了一些比较优美的句子,我们一起来欣赏)

3. 幻灯片出示优美句子,师生共同品鉴

(1) 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问题:出示幻灯片④: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明确:比喻(回忆必修一《荷塘月色》时分析比喻句的一般方法)

妙处:本体?喻体?相似点?

比喻句妙处的固定表述:生动形象地突出本体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体:我的心 喻体:一只小鸟

相似点:(同学展开联想,思考:)飞翔的小鸟特点?(速度之迅速;体形小→轻快)轻快、迅速

结合具体句子,如何表述?→“小鸟”之喻,生动形象地突出“我”心情的轻快愉悦;联想的迅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问题(出示幻灯片④)动词“飞”、“停落”用得好不好?有何妙处?

明确:紧扣具体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妙处

“飞”、“停落”的动作是由谁发出?→“小鸟” →动词“飞”、“停落”紧承上文“小鸟”之喻而来。

(结合“飞”、“停落”搭配的词语进行品鉴)

A“小鸟”飞,飞过什么地方?→“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 →为什么“烟水”是“迷蒙的”、“群山”是“苍茫”的“小鸟要飞向哪呢?→飞向家乡,作者身居香港,家乡→福建,隔着千山万水,因此用“飞”字。因此“烟水”是“迷蒙的”,“群山”是“苍茫的”。

B“停落”的对象是什么?→故乡熟悉的大榕树→巧妙地引出故乡的榕树,十分自然

(出示幻灯片④)明确:“飞”、“停落”紧承上文“小鸟”之喻而来,照应自己远离故乡的实际,并借助飞鸟的“飞”与“停”,巧妙地引出了故乡的榕树,文笔自然,不露痕迹。

(出示幻灯片④)看到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仿照上一句的方法分析这一句话(生动的比喻,准确的动词)

1> 本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明确:比喻。妙处→本体?喻体?相似点?(出示幻灯片⑤)

本体:春天新长的嫩叶→(两种情形) A迎着金黄的阳光的嫩叶

B在袅袅的风中晃动的嫩叶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写出嫩叶的什么特点呢?)

碧玉 抓住“透明” →色泽鲜亮(色)

→喻体 →相似点:

耳坠 抓住“晃动” →形状优美(形)

(结合比喻句妙处的固定表述)

(出示幻灯片⑤)生动形象地表现沐浴在金黄的阳光里色泽鲜亮的嫩叶,摇摆在袅袅风中形状优美的嫩叶,写出春天新长的嫩叶的可爱至极(美丽动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 运用哪些准确的动词?

→迎着、晃动、摇落→生动的比喻加上准确的动词,描写更加传神

这一段主要写故乡熟悉的大榕树,是现实描写吗?→不是,是作者的→联想

从何处可以看出?→“我仿佛又看到……又看到……”

虽是联想,是否给人生硬造作之感?→不会

为何有此表达效果?→生动的比喻,准确的动词的运用,描绘形象生动的榕树形象,使人身临其境,联想可谓丰富

师:生动的比喻,准确的动词,丰富的联想,使本文语言十分优美,分别找出文中相同用法的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并体会其妙处。

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优美的语言

(三)研读第三部分

问题:文中哪一部分直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明确:第三部分

齐读第三部分,思考课后题二:(品鉴语言→句式的选用)

课文倒数第二段连用两个问句,这样写对表达情感有什么好处?

(出示幻灯片⑤)“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的游子么?”

1> 既是问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设问句

设问句有何特点?→自问自答,答案就在语句之中

2> 而且连用几个问句,不断追问,对表达思乡之情有何效果?

明确:使思乡的感情表达更加连贯,更加强烈

用几个设问句把思乡之情推向高峰。 (板书:句式的运用)

拓展:仿照这样的句式(即连用几个设问句抒发强烈感情)写一个句子

小结:生动的比喻,准确的用词,丰富的联想,句式的运用,使文章极有文采→这些是本文在语言上的显著特点,值得我们在写作上借鉴。

五.总结:一枝一叶总关情,“故乡的榕树”牵动着游子无尽的思乡情绪。

优美的语言将作者的思乡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体会其妙处

2.阅读《潮汕文学读本》(第一册)P2秦牧《故乡的红头船》→体会澄海作家秦牧又是如何通过“故乡的红头船”抒写自己的思乡之情。

附板书设计:

主板书:

香港住所的榕树(1-3) 眼前

大陆故乡的榕树(4-10) 回忆 思乡之情

香港住所的榕树(11-13) 眼前

副板书:

语言特色:

1. 生动的比喻

2. 准确的用词

3. 丰富的联想

4. 句式的运用

树船的乐趣 →友情

“驼背”的传说

烧香求树神

用汁液治癣 思乡之情

折枝祭祖先 →亲情

农人树下乘凉 →乡情

“我”树下度夏夜

拓展: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笛音袅袅,乡愁不绝)

《故乡的榕树》教案教学设计8

《故乡的榕树》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理解本文通过对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的叙写及回忆性散文的思维特点

2、过程与方法 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作品感情基调,解读作者的的乡思、乡恋、乡情、乡愁

[教学重点]

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的叙写所体现的乡思、乡恋、乡情、乡愁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

[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 语感教学法

[ 教学安排]

三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走近作者:

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 1941 年 3 月 27 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中学时代,酷爱文艺,擅长丹青1960 年考入福建师院中文系,便从诗歌起步,走上文学道路1975 年 9 月黄河浪香港定居,从事绘画工作1979 年,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故乡的榕树》获奖后,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二、认识榕树:

榕树是世界上树冠最大的树

榕树是一种的树种,其主干一般难以存活200年以上,但其身上不断萌生的气根入地后会长成新的枝干,以取代老朽的主干,因而在历经沧桑后仍能显出勃勃生机

榕树属桑科椿属常绿大乔木,生命力旺盛,高2025米,生气根叶革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生长于村边或山林中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南部、云南、贵州

福建早在唐代就有大量榕树自然繁衍,“榕城”雅号由此而来宋代时,福州开始大规模人工植榕,著名书法家蔡襄曾组织在福州至漳泉的驿道旁种植榕树,开创了官府植榕的先河,而紧随其后到福州任太守的张伯玉又进一步推行了“编户植榕”,3年间共植榕上万株,使城区呈现出“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景观

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本作文的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

三、整体感知,思绪轻扬

分组,四人一组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你认为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层次?

香港住所榕树 …… 眼前

大陆故乡榕树 …… 回忆 基本思路

香港住所榕树 …… 眼前

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引出对从前故乡榕树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从前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事,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

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发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念之情

四、布置作业

进一步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课文层次梳理

二、质疑思考,互动合作

1、作者回忆往事旧景,为什么要围绕榕树这个中心?

这是因为故乡的榕树给了作者太多美好的回忆

2、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回忆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要求:每件事用一句话概括)

小时候在“驼背”之船上的“水手”梦

有关“驼背榕树”的古老传说

女人们对榕树之神的祈求以及用榕树汁治病

祖母对作者的疼爱

农人们酷热时在榕树下的纳荫乘凉

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夏夜生活

3、这些事件和传说本身并无多少关联,那么是什么使这些事件和传说能融到一起来,而且让人觉得融合得很自然?

(参考)“一切景语皆情语”,成为这些事件和传说联结点的是榕树,而作者是把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情厚谊都寄托在了榕树上,通过榕树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榕树既是作者感情的依托、也是作者思乡的线索,正是榕树把现实和故乡琐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贯穿了起来因此可以说贯穿这些事件和传说使始终的是一“情”字,即浓浓的思乡之情把故乡琐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贯串起来体现了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4、本文由现在写到过去,又由过去写到现在,其间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①第三段是过渡段其中,“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想情怀联系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②“那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了回忆的结束“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一句,和上面的夏夜描写承接,衔接自然、巧妙

5、在文章的第11自然段,作者将写作重心放在对现实的叙述,分别写了哪些事情?

第 11 段写从美好的回忆中回到现实中来“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

,“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暗示离童年生活已过了三十载作者身在异乡仍挂念着故乡榕树的遭遇,惦念着把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抒发了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念之情

三、拓展探究,讨论分享

你认为本文一定要以《故乡的榕树》为题么?如果换成《忆故乡》或《故乡的怀念》为题,你觉得怎样?如果你认为不可以换,请说说你认为不可换的原因:

(1)寄情于物

(2)榕树是本文的线索

(3)榕树下的回忆

(4)情感表达更加含蓄

四、深层感悟,体味语言

1、同样事吹着用榕叶卷起的哨笛,“我”与儿子却有着不同的心里感受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参考)差别在于“我”有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眼前的榕树和悠悠的哨音,勾起了“我”对故乡的回忆,激发起“我”内心连绵不断的思乡之情而儿子尚年幼,只是觉得哨笛很好玩

2、作者是诗人,擅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摹事物,抒发感情文中的哪一段最能引起你的共鸣,或者是给你的印象最深? 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任选一个角度说说你的理由,与大家共享

学生可能出现的参考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想象的运用,华丽的词语,句式的选用和变化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相关练习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指明同学回答课文写了和榕树相关的哪几件事,哪件事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课文和余光中的《乡愁》在写法上、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参考:

同: 1、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2、都有能够触发作者思乡的物

异: 1、《乡愁》用“邮票”、“船票” 等一组意象构成了乡愁的丰富内涵,使“乡愁”有了更明确的寄托《故乡的榕树》以榕树为思乡之情的触发点,引发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2、 《乡愁》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故乡的榕树》由榕树引发一组童年的生活画面,表达对故乡的热爱、思念 三、拓展延伸,课内练笔:

1、仿写例句:

我怀念家乡那并不挺拔的山峰,上面高耸的高压电线架,山坡上姹紫嫣红的杜鹃,山腰上碧波粼粼的人工湖;我怀念家乡秋季的天朗气清,晴空下浩浩荡荡的东江水,十里绿堤的滨江路,岸边开怀畅谈的人们那江对岸茂密的竹林里散落着的童年的欢笑,那淡淡的桂花清香,飘洒在我这远行的游子心头,酿成的思念却比天空的秋雨还要密,还要稠……

参考:

我怀念家乡新鲜的玉米香味,甜甜的板栗、喷香的核桃、绿油油的白菜、萝卜、像枕头的大冬瓜;我怀念柿子树上的红灯笼,在绿叶的映衬下,闪着金光,枣树上的红枣高高挂起,轻轻一摇,便像一阵红雨似的刷刷落下,串串晶莹剔透的五味子,惹人嘴馋,一个个又酸又甜的猕猴桃,等待人们去采摘那丰收的田野里漫天的欢歌笑语,那金灿灿的累累硕果酿成的果酒比商店柜台里标价虚高的名酒还要让人心醉,还要令人向往

2、创造美——这人、这事、这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谁不爱生养自己的家乡呢?身在异地求学,思乡之情也格外浓厚,不免常想起家乡的人、事、景、物,那么,你心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故乡值得你留恋的又是什么呢?

请以某一人、物或景为载体,从记忆深处寻找一份曾经的感动

四、课文小结:

文章寄情于物,以榕树为线索,贯穿全文,语言优美,叙述了很多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和事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幽静的环境、淳朴的风土人情,是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乡情结体现了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五、布置作业

1、回想一下自己的儿时生活中有哪些和故乡记忆深刻的人和事,选择一些把它用趣味的笔法写下来,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2、收集和积累有关思乡的诗句

板书设计

香港住所榕树 …… 眼前

大陆故乡榕树 …… 回忆 基本思路

香港住所榕树 …… 眼前

现实(亲切)哨笛 深 浓

∣ ∣ 深 浓

回忆 (怀念)(景物、事件、传说) 的 的

∣ ∣ 思 乡

现实 (哨音) 念 情

《故乡的榕树》说课稿2

《故乡的榕树》说课稿

枝江三中 张 华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故乡的榕树》。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故乡的榕树》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绵绵乡情”板块中的第一课。本板块是体验乡情板块。“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要求。在学习《故乡的榕树》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关于思乡之情的《故都的秋》,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触景生情、思乡怀旧的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所谓“神”是指主题明确、集中。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入手,比如课文最后三段,它们是理解这篇散文主旨的关键。

我认为《故乡的榕树》一文,作者是由眼前住所的榕树,想起故乡的榕树及当时的人和事,抒发了对故乡深情的思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文体特征及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散文的文体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及本文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情感美,体会作者的浓浓乡思。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有二:一是抓住文章线索,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征;二是找出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与事,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学习作者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本文的难点是品味本文优美流畅的语言,探究榕树的深层内涵。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故乡的榕树》这篇优美的散文,我选择采用引导法,提问法,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拓展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本课设计为九个步骤,一个课时完成。

1、导入新课:

我先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创设情景,然后由以往学过的古诗词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释题环节:介绍作者、榕树、榕城。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3、整体感知阶段:

这部分我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本文重要的两处过渡段、表达情感的主旨句,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初步把握作者情感。

4、理解内容阶段: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文章开头作者没有直接写思乡,而是以哪几个围绕榕树的小片段来引出对故乡的思念?(学生概括)第二,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回忆了与之相关的哪些景、人和事?第二,这些景、人和事本身并无多少关联,那么是什么使这些事情融到一起来,而且让人觉得融得很自然?

通过三个问题的回答,我再引导学生总结本文两个重要的写作特色,一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榕树是情感的载体,借物抒情,情景交融。二是作者回忆了一系列不同的人和事,所有这一切由榕树贯穿起来,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5、揣摩语言、情感共鸣阶段

这也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我让学生从修辞手法、用词、句式、内容与情感等角度任选一方面自由鉴赏最能引起情感共鸣或是印象最深的语句。通过此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又能通过品味语言唤起学生的共鸣,更好地品味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还能让学生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

6、合作探究阶段

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析榕树形象,把握其深沉内涵。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导,由榕树的自身形象深入探究内涵,师生合作就能很容易得出结论。

7、拓展延伸、比较阅读阶段

在此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将余光中的《乡愁》从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等不同方面与课文作比较,说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对比阅读,强化学生对本文寄情于物的写法的认识。

8、交流学习心得阶段

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养成每节课学有所获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9、课堂小结

播放背景音乐《弯弯的月亮》,强化学生对作者乡愁情思的感悟。

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略)

《故乡的榕树》课堂教学实录2

《故乡的榕树》教学案例

作者:萧山第十一高级中学 童桂香 陆明丽

金秋十月,萧山区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会议在我校举行,区教研室要求我们开设两堂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观摩课,本案例的教学组织者是陆明丽老师。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学鉴赏提出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要求,陆明丽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注重了知能人文并重,希望通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关注学生个体的精神生活,赋予教材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案例陈述

课前利用多媒体投影榕树的图片、榕树的植物属性及福建、台湾一带的“崇榕”习俗。

一、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在早自修进行了预习,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文章的语言很美,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描写充满了灵气。

生2:题目是《故乡的榕树》,但我感觉到了其中蕴涵着很深的思乡之情。

生3:榕树是作者的故乡的一个典型的物,写榕树就是写家乡。

师:三位同学说出了他们阅读之后的感受,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故乡的榕树。

二、那山那水

多媒体投影这一环节的要求。朗读品味你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要求:1、有感情的朗读;2、进行评价(用一句话概括你的评价,再陈述具体理由)

生:自由朗读,选择喜欢的语段,并写下评价的提纲。

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说说你喜欢的语段。

生4:我最喜欢第3段,我认为这一段文字优美,比如“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绘形绘色,从这样精细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的一草一木甚至一缕阳光都怀着深深的情感。

师:评得很好,你读的一定也不错。

生4:朗读(感情投入较充分)。

生5:我也喜欢第3段,因为这段文字感情细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那榕树“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正是作者浓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

生6:我最欣赏第10段,故乡的夏夜“似梦境,似仙境”,抚摸着我“慢慢沉入梦乡”。这一段的描写突出了美的意境,现在生活在“大都市”的“我”已经没有机会再享受这一切了,这已经成了“我”的一个梦,一种怀念,一个理想。

生7:(深情地朗读第11段)老师,我读得怎么样?

(笑,鼓掌)

生7:作者的感情很细腻,“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故乡的一切已经改变,而“我”仍怀念着故乡的榕树、小桥、流水。在物改人非的淡淡的悲哀中,是一杯浓浓的思乡的酒。

(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淡淡的悲哀,浓浓的乡情。

生8:第4段写得很朴实,用“我怀念”领起自己对老榕树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而且这种怀念是诉诸于视觉的、听觉的,最主要的是引出了全文“爱家乡,怀念家乡”的主题。

师:是啊,故乡之于我们是什么呢?是那榕树、小桥、流水,是那夏夜,是那嬉水的鸭子……

三、故乡的榕树

多媒体投影这一环节的要求:圈画出文中描写榕树的词语或短语,概括作者笔下榕树的特点。

师:请圈画出文中描写榕树的词语或短语,并概括作者笔下榕树的特点。

生(全体):阅读圈画。

师:说说你找的。

生9:青翠、树叶茂盛、顽强、苍老、依然顽强的活着。

生10:苍老、蓊郁、清凉、青翠、遮风当雨、亲切、默默的、有无限爱心、温柔、高大、魁梧、卷曲。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来,这两位同学找出来的“榕树”的特点分成了两类。哪两类啊?

生(全体):外在的形状和内在的精神。

师:对了,作者笔下的榕树形神兼备。请看屏幕(屏幕投影写榕树特点的词语)。为什么由榕树会想到故乡呢?

生11:榕树是那样的温柔,富有爱心,庇护着小村庄里的人们,榕树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是故乡的象征。

生12:榕树顽强、默默地精神正是故乡人的品质和性格,因此,想起榕树,就会想起故乡。

师:是啊,故乡的平常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会引发我们无限的乡愁,你体会到的作者的“乡愁”有什么特点呢?

生13:乡愁是一种平凡中的不解之情。

生14:乡愁是一种自豪感,为家乡的精神而自豪。

生15:乡愁是普通的人、事、景,又是浓浓的心情。

师:淡淡的回忆,浓浓的乡愁。乡愁是游子心中永恒的主题,是诗人歌者永远的吟咏。我们来听听罗大佑是如何吟唱余光中的“乡愁”的。

四、名家笔下的乡愁

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生:听,沉思。

师:乡愁也许是一些小小的东西,是醉酒的滋味,是等待的滋味,是一方雪花白,是窗前的腊梅香。我们虽然还没有真正离开过家乡,没有亲身经历过作家笔下的乡愁,但我们对家乡也一定有过一份曾经的感动。

五、这山这水

多媒体投影这一环节的要求:请以某一景、物或细节作为载体,从记忆深处寻找一份曾经的感动。

生:思考,同桌交流。

生16:(举手)我们家前面有一条官河,河堤的都是青石板砌,小时侯我和同伴们会赤着脚在上面走,石板凉凉的,柔柔的,象母亲的抚摸。现在,所谓的成长使我失去了那份体验,那份来自心灵的体验。

(似乎点燃了学生的情感,跃跃欲试者很多。)

生17:我们家在云石,原来有很多老房子,旧是旧的,但整体的感觉很好,特别是夏天的傍晚,家家户户都会到场院上吃饭,左邻右舍,展现出一种融洽的氛围,仿佛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也许当时,没有觉得有多少感动,读了《故乡的榕树》后,我发觉,当我回忆起这个情景的时候,我想流泪。

生18:家乡的小路,家乡的老屋是我们永远的依恋,家乡的方言更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感动。我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我现在没有离开萧山,但在回家的汽车上,当我听到我们那个地方的方言的时候,感觉是那么的亲切,扑面而来的是家乡温暖的风。我想,当有一天,我身处异地他乡,我听到乡音时,我会怎样呢?各位想象一下,你们会怎样呢?

师:的确,家乡,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点点滴滴,让我们铭记这点点滴滴,因为爱这点点滴滴,就是爱家乡。

案例分析

关于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体验和生成性问题,本案例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启示一:文学鉴赏的审美生活与学生内心道德情感需要建立共鸣。审美生活是建立在情感活动基础上的感受美、识别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进而发展到高层次的树立美。《故乡的榕树》是一篇声情并茂的美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充分利用文本的特点,让学生首先自主地去感受文本的景美、人美和情美。比如“那山那水”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朗读品味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并进行评价。从具体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感受体验了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然后通过层层铺垫,在“这山这水”环节中,从学生的表现看,明显地体现出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而这种共鸣因为有了生命主体参与,又可以进一步激发主体的生命体验,使他们在本质上产生道德情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有过这样的审美和道德情感体验的主体一定比那些缺乏体验的主体,更能生成有价值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这是一切牵强附会的德育渗透无法做到的。

启示二: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本案例从教学设计上看,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有独立的空间,让我们的学生有选择的权利。教师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教师并没有把眼光仅仅停留在文本上,而是着眼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精神品质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那山那水”和“这山这水”两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我的心灵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在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真正做到了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再如“名家笔下的乡愁”这一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效果,创设了富有诗意的,有着浓浓的乡愁氛围的音乐情境,在这个空间中,余光中的诗和罗大佑的音乐中的那种乡愁、乡情和乡思,随着音乐符号,流过学生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是更深层面的心灵对话。任何的道德说教都无法起到这样的效果。 启示三:学科德育是在学科教学中生成的,而不是灌输的。学生课堂生活的基本形式是认知、体验和感悟。审美活动需要体验和感悟,理性活动、道德活动也需要体验和感悟,学科德育的渗透需要在体验和感悟中生成。在本案里中教师并没有讲述很多“爱家乡”的大道理,而是在开放的、自主的教学环境中,在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悟的过程中生长出德育的因子。在具体的操作上,通过感知和评析语言、感知和体验形象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感悟意象的象征意义、体验和领悟生活中的感动等环节,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之情,进而迁移文本中的情感,在结尾让学生走进自我的生活中,说说自己对家乡有过的那一份感动,而这份“感动”生长的土壤正是我们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教学生成知识是必要的。那么,教学生成情感呢?生成德育体验呢?本案例给了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

黄河浪《故乡的榕树》赏析

《故乡的榕树》赏析

赏析:丽句佳构寓真情

一、笔酣墨饱抒真情

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是写文章的大忌,是不能感动人的。“情动于衷,始能为文”(刘勰)写文章的人, 都明白这个道理。

《故乡的榕树》是作者通过回忆故乡榕树下的童年生活而抒发思乡之情的散文,作者写此文时“已离乡千 里万里外了”,而且时间已过了“三十年”,但故乡、故物、故人、故事时时在脑海中浮现,离乡愈远愈久, 思念愈切愈深。这是一种游子对于母亲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是真切浓郁的,是崇高纯粹的,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只有真情,并不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故乡的榕树》的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抒情技巧,笔酣墨饱地抒写了思乡的满腔真情。正是这种真情打动了读者,引起共鸣,提高了文章的美学价值。

首先是缘物生情。刘勰说:“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意思是说物象用它的形貌来打动作家,作家心里产生情理来作为反映。本文创作就是如此。作者住所附近的两棵榕树,引起作者回忆故乡的两棵老榕树:“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晨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这传神的描绘反映了作者浓郁 的思乡之情。

其次是绘景传情。作者进入回忆的第一段,用概举的方法描绘了家乡榕树的四周景色:“流过榕树旁的清 澈的小溪,溪中彩色的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追逐欢笑的鸭子”,还有“洁白的石桥”,“刻 字的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怀念这些景物,是因为作者对它们充满了喜爱之情。作者童年的岁月, 正是在这样的景物、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再如描写夏日中午农人在榕树下纳凉的情景:“每当中午,亚热带 强烈的阳光会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这里不仅写出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同情,也表达了对老榕树的感激之情。

再次是忆事抒情。这篇散文回忆了几件与老榕树有关的童年趣事,通过“忆事”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使人读了心旌摇荡,浮想联翩。如写“我”奉老祖母之命上树折枝的事,写得有声有色:“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 老祖母脸上的神情,走路的姿态,脚的形状,说话的特点,都在这寥寥数语中描绘出来了。“而我虽然心里有 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一个顽皮可爱的少年颖脱而出。这里描绘出祖孙间其乐融融的亲情,是感人至深的。

最后是直吐深情。作者在回忆故乡景物和故乡趣事时,有时按捺不住奔涌的激情,采取直接倾吐的方法说出来,情感逼人。如对故乡的景物概括描写后,作者情不自禁地写着:“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 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叶子一样多……”这分明告诉我们,童年的岁月一去不返,多么惋惜!童年的记忆铭刻心头,多么珍贵!这深沉的情感是动人心魄的。文章的最后三段更是直抒胸 臆,对故乡的怀念与眷恋之情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特别是临近结尾那几句用呼告手法直接抒情的句子:“故 乡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 思想,你也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么?”这如泣如诉的语句,仿佛一张大网,把读者完全笼罩其中了。

二、布局谋篇具匠心

《故乡的榕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惨淡经营,颇居匠心。这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开篇层层铺垫。文章开篇写“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荫遮蔽着地面。” 作者由眼前的榕树想到故乡的榕树,由眼前景引出故乡情。榕树是思乡怀旧的联系物,又是绘景叙事的线索。 通过对眼前榕树的描写,可以直接联系故乡的榕树,从而迅速进入回忆,这也是可取的。但作者没有这样做, 而是接着描写榕树周围的景物,滑梯、亭子、蒲葵和花朵,“居然成了小小的儿童世界”。于是“我常在清晨 或黄昏带着小儿子到这里散步”,享受“悠然自得的味道”。首段的后半段宕开笔墨,从榕树写开去,如果不 看标题是料不到要乡思的。第二段写“我”有一天动了未泯的童心,摘下一片榕树叶“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 ,放在口边吹,“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并引来一只小黑狗。这一段也没有明写乡思,而是继续 铺垫,并且完成了铺垫。具体说已有了引忆之物——两棵榕树,如故乡的一般;引忆之景——儿童世界,如故 乡榕树下的“我”和小伙伴的乐园;引忆之人——小儿子,如同当年的我;尤其又有了引忆之声——哨笛,作 者虽然没有明写“我”小时候吹叶笛的情景,但那是不言而喻的,若写出来反为蛇足了。(小黑狗的描写也不 是闲笔,而是为了烘托哨音的美妙和“小儿子”的乐态)至此,作者选笛音为切入点,开始了回忆:“而我的 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把读者缓缓带入“我”的故乡,溶进榕树下美好的生活。通过这些铺垫,使乡思更为自然,使乡情更为浓郁,也使读者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感受乡思的渴盼和乡情的真挚。

中间时时缝合。若想使文章浑然天成,就要注意材料的联缀。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回忆故乡的景物、人事, 为避免材料的散乱,作者特别注意过渡句、过渡段的安排,进行巧妙地缝合。第四段用概举的方法写出对故乡多种景物的怀念,这些景物是老榕树的衬景,不是主要的,这是一个过渡段。特别是结尾一句:“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更具承上启下的作用,暗示接下去要写榕树和榕树下的故事了。第六段用设问揭示:“有时我们会问,这棵驼背的老榕树为什么会被烧成这样呢?”接着写关于“驼背”的传说。第八段描写夏日农人在榕树下的石板上纳凉的情景,开头也有一个过渡句:“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 ,夏日里那是农人的‘宝座’和‘凉床’”。第十段描写夏夜在石桥上露宿的有趣情景,开头仍有一个过渡句 :“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不但为下面的叙事作了揭示,“深深地怀念”也为情感定了基调。第十一段开头一句就是:“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这也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揭示回忆已结束,将要集中抒发情思了。由于作者工于缝合,使材料紧密勾连,文思承接贯通,情感流泻无阻,取得了极好的表达效果 。

结尾处处呼应。后面三段是结尾部分,重在抒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情。这一部分的特点是处处呼应前文,使文章叙事抒情连为一体。第十一段是对中间部分的呼应,这里有的是对前文的交代,如关于两棵老榕树的交代:“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幸好另一棵安然无恙 ,仍以它浓蔚的绿叶荫庇着乡人。”还有对讲故事老人的交代:“那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胡子的讲故事老人已 经去世了。”对老祖母的交代:“过年时常叱我攀折榕树枝叶的老祖母也已离人间许久了。”有的是对现状的推想:“当年把驼背的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都已成长。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 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么?有的还坐在树下的石板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么?”这种呼应不仅使文章结构完善,也使抒情更深沉、更浓郁,有催人泪下的效果。

第十二段呼应开头部分。开头从哨音切入,结尾从哨音折出,叶笛的哨音“弥慢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接着以设问抒情把思乡之情引入高潮。尾段只有一句“故乡的榕树呀……”既呼应了文题,又寓含了无尽的情思,收到言尽意不尽的效果。

《故乡的榕树》课堂实录

(课前利用多媒体投影榕树的图片、榕树的植物属性及福建、台湾一带的“崇榕”习俗。)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可是自然界唯有榕树能“独木成林”。榕树是属于桑科的常绿大乔木,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的树冠之大,令人惊叹不已。

榕树虽然没有鲜花那样灿烂和芳香,却一向是文人墨客抒情写意的对象。特别在福建、台湾一带,人们在爱榕、崇榕的活动中充满着人情味和神圣感。(课件)在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心目中,榕树最有灵气,最富情感,最能庇荫造福乡人,乡村内外,必有一株以上的大榕树。

一、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在早自修进行了预习,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文章的语言很美,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描写充满了灵气。

生2:题目是《故乡的榕树》,但我感觉到了其中蕴涵着很深的思乡之情。

生3:榕树是作者的故乡的一个典型的物,写榕树就是写家乡。

师:三位同学说出了他们阅读之后的感受,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故乡的榕树》。

二、那山那水

《故乡的榕树》一文语言质朴生动,文笔绮丽多姿,把作者对家乡深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

多媒体投影这一环节的要求。每位同学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且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从修辞、句式上分析;也可以分析该句是否运用想象,作用是什么;还可以从艺术手法上来分析。要求每位同学在小组记录本上做记录。

三、故乡的榕树

多媒体投影这一环节的要求:圈画出文中描写榕树的词语或短语,概括作者笔下榕树的特点。

师:请圈画出文中描写榕树的词语或短语,并概括作者笔下榕树的特点。

生9:青翠、树叶茂盛、顽强、苍老、依然顽强的活着。

生10:苍老、蓊郁、清凉、青翠、遮风当雨、亲切、默默的、有无限爱心、温柔、高大、魁梧、卷曲。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来,这两位同学找出来的“榕树”的特点分成了两类。哪两类啊?

生(全体):外在的形状和内在的精神。

师:对了,作者笔下的榕树形神兼备。请看屏幕(屏幕投影写榕树特点的词语)。为什么由榕树会想到故乡呢?

生11:榕树是那样的温柔,富有爱心,庇护着小村庄里的人们,榕树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是故乡的象征。

生12:榕树顽强、默默地精神正是故乡人的品质和性格,因此,想起榕树,就会想起故乡。

师:是啊,故乡的平常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会引发我们无限的乡愁,你体会到的作者的“乡愁”有什么特点呢?

生13:乡愁是一种平凡中的不解之情。

生14:乡愁是一种自豪感,为家乡的精神而自豪。

生15:乡愁是普通的人、事、景,又是浓浓的心情。

师:淡淡的回忆,浓浓的乡愁。乡愁是游子心中永恒的主题,是诗人歌者永远的吟咏。关于思乡的话题历来就是文人笔下永恒不变的主题,古诗中就有许多描写思乡的名句,说说知道那些?(出示课件)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相思》 李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望月怀远》张久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我们一起来感受余光中的“乡愁”,细细品味乡愁的滋味。(放音乐)

师:乡愁也许是一些小小的东西,是醉酒的滋味,是等待的滋味。我们虽然还没有真正离开过家乡,没有亲身经历过作家笔下的乡愁,但我们对家乡也一定有过一份曾经的感动。

四、这山这水

多媒体投影这一环节的要求:请以某一景、物或细节作为载体,从记忆深处寻找一份曾经的感动。

生:我们家前面有一条官河,河堤的都是青石板砌,小时侯我和同伴们会赤着脚在上面走,石板凉凉的,柔柔的,象母亲的抚摸。现在,所谓的成长使我失去了那份体验,那份来自心灵的体验。

生:我们家在云石,原来有很多老房子,旧是旧的,但整体的感觉很好,特别是夏天的傍晚,家家户户都会到场院上吃饭,左邻右舍,展现出一种融洽的氛围,仿佛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也许当时,没有觉得有多少感动,读了《故乡的榕树》后,我发觉,当我回忆起这个情景的时候,我想流泪。

生18:家乡的小路,家乡的老屋是我们永远的依恋,家乡的方言更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感动。我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我现在没有离开萧山,但在回家的汽车上,当我听到我们那个地方的方言的时候,感觉是那么的亲切,扑面而来的是家乡温暖的风。我想,当有一天,我身处异地他乡,我听到乡音时,我会怎样呢?各位想象一下,你们会怎样呢?

师:的确,家乡,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点点滴滴,让我们铭记这点点滴滴,因为爱这点点滴滴,就是爱家乡。

五、课后训练:品味文章,仿照课文写作方式,选取一典型事物,写一篇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