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知识文库>实用文写作档>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学反思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学反思

笔墨馆 人气:4.57K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学反思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学反思

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复习课)《有话好好说——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按学校要求设计了导学案,并且结合病句难度大、要反复练习的特点,设计了“微题库”。这种创新设计,不仅为以后的教学作了准备,也为“吃不饱”的学生准备了“加餐”。

2.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本节课中,小组活动比较多。这种“多”,不在于活动表面的热闹,而在于让“小组”真正发挥作用。比如:小组在组长带领下,一对一、多对一地讲评、纠错;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讨论结果,组长主讲,组员补充。这种形式比老师一对几十讲解的效果更细致、更落实,还能调动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学习、竞争的积极性。

3.教学过程的设计能贴合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特点。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是一个令老师、学生都头疼的问题,教起来难,学起来也难。所以,我先安排学生课前预习,自己复习病句的种类及特点等知识,并将各类病句的a例句作详细分析,用符号标注,有什么疑难问题上课时提出来。

课堂答疑,解决学生预习时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回顾学过的知识,为下面正式的复习作准备。

复习环节,首先归纳辨析修改病句的方法和步骤,各用一个字概括。然后进行实战演练。演练中,我由易而难地安排题目,修改题和选择题题型兼顾。完成后,老师公布答案,小组内讲评、分析,小组长要结合组员的错误给出建议,让组员尽量避免再犯类似错误。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体师生共同解决。然后,小组长把小组内错得比较集中的题拿上台展示,讲分析提建议,组员谈收获体会。

为强化能力,我又安排学生第二轮演练,过程相似。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事物、学习知识的心理特点,而反复进行的“练习——纠错——总结——练习”的模式,又在学生的大脑里反复敲击,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事实上,通过本次复习练习,学生的确对病句相关知识掌握更牢固,做题正确率更高,自信心也大大增强。

4.课堂小结。

小结分学生小结和组长小结、老师小结。学生根据自己做题情况总结得失,掌握方法;组长根据组内讲评情况给组员提出指导意见,帮助同学提高答题能力。这个环节能充分发挥小组的优势,起到引导提高的作用。

5.本节课的不足是:

①预习答疑环节耗时过多,占用了小组小结的时间。可改为小组内讨论解答,小组内不能解答的,老师讲解。

②对学生估计过高,练习题量稍多,练完后没有讲解时间。

③小组活动还需引导,组长能力还要提高。

教学设计总体不错,但还不够精致,需进一步优化。

教研组长点评(安余琦):

毛彦薇老师这堂晋职教师课堂展示课,确乎让听课者感受到了一位成熟而优秀的语文教师的风采:教学设计精心打造,教学过程明晰婉转,教学姿态大方得体,教学语言亲切而富于启发。

毛老师选择“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这一教学内容,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找了块难啃的骨头,诚哉斯言!组内评课时有初三老师也说:“不要说初一学生,即使是初三的学生这也是个难点呀!”而毛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她能化繁就简,引导学生深入浅出,让多数学生对病句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与判断。

本次课堂展示,学校明确要求使用导学案,体现小组活动。毛老师这堂课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不仅有学习有借鉴,更有创新,而这才是更令人推崇的。我本人特别偏好那些灵动的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不仅老师讲更有学生讲,有学生充分的学习活动,这样的课堂才像有春风吹来,有花朵与绿叶的拂动,而毛老师的课让我置身课堂,有了这种感觉。

而问题依然是,预设的教学内容过多,真正圆满达成的有限。所以,当我们已然做了太多加法的时候,不妨做些减法。我也想以此与各位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