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知识文库>实用文写作档>泰格特《窗》教案

泰格特《窗》教案

笔墨馆 人气:4.2K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泰格特《窗》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泰格特《窗》教案

泰格特《窗》教案1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培养概括能力。

2、抓住刻画人物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3、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2、教学难点:展开想像,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方法:诵读法、激疑探究法、讨论法

导入新课

有位诗人说过:“打开窗户,阳光不只一种颜色。”“窗户是房屋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多彩的世界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各不相同的。让我们一起领略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俯瞰( ) 一泓( ) 斑斓( ) 争奇斗妍( ) 扣人心弦( ) 充塞( ) 漱洗水( ) 挪( )胳膊肘( ) 气喘吁吁( )

2、齐读两遍

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板书:画窗)

2.文中主要刻画了哪几个人?(板书:靠窗病人、不靠窗病人)

3.透过这扇窗,两位病人各自看到了什么?(板书:美景、秃墙)

4.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开端(1—3段)关系融洽 发展(4—7段)心生嫉妒

高潮(8—12段) 见死不救 结局(13—15段)只见秃墙

探究分析

1、 结合下列句子分析,不靠窗病人是个怎样的人?

起先: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后来: ①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

②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③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①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②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

③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④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

板书:不靠窗病人——自私自利、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卑劣冷酷、寝食难安、心胸狭窄、阴险狡诈、冷酷无情、嫉妒心膨胀、卑劣无耻、灵魂丑陋、令人发指……

2、 与之相比,靠窗病人每天利用上、下午仰坐各一小时,给不靠窗病人讲述窗外的美景,其目的.是什么?(消遣时间、解除痛苦)可见靠窗病人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靠窗病人——开朗热情、舍己为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

小结:透过这扇窗户,折射出人物的灵魂。一个利人,一个利己,原来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距离,只有一窗之隔。可见,这不是一扇普通的窗户,这是一扇打开心灵的窗户。(板书:心灵之窗)两个病人形成了鲜明对比。(板书: 对比)

拓展延伸

1、 佛曰:心中有佛,眼里就有佛。小说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窗”

是心灵的窗口,“美景”是人性的良知,“墙”是道德的丰碑。你觉得窗外应该是“美景”,还是“墙”?请说说理由。(各抒己见、不拘一格)

①有墙无美景:窗外根本就没有美景,原先靠窗的病人为了帮助病友解除寂寞,而想像出来的,更反映了他的心灵美。

②有墙有美景:只是后来挪过去的病人丑陋的心灵遮蔽双眼,或视点太低,让墙挡住,看不到美景。

③无墙有美景:作者有意安排,损人利己、心灵肮脏的人不配享受美好风光,只配看到光秃秃的墙。

小结:窗外,或许有墙无美景,或许有墙有美景。由于两个病人的思想境界不同。心灵美好的人能够透过那堵墙,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心灵丑陋的人只能被墙挡住双眼,不配享受美好风光,只配看到光秃秃的墙。

2、 故事新编:假如一位新的病人进来,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发挥想象,

续编故事。

课堂小结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瞭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那么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去寻找美丽的“风景”!

布置作业

文章结尾在此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耐人寻味,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思索。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特点。

推荐阅读: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最后一片藤叶》;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

泰格特《窗》教案2

《窗》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小说之林”。所选几篇小说通过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人物的灵魂。所以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引导学生抓住情节,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借助形象思维,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

初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基础上,由理解能力上升为欣赏能力乃至研究能力的训练内容。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领悟作品的'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因此学习的重点是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创造性阅读,并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和体验作品给予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哲理,发现和创造新的艺术形象。

本文教学的难点在于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能认识人性的美丑。因此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和体验深刻的人生哲理。课堂教学的目标为1、学习精巧的构思,精练、含蓄的语言(知识储备点)2、认识人性的美与丑(情感体验点)3、独特的写作手法(能力培训点)

由于是普通班的学生,基础偏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学法指导上,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认可、赞赏、宽容、鼓励去激活他们的学习欲望。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状态中茁壮成长。

本课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提问法,讨论法,分析研究法,比较法,实践法,答疑法等。

本文拟定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想:一、激趣导入 二、自读交流,整体感悟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文 四、拓展提高,课后延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面对这扇窗,你看到了什么?

佛说:心中有佛,眼里就有佛。

二、自读交流,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结构

2.思考:

同样的窗口,为什么病友能够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文。

1、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2、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3、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4、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洗漱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四、拓展提高,课后延伸。

1.小说以“窗”为标题,好在那儿?你能给它另拟一个标题吗?

2.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你“寻”出了什么味?

3.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续写一段:

当这位病人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之后,他……

五.总结全文

1.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来。

2.真正的光明在我们的心里,该点燃的是我们的心灯。----证俨法师的话结束全课

泰格特《窗》教案3

教学目标:

1.剖析人物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真善美。

2.读写一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窗”双关含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房间因为有了窗口才透进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口才看到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形、无形的窗口。让我们打开课文《窗》。

二、初读课文:

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理清小说情节。

讨论、明确:

开端 病重静养

发展 谈天绘景

高潮 电铃事件

结局 只见秃墙

三、再读课文:

要求:初步分析人物内心世界。

(一) 分析情节发展部分,初步展示病人甲形象。

思考、讨论:

1. 他们的主要话题是什么?

明确:病人甲描述窗外景色。(指名朗读第4段)

2. 窗外景色怎么样?

明确:景物多多、色彩斑斓、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

3. 病人乙对此有什么样的感受?(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

“这个时候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4.窗外美好景色是真的吗?病人甲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窗外景色是病人甲虚构的,这从课文结尾可以看出。这美丽的慌言,让病人乙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增强与病魔抗争的.信心。

小结:病人甲,面对病魔,不仅没有屈服,还不断用自己微薄力量和仅有条件,创造生活, 给他人带来生活的情趣,给病人乙以力量、温暖。 病人甲,为他人着想,以生命为代价,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情趣鼓舞病友。

(二)剖析情节高潮部分,初步揭示病人乙形象。

思考、讨论:

1.对于占据窗口的病人甲,病人乙有什么想法?(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口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窗外一切?”

“为什么自己不应该得到这种机会呢?”

“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2.在电铃事件中,病人乙有什么表现?

明确:双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见死不救。

四、深入分析课文:

(一) 深入剖析人物形象:

给课文拟副标题

从人物角度拟:

1.两个病人的故事

2.一个……的病人 (病人甲)

讨论、明确:乐观、善良 热爱生命、心灵美好、品德高尚……

一个 ……的病人 (病人乙)

讨论、明确:自私、冷酷、漠视生命、狡猾、虚伪、残忍……

从情节角度拟 (略)

(二) 分析标题“窗”含义:

“窗”是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一语双关,既是病房的窗口,也是心灵的窗口,由此可以看出病人甲、乙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

(三) 分析结尾:

“光秃秃的一堵墙”的结局,卒章显志,“于无深处听惊雷”,使小说产生了艺术魅力,耐人寻味,令读者掩卷长思,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

(四) 归纳主题:

就课文主题写一副对联。

提示: 1.颂扬美德,鞭挞私欲。

2.颂扬高尚品格,鞭挞丑恶灵魂。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五、迁移训练:

(一) 给课文续写结尾。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让小说故事情节再向前发展一步。

提示:1.病人乙追悔莫及,羞愧不止,病情加重,很快死去。

2.病人乙懊悔,病情好转,出院后向别人讲述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3.病人乙后悔,学习病人甲,为病人丁讲述“窗外美景”。

让病人乙活下去,教育更多的人,既符合善良人的心愿,又符合小说的情节。

(二) 比较阅读。

阅读欧·亨利的《最后的一片叶子》,并与本文比较在人物、主题方面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