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中外名著>美文摘抄>随笔>桃花源不被打扰的美好自由随笔

桃花源不被打扰的美好自由随笔

笔墨馆 人气:8.1K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的并不是自己的经历,而是一个别人——“武陵人”的故事。

桃花源不被打扰的美好自由随笔

陶渊明一生大多数时间住在江西的柴桑,那里有一个康王谷,有山有水。陶渊明像一个农夫那样在柴桑生活,每天不是种种花看看山,就是耕耕田喝喝酒。有一次,他听到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桃花源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桃花源成为一个符号式的词,在中国流传了近千年,已然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沉淀在中国人的内心。

陶渊明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篇文章,叫《桃花源记》,还写了一首诗。那篇短文其实就是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看来,《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好的长篇小说,而《桃花源记》是中国最好的短篇小说。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故事并不陌生。一个砍柴的人,在深山里遇到下棋的老人或美丽的女子,然后度过一段美妙的时光,再回到世间,恍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乃至上百年。这些故事都假设了时间之外,有一个鬼神世界。这个鬼神世界,犹如一个白日梦挂在中国人的心间,安慰着世俗人间疲惫的心灵。当陶渊明的桃花源出现,桃花源就取代了所有的另一世界的奇妙故事,成了一切白日梦的现实体现。

桃花源的魅力在于它不是神仙的所在,而是真实的人间生活。一群逃避战乱的人隐居在山间,不受任何制度的束缚,过着自然的生活。桃花源假设了在时间之外有另一种真实的生活。很多人怀疑桃花源不过是陶渊明喝多了酒以后幻觉的`产物,是他想象的一种生活状态。但对于像我这个年龄的中国人来说,童年时代都能或多或少感受到桃花源的气息。在我小时候,离我们村不是很远的山里,有一个小村庄,说的话和当地人完全不一样,他们自己说一百多前年从河南因为什么原因逃到浙江的山里,一直保留了自己的方言和习俗。

当然,这个村庄现在已经完全当地化了。桃花源一定不是想象的幻觉,而是中国现实的一种折射。是秦始皇大一统以后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每一次的改朝换代,都有人远走偏远处把自己隐藏起来“避世”。

但桃花源又确实不是现实的故事,而是某种愿望的折射。捕鱼人无意中发现了桃花源,但再次去寻找的时候,却找不到路了。注意,不是桃花源里的人自己再次远走,而是寻找的人找不到路了。那个捕鱼人是留下了记号的。但记号消失了。这是陶渊明《桃花源记》最神奇的地方。

桃花源的突然发现又突然消失,如果是真实的,那么,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如果是虚构的,不过折射了陶渊明内心的愿望:不被打扰的生活是美好的。桃花源一直到今天还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词语,说明这不仅是陶渊明的愿望,也是大多数人的愿望:不被打扰的生活是美好的。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表达的,实在只有一个意思:不被权力打扰的生活是美好的。这个权力,确切地说,是“帝力“。《桃花源记》不过用了一个很美的故事,表达的是古谚的意思: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我每天自食其力,皇帝管得了我吗?中国又有一句古语:天高皇帝远。不被皇帝管治的生活是美好的。

由此,我想到了梭罗。人们经常把梭罗和陶渊明相比较。这两个人相异的地方很多,梭罗从不喝酒,终生未娶。陶渊明喝了一辈子的酒,去世前还感叹此生酒没喝够,结了两次婚,有几个孩子。最主要的,是这两个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会里,某种意义上具有不可比性。

但是,有一点他们完全相通,他们都把个人自由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一生都在追求怎么样过一种不被打扰的生活。

陶渊明确立了一个臣民如何追求个人自由的典范。梭罗确立了一个公民如何追求个人自由的典范。

在我看来,人们赋予这两个人身上的田园啊、自然啊、隐居啊,都是很表面的,这两个人真正的魅力,在于他们用自己一生的生活实践了个人自由的可能性。

TAG标签:#桃花源 #随笔 #打扰 #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