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教师之家>阅读答案>《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

笔墨馆 人气:2.57W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1

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又使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万馀人助思明,合五万馀人,而同罗、曳落河居五分之一。子仪至恒阳,思明随至,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贼不得休息。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至德元年五月)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馀人。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禄山大惧,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

是时,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莫不切齿。又,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或说国忠:“今朝廷重兵尽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岂不危哉!”国忠大惧,乃奏:“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一)

1.对下列甸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 踵:脚后跟。

B.露髻跣足步走 跣:光着脚。

C.或说国忠 说:劝说,游说。

D.上许之 许:答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贼疲,乃退 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

B.又败之于沙河 于公岂不危哉

C.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 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D.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 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不属于郭子仪、李光弼军事行动的一组是 (3分)

①贼来则守,去则追之 ②贼倦矣,可以出战

③战于嘉山,大破之 ④至暮,杖折枪归营

⑤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 ⑥议弃洛阳,走归范阳

A. ①③⑥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子仪、李光弼兵退回常山,叛将史思明又收罗散兵数万随后追击,郭子仪挑选骁勇善战的骑兵主动挑战。

B.郭子仪抵达恒阳,史思明也率兵追到,叛军白天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昼夜不休。连续几天后,郭子仪、李光弼终于在叛军疲惫不堪时找到机会大败叛军。

C.渔阳的归路再次被官军切断,叛军只好轻骑偷偷地通过,就是这样还大多被官军俘获,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无不心中动摇。

D.王思礼劝哥舒翰上表请求皇帝杀掉杨国忠,哥舒翰没有答应;王思礼又请求派兵把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杀掉,哥舒翰还是没有答应。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文段断句。(4分)

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3分)

②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3分)

答案

1.A(追踪,追击)

2.C(两个“者”都是定语后置标志,助词。A乃:才,副词/是,表判断副词。B于:在,介词/对,介词。D以:而,来,连词/把,介词。)

3.D(①③属于郭子仪、李光弼的军事行动,②属于郭李的谋划。④是史思明败逃,⑤是河北十馀郡的官军在郭李胜利的鼓舞下的行动,⑥是安禄山兵败后的打算。)

4.B(“叛军白天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昼夜不休”错。)

5.(1)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评分说明,共4分,每断错3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六月//癸未”可断可不断。)

(2)

①蔡希德到了洛阳,安禄山又让他率领步、骑兵二万人向北靠近史思明。(3分。“使(之)”省略句1分;将:率领,1分;北:向北,名词做状语,1分)

②潼关把守大军虽然很多,但后无援兵,万一潼关失守,京师就难保。

(3分。虽:虽然,1分;而:但,表转折,1分;大意1分。)

译文:

郭子仪、李光弼率兵退回常山,史思明收罗散兵数万随后追击。郭子仪挑选骁勇善战的骑兵轮番挑战,三天以后,到了行唐县,叛军因疲劳无力再战,才退兵。郭子仪乘机出击,又在沙河县打败叛军。蔡希德到了洛阳,安禄山又让他率领步、骑兵二万人向北靠近史思明,并派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一万多人增援史思明,合兵共五万多人,其中同罗、曳落河精兵占五分之一。郭子仪抵达恒阳,史思明也率兵追到,郭子仪依靠深沟高垒来以逸待劳;叛军来攻就固守,撤兵就追击,白天以大兵向叛军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叛军不得安宁。这样持续了数天,郭子仪、李光弼商议说:“叛军已经疲劳,可以出战。”(至德元年五月)壬午(二十九),两军在嘉山开战,大败叛军,杀叛军四万多人,俘虏一千多人。史思明从马上坠落下来,发髻散乱,赤脚步行而逃,到了晚上,拄着折断的长枪回到军营,然后又逃奔博陵。李光弼率兵紧紧地围住了博陵,军势大振。于是河北地区原先被叛军占据的十多个州郡都杀了叛军的守将而归降朝廷。渔阳的归路再次被切断,往来的叛军都是轻骑偷偷摸摸地通过,就是这样还大多被官军俘获,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无不心中动摇。安禄山十分恐惧,计划放弃洛阳,逃回范阳,但还没有下定决心。

这时,天下都认为是杨国忠骄横放纵招致叛乱,无不对杨国忠切齿痛恨。而且安禄山起兵是以诛杀杨国忠为名的,王思礼就秘密劝说哥舒翰,让他上表请求玄宗杀掉杨国忠,哥舒翰没有答应。王思礼又请求率领三十个骑兵把杨国忠劫持出京师,到潼关把他杀掉,哥舒翰说:“如果这样做,就是我谋反,而不是安禄山谋反了。”有人劝杨国忠说:“现在朝廷的重兵都在哥舒翰掌握之中,他如果挥兵西向京城,对您不就危险了吗!”杨国忠大为恐惧,于是就上奏玄宗说:“潼关把守大军虽然很多,但后无援兵,万一潼关失守,京师就难保。请求挑选牧马的士卒三千人于禁宛中训练,以应付不测。”玄宗同意,派剑南军将李福德等人统领这支队伍。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人屯兵于灞上,命令他的亲信杜乾运率领,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却是为了防备哥舒翰。哥舒翰得知后,也怕被杨国忠谋算,于是就上表玄宗请求把驻扎在灞上的军队归于潼关军队统一指挥。六月癸未(初一),哥舒翰把杜乾运召到潼关,借机杀了他,杨国忠更加害怕。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2

右骁卫大将军①长孙顺德②受人馈绢。事觉,太宗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府库耳,何止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廷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右骁卫大将军:古代官名。②长孙顺德:人名,复姓“长孙”,名“顺德”。

14.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甚于受刑

A.不求闻达于诸侯 B.所欲有甚于生者

C.于殿廷赐绢数十匹 D.告之于帝

15.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②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16.你对唐太宗处置长孙顺德的做法有何评价?(2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B

评分:2分。

15.答案:①还顾惜他从前有功劳,不惩罚他。②如果不知羞愧,那他就是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有什么好处?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唐太宗的做法不合适。作为君主,必须严格公正执法,才有利于人人遵纪守法,国家长治久安。

评分:共2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3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晒:微笑。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上 与 群 臣 论 止 盗

【小题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或( ) (2)自是( ) (3)遗( )

【小题3】.说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的意思(2分)

【小题4】.唐太宗“止盗” 的方法与群臣有何不同?请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小题5】.从上面短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怎样的君主?请作出评价。(2分)

答案

【小题1】上与群臣/论止盗

【小题1】(1)有人 (2)从此,从这以后 (3)失物,丢失的东西

【小题1】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

【小题1】群臣:请重法以禁之;唐太宗: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小题1】贤明、体恤民情、倡导廉洁

解析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4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共14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选自《陈涉世家》)

【乙】初,陈涉既为王,其故人皆往依之。妻之父亦往焉,陈王以众宾待之,长揖不拜。妻之父怒曰:怙①乱僭号②,而傲长者,不能久矣!不辞而去。陈王跪谢,遂不为顾。客出入愈益发舒③,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④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硃防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辄系而罪之。以苛察⑤为忠,其所不善者,弗⑥下吏,辄自治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三》)

注:①[怙]依靠。②[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③[发舒]放纵。④[颛]通专,专擅。⑤[苛察]苛刻纠察(同僚的过失)。⑥[弗]不。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⑴度已失期 ( ) ⑵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⑶或说陈王曰( ) ⑷诸将徇地至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⑴天下苦秦久矣。⑵由是无亲陈王者。

小题3:【乙】文妻之父为什么遂不为顾呢?(3分)

小题4:综合【甲】【乙】两文,说说陈涉是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揣度,推测 ⑵为王 ⑶有人 ⑷攻取(4分)

小题2:⑴天下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2分,苦字理解错误不得分)

⑵因此再没有亲近陈王的人了。(2分,由是、者理解错误各扣1分)

小题3:妻之父对陈涉的傲慢无礼感到愤怒,(1分)看不起陈涉,(1分)认为陈涉必败,不愿投靠他。(1分)

小题4:陈涉有眼光、有远见、有谋略,但骄傲自大、没有主见、缺乏领导能力。(答对3项得1分,答对4项得2分,答对5项以上得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王用作动词,或为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苦由是亲,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乙文,读弄内容,抓住描写陈涉行为和妻之父所说的话即可了解陈涉是怎么一样人,理解本题所问。

小题4:

试题分析:赏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甲文主要表现陈涉正面的形象,而乙文主要表现其负面的形象,从两个方面概括。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5

赵简子①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

以授二子,日:“谨识⑤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

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

而果昌赵。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

无恤。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⑤〔识(zhl)〕记住 。⑥〔甚习〕很熟。习,熟悉,

熟练。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1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 于舅家见之

B.以授二子 以彰其咎

C.问其简 其真无马邪

D.出诸袖中而奏之 人不知而不愠

14.文意理解。(4分)

(1)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 ”、“ ”这两个细

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用原文作答)(2分)

(2)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答案】

13.A(2分)

14.(1)诵其词甚习 出诸袖中而奏之(2分)

(2)示例:①细节决定成败。②要选贤任能。(2分.从小事、细节、教诲、机遇、品

格、选人等任一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6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B。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C。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

TAG标签:#阅读 #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