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学反思>台阶教学反思

台阶教学反思

笔墨馆 人气:9.71K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台阶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台阶教学反思

台阶教学反思1

《台阶》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展示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农民形象,常见的事物、简单的叙述、不经意的举动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深情。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激情导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合作探究,读懂人物、小组讨论,读懂作者、欣赏歌曲,畅淡心声、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环节引导学生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教学重点得到了落实,完成了从内容到人物的分析,让学生对父亲的形象有了一个简明而准确的认识,教学难点的突破良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达成了对父亲谦卑这一性格的理解。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书读得少,读书的方式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课堂没有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后我进行了总结反思后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语文课堂要重视朗读教学,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要能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应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爱这个课堂,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

台阶教学反思2

(一)主旨

《台阶》是一篇底蕴十足的关于农民父亲的文章。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

有人认为父亲一心想筑高自家的台阶,是为了抬升自家在村人心目中的地位。难道这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自己的尊严?显然不是,对本文的理解仅此是不够的,而要把思想提升到是中国劳动人民人性的觉醒,价值的追求。一个老实厚道、淳朴善良的农民,不仅要求温饱能够得到解决,不仅要求一个温暖的家能够遮风挡雨,而且还要求地位的提升人们的尊重,这是较高层次上的人性要求。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作为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的普通农民,他所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力气与韧劲。尽管其中父亲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但《台阶》中的父亲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是一个觉醒、有长远生活目标的中国农民。也许我们认为父亲造屋的理想过于简单,抑或微不足道,不值得父亲付出一生的血汗。其实作者就是通过文章的过程与结局让我们看到中国农民坚忍不拔的毅力与艰苦创业的精神。让我们看到父亲为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拼命苦干,无怨无悔,任劳任怨。

(二) 结构

本文的结构是围绕着“台阶”进行的,所以本文的线索就是“台阶”。“台阶”的描写由过去到现在、从旧到新、从低到高的过程就是父亲一生的浓缩,从台阶上集中反映了父亲的各种品质。

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短篇小说,小说首先是写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然后讲到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最终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这是整部小说的高潮部分。最后是故事的结局,新屋落成了,父亲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朴实的叙述父亲的形象清晰而鲜明。开头写父亲经常坐在三级的旧台阶上舒服的休息,父亲那裂开许多干沟的脚板,只有过年才能洗出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本色,其实,这正反映了父亲的本色──一个勤劳、淳朴的农民的形象。接着,侧面描写,展现了一幅幅父亲辛勤劳动的画面:“一年中的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的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那大热天不停歇的忙碌,冬天的早出晚归……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为了自己的追求而拼命劳作,似乎不曾休息。在造新屋的日子里,是父亲最兴奋,脸上笑容最多的时候,这可是一个农民一辈子的追求!在深秋的晨雾中踏黄泥、放鞭炮时尴尬的举止、托青石板时的将就情态都浓缩在这收获的一刻里。但父亲老了,“我”为他担心,可父亲太倔,没法帮他,因为父亲始终觉得自己是有劲的、能劳动的,直到父亲挑水闪了腰那一刻,他才沉默了,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也许他这时才清楚自己怎么了。父亲一辈子忙碌,同样也是爱孩子的:幼时的“我”跳台阶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会吃苦头的;长大了,父亲能做的,从不让孩子做。父爱是沉默的。

(三)延伸

李森祥在接受《嘉兴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有人也问我作品里面的父亲是不是我的父亲,其实这是我理想当中的父亲,不是我生活当中的一个真实的父亲。”作者以一个农民的儿子作为叙述者,怀着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叙述父亲为赢得地位、赢得尊重而坚忍不拔、拼命苦干的一生。但文章的魅力决不仅仅在于赞美父亲的美好品质,其感人之处更在于文章深蕴的那种淡淡的凄美和辛酸。

文中“我”的父亲秉承了中国农民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特质,为建新屋和新台阶,耗费了自己的大半辈子,而在新屋建成之后,父亲坐在台阶上和人招呼时,却没有了该有的幸福,而是一种难言的自卑和失落。

父亲骨子里的“卑怯”与生活的尴尬决不是一个九级台阶所能抚平的。人与人之间,某些外在的东西可以效仿,但心理的落差永远无法跨越,父亲虽圆“台阶”梦,但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又使父亲梦断“台阶”!

在新台阶落成以前,父亲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使自己近一生的过程充满了情趣、活力、力度等等,但是,当父亲的理想实现之后,他的生命尖活力、意义也就消失了: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将父亲的“老”相作了生动的描绘,这既是生命生理的“老”更是生命意义的“老”──消失。父亲的“失落”意味着什么?“生活的意义和乐趣只能在这种永不停歇的准备之中,在这种追求──满足──再追求以至无穷的前进过程之中得之。”当父亲的台阶造成时,即意味着他“理想日子”的到来,而他的失落,正是因为在满足之后,他没有“创造一种新的人的需要”。

此外,语言简朴自然,通篇采用白描手法,使文章具有自然美、质朴美。拟声词、叠词的大量运用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如“唿嗒唿嗒”“刷拉刷拉”“嘎叽”“青幽幽”“黄几几”等,让读者似乎走进了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直面那个勤劳、执着、倔强的老人。

台阶教学反思3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展示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农民形象,常见的事物、简单的叙述、不经意的举动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深情。

对于文章的学习,我始终将情放在第一位,将学生的感悟品味作为课堂的主旋律,对于课堂环节,适当的时候示范一下,必要的时候追问一下,关键的地方提升一下。用我的热情来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父亲的艰辛和他要承载的重担。

开始,我让学生自读,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体会,说得较为肤浅,品味也不到家。此时,我适时地举例,引导他们深入领悟:

“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这个比喻极其生活化,却写出了双重的内涵,父亲闪腰了,疼得他脸色发青;儿子抢扁担这一动作大大刺伤了父亲的自尊心。这样看似信手拈来的一个喻体却写出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变化,多么具有表现力。学生因此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产生了顿悟,增进了对长辈的理解。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文章从外在的语言美、音韵美到内在的情感美、意境美,从不饰雕琢的朴实美,存在于语文课本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品味文章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便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在字里行间我们随处都能感受到文章积攒的情感,有一种要宣泄的力量。感受到作者对父亲要表达的情感,那是一种同情,那是一种理解,那是一种希望,对几亿中国农民的希望。愿他们能够摆脱贫困,能从容的面对每天的朝阳,快乐的生活。

现在的孩子,因为生活的舒适与优越,感悟平凡生活的能力有些迟钝,我们做教师的必须善于抓住契机,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自觉地将文字与情感融为一体,文章与生活合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自身方面,必须深入挖掘,使真美再现;更要学会刺激学生情感的兴奋点,使他们愿意接过老师抛来的接力棒,一棒接一棒,乐此不疲。

台阶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五课,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展示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农民形象,常见的事物、简单的叙述、不经意的举动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深情。本节课旨在引导同学们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学情分析

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让学生明白“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能力目标: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意蕴,体味作品所要体现的深层意义。

台阶教学反思5

本节课,我从小说的文体出发,首先提出问题:课文围绕“台阶”写了哪些事?(从小说情节展开的四要素来分析)。

严谨的文学作品,作者都非常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段与段的过度,思路异常清晰,但我们的学生却往往忽略前后有关联的词句,从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因而,我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句,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学生对文本也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

在完成了“写了什么”后,我马上引导学生进入 “读懂主旨、读出自己”的教学中。在这一环节中,我始终扣住关键词“父亲”“台阶”,始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读懂父亲,读懂台阶的含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确实要重视,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应在文本的解读、把握中加以体现,对农民的关注、尤其是对农民精神世界的关注,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的认识还是模模糊糊的,所以我分小问题去引导,想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但是,一节课下来后,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遗憾,最大的遗憾是我没有把自己想的东西完成,也就是目标落实不好。另外,如这么长的一篇小说,如何在一节课中,即能让学生、听者有一整体感,又要在某一点上讲深讲透;又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学生评价。这一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确实没有细加考虑。但过后反思时,我还是觉得比较难操作。

课已上完,我且把它当作任务完成,但这一堂课会成为我的教学中的财富,激励我上好今后的每一堂语文课。

台阶教学反思6

《台阶》这一篇课文我是第一次接触,然而通过读课文却也被深深的打动了。这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片自读课,作者李森祥。可以说孤陋寡闻的我,在没有接触到这个教材的时候,对这个作家是完全没有一点点印象。

课文通过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终于建成了有九层台阶的新房子,实现了一辈子的心愿的故事。赞扬了这个农村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农民希望改善生活的良好愿望。

通过这一课的课堂教学,发现了如下问题:

1、文本比较感人,内涵深刻,然而通过课堂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只是在资料上查找答案,而只有少部分阅读了课文。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文本的阅读。课文比较长,在课堂上阅读,时间明显不够,我准备的不够到位,没有在提前把重要文段挑出来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课下补救措施: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课文中感人之处进行批注点评,不少于五处。

2、课堂当中涉及到讨论问题,父亲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学生们的讨论非常激烈,但是课堂时间安排上,这个题目已经到最后了,时间不够充裕,课堂到了高潮,可是却意犹未尽。没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补救措施:设置小短文,供学生书写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台阶教学反思7

聂鹏翔小朋友入学到现在,他在生活活动的行为表现方面仍有些不适应,如午餐时挑食现象严重,如果碰上不喜欢吃的东西一口也不吃。我对他反复劝导,他低着头看也不看我。

又到午餐时间了,香香的饭、配上西红柿炒蛋,小朋友看见了都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咦,聂鹏翔怎么了?他用筷子拨弄着饭,眉头也皱了起来。我关切地走到他的身边问他:“怎么了,聂鹏翔?”他低头不语。“是身体不舒服了吗?”我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没有呀!刚才还和小伙伴们一起开心地户外活动呢?怎么一到吃饭时间,他就又犯愁了呢?“老师,我不想吃里面的西红柿!”噢,原来如此。我从他的父母亲那里得知聂鹏翔的偏食从小就开始,家人一直想要改变他的偏食现象,可在家中老是实行不了,他们希望老师能在学校里改变这一不良习惯,但我知道,习惯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强加要求孩子,使他有心里负担。

何不换一种方法试试呢?比如允许他少吃一点呢?于是,我对聂鹏翔说:“这样吧,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吧。”他听了我的话,马上点点头,拿起筷子吃起来,一会儿就吃下了半碗饭菜,还一边吃一边瞄我一眼,我只是高兴地对他拍拍肩。

从这件事中,我醒悟到:孩子不吃饭其实是有他的想法和原因的。满满一碗饭对他是来说是个心理负担,而我采取的是:给他一个选择的台阶,使他减轻心理负担,于是了他就能愉快而轻松地进餐了。

由此我联想到:每个孩子有他内心的想法和需求,而有些想法他还不善于用言语表达只好由行为表现出来。即使是外显的行为,每个孩子还会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而且在每个孩子的行为表现背后还有成人所不可理解的心结。现在我才对“站在孩子的角度和视角,看待一件事,换个位置或方式想一想,做一做。”这句话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如果,在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能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采取一些他们能接受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和引导,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台阶教学反思8

前几天给学生讲了《台阶》这一课后,我对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有成功之处,也有点遗憾。

《台阶》是一篇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是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引导学生抓住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在导入部分,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背影》中父亲的形象,同时知道《台阶》中的人物也是一位父亲,他们之间有没有相同之处?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问题的设计上,能抓住重点,紧扣关键内容。

在个性化阅读环节的设计上,我让学生自由阅读,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谈,使学生有内容可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学生们都能感受父亲的形象,谈自己的看法,做到畅所欲言。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探讨解题的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由于时间的问题,在课堂上没有安排时间让学生及时质疑,对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了解并加以解答。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台阶教学反思9

台阶是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农民,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他家的台阶很低,所以感觉地位也低人一等,是一个卑微的角色,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时,他会教你怎样站立;在你面对困难时,他会教你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在人生的风雨面前,父亲的坚忍可能使你无法想象的强大,他用行动教育孩子,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

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行文线索,然后围绕这条线索写了那些事?从中感悟父亲的农民本色,老实厚道,勤劳善良,谦卑的心理。接着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赞叹。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

这堂课学生比较积极,回答问题比较踊跃。但是出现了又一个问题,文章主旨把握不准确。文章以台阶为题目,是因为文中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得到别人的尊重而砌了更高的九级台阶。在砌台阶的过程也是父亲完成理想和追求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们的父亲也一样,父亲的奔波,忙碌都是在砌自己的台阶,为自己,为家人,更为了下一代的我们,我们也在砌台阶,砌属于我们自己的台阶,我们的求学梦。

课堂上学生是在思考,但是没带多少感情,只是为了问题而在思考,没把自己放在文章里。原因在于,我自己不能置身其中。我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没把教学目标的情感目标融入教学中。所以说,我应该从自身先融进去,然后带着学生走进去。

情感教学,我还有多长时间能进去?

台阶教学反思10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展示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农民形象,常见的事物、简单的叙述、不经意的举动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深情。

《台阶》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读到它时,当时的触动远远比《背影》要大。细腻的文笔,质朴的叙述,近乎悲壮的人物刻画,辛酸、凄婉的氛围营造,深深地折服了我,当时就有一种要把这篇文章上好的强烈冲动。

对于文章的学习,我始终将学生的感悟品味作为课堂的主旋律,对于课堂环节,遵循“收放有度,活而不乱”的原则,适当的时候示范一下,必要的时候追问一下,关键的地方提升一下,这节课也不例外。语文教学应该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把阅读权交给学生,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基于以上这几点的思考,本节课,从小说的文体出发,我安排了三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板块“抓关键词句,理读故事”。严谨的文学作品,作者非常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段与段的过度,思路异常清晰,但我们的学生却往往忽略前后有关联的词句,从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教学中,就有两位同学的意见有了分歧,其实,他们的分歧,也正是班上同学的困惑之处,因而,我引领学生抓准关键词句,理清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学生对文本也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阅读中,还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习得写作方法,我想抓关键词句,理清作者思路,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也许能启发学生今后在写作中,也要注意前后句子的联系,段和段的衔接。

由理读故事第一板块中父亲和台阶的关系,很自然地带出了第二板块“抓细节描写,析人物形象”的教学。应该说,这一板块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学生的交流比较精彩,在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上升中,学生对细节描写理解的比较到位,第二天作业的反馈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应该说,这一板块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完成了小说“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两个板块的教学后,我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板块“读懂主旨、读出自己”的教学中。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始终扣住关键词“父亲”“台阶”,始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读懂父亲,读懂台阶的含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确实要重视,()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应在文本的解读、把握中加以体现,对农民的关注、尤其是对农民精神世界的关注,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了,它只需要教师点一下即可。因而,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编者为何又要编选这篇小说呢”,我想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其实,这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本人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遗憾。如,这么长的一篇小说,如何在一节课中,既能让学生、听者有一整体感,又要在某一点上讲深讲透;又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学生评价这一问题,我在这里也不想赘述了。《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品读名师经典课堂》的主编雷玲说:“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只有不断反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不断地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成熟、完美。

台阶教学反思11

上完《台阶》一课后,我有一种满意的成功感,因为我上此课,既教了学生阅读方法,又指导了学生写作技巧。今后的记叙文阅读教学,我将以此为范例,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我认为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我们教师在讲授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而要力求以课文为本,在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学会阅读方法,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回想自己的写作中的不足,进而揣摩提高写作能力。在上《台阶》一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阅读与写作的指导。

一、文眼很关键。阅读时,我们要找文眼,所谓的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那么写作时我们一样要设置文眼。我让学生找到《台阶》一文的文眼-----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并围绕它展开分析。正是因为这一观念,才有了父亲奋斗一辈子去盖有高台阶的新屋。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害所在。在讲此问题时,我提醒学生在写作时也要有意识的设置文眼,那样,既有利于自己围绕中心写作,也有利于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学生作文不会选材,或长篇大论却离题千里,这也是写作中的常见病。这是因为学生还没弄清楚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台阶》一文就是很好的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的典例。阅读时有学生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我适时指导学生: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同时我提醒学生想想自己以前的作文是否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考虑所选材料能否为文章中心服务,并要求学生以后写作注意这一点。

三、结构上要前后照应。文章若注意了前后照应,能给读者以紧凑感,如是前后对比,则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在《台阶》的教学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因为这是课后习题,所以很多教师在学生思考后只是照本宣科地给出答案: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而我,在此基础之上,重点强调了(1)、(3)两点,造新屋时托它闪了腰的石板是父亲当年背下来的;当年小孩子能连跳三级的低台阶,现在的高了却让父亲挑水闪了腰。这前后一照应,父亲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而衰老的形象边跃然纸上了。同时我提醒学生以后在写作中也可以尝试着应用前后照应的写法。

四、心理描写要注意人称。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直接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根本不考虑文章的不同人称。在《台阶》阅读教学中有一个老师都会提的问题:“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在此我告诉学生:以第三人称写的文章可以直接写人物心理活动,而以第一人称写的文章,因为有“我”,而“我”不是神仙,不能钻入别人的脑子里,所以不能直接写别人心理活动。另外这里我还着重讲了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摇动了父亲的心,做高台阶的新屋正是父亲心上飘不去的烟雾。这样一讲,学生很容易感知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由此,我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五、细节描写能成功刻画人物心理。学生写作中往往不会运用细节描写,而好的细节描写常常为文章增色不少。《台阶》一文就有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我让学生细细品味:“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由此细节刻画了父亲一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的谦卑形象,同时写出了台阶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心理。品味之后,我让学生当堂写一段细节,有几个同学写得相当精彩。

总之,我感觉本课上得相当成功。今后在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我将努力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语文课本,真正成为“本”,在此“本”之上,让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阅读写作能力枝繁叶茂。

台阶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训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分析父亲形象,理解“父亲”这个典型中国农民的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 让一位同学朗读《背影》中使自己感动的一个画面)。通过上一篇课文《背影》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平凡而又伟大的父爱,老师想问大家:你们爱自己的父亲吗?知道父亲的心愿吗?(学生回答后)那么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去感受另一位父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板书:台阶

二、检查预习

1、让一位同学介绍作者。李森祥,1956年出生,衢州人。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他的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2、检查字词,小组展示。

凹( )凼( ) 门槛( ) 涎( )水 揩汗( )

嘎嘎( ) 撬石板 ( ) 硌( )了 尴尬( )

筹( )划 黏性( )

3、 速读课文,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小说故事情节。 (方法指导:人物+事件经过+结果)(板书:父亲)

三、自主学习

“踏上台阶,感知父亲” (跳读课文)

1、父亲为什么有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愿望?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渴望被人尊重。(板书:被尊重)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为什么?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

台阶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四、 合作探究 理解《台阶》的深刻内涵 (品读重点段落)

探究人物形象: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这篇小说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父亲的形象,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小组讨论)

1、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特点? A、 家里的经济条件差,要造新屋需要准备一二十年的时间,父亲终年辛苦劳作,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文章第10、11、15、16自然段)

体现——勤劳、顽强、节俭

B、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文章21自然段)

体现——淳朴、善良、谦卑

C、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22、28自然段)

体现——倔强、要强

(1)、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请你在“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后插入一段父亲的心理描写,用第一人称。(提示:要表现父亲激动,将要扬眉吐气的心理。)写好后,各小组推选代表朗读。

(2)、文章最后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心情?

同情、崇敬和怜悯的复杂心情。

2、谈谈“父亲”这一形象所代表的意义。从这一形象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父亲是八九十年代农民形象的代表。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经济落后。现金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建材是捡来的。他的积累如此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经济极端落后。我们也生活在农村,但是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我们在珍惜现在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发奋学习,过上更好的日子,完成我们父辈对我们的希望。

五、写作方法探讨

作者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

详写旧屋的台阶和新屋的台阶,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教师引导: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

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方法指引:文章要详略结合,与中心有关的,能突出中心的事件要详写,而与中心无关的,若是出于情节的需要必须要交代的,则可一笔带过,这样一来文章就能做到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六、总结:(播放崔京浩的《父亲》)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之情。崔京浩的《父亲》唱出了对父亲深深的爱,也令我们感动,希望同学们也能理解父亲,感恩父亲。

七、作业:

请以“感悟父爱”为题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注意:1、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2、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节俭

  要强 勤劳

  父亲 被尊重、有地位、自尊

  无奈 渴望

  自卑

 教学反思:

《台阶》这一课我上过之后,内心是一种感动。在这一课中,同学们被父亲要强,勤劳、节俭的性格所感染;被父亲对理想的渴望、不甘人后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被父亲热切渴盼受人尊重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所感染。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实厚道、谦卑的中国传统农民的形象。

教授这篇文章,我从小说的文体出发,把学生感悟品读课文作为重点。通过速读、跳读、小组讨论把握课文重点;通过悟读,品读、师生讨论突破难点。结合现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和学生生活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父辈的艰辛,感悟自己生活的幸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初读课文环节中,回答“父亲是怎样盖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时,同学们在谈到父亲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钱时,有同学笑了。可看出学生很难理解八九十年代父辈的辛苦,但在后面的跳读、品读中,学生还是理解父亲的勤劳辛苦的。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最后,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借鉴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应用在当天习作训练中,从学生第二天的作业中,我读出了孩子们对自己父亲深深地理解和质朴的爱,觉得效果还不错。但这节课,我总觉得学生活动还不够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总结经验,让语文的人文性和实用性深入学生心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台阶教学反思13

一、以“文体”定教,凸显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我在进行《台阶》的教学设计时,力求尊重文本的特质,尽量与原作者的创作思想对接,还原文本的小说本色——凸显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在备课时,我在细读文本的同时也翻阅有关资料,反复琢磨著名作家李森祥的创作意图,思考《台阶》主人公作为一类农民的意义,作为一类父亲的意义,作为一般的“人”的意义。在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层递性的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解读方法引领学生想象画面,品析语句,解读细节,不仅让学生品味“父亲”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吃苦耐劳,追逐梦想的农民形象,也让学生感受了作为一个渐渐老去,内心无比痛苦与无奈的男人形象,还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传承与使命的交接。这样,不仅让学生领悟到小说人物的多面性与立体性,而且也初步掌握了从小说的细节描写入手,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多元解读主题的方法。

二、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学定教,以学生的阅读期待优化课堂教学是我们杭州市上城区初中语文教改研究的一大实践成果。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备课的模式,建构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利用学生的问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学生预习《台阶》一文时,我要求他们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将学生所有的问题筛选、归类,从中选择了具有普适性和典型性的五大问题,并根据层递性的教学原则由浅入深地呈现问题,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父亲为什么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学生领会深刻,教学效果较好。

台阶教学反思14

《台阶》一课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读到它时,当时的触动远远比《背影》要大。细腻的文笔,质朴的叙述,近乎悲壮的人物刻画,辛酸、凄婉的氛围营造,深深地折服了我,当时就有一种要把这篇文章上好的强烈冲动。如何教好呢?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初拟了教学流程。

1、一读课文,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说说你对父亲形象的感知。

2、二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细节谈谈自己的鉴赏。

3、三读课文,思考如何理解父亲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心愿却怅然若失?你对本文的主题如何理解?

4、四读课文,联系自己的家庭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的主体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在课堂上只是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一读采用默读,因为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每分钟读五○○个字以上,在这给他们记了时间,大都在七分钟左右,速度还能达到要求。但虽然文章叙述的事情简单而清晰,但很多学生被作者细腻的描写所蒙蔽,绕不开细节,所以大都概括得很繁琐。我不得不提示他们: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台阶。要求抓住文眼概括。所以在这里消耗了一些时间。在完成一读的第二个任务时倒有意外的收获。请到第一个学生,他的答案是:父亲是一个不甘人后、希望受人尊重、老实厚道、坚忍不拔、有志气、但自卑的人。基本已概括了父亲的所有特点。我以为答案过于完美,显然不善诱发讨论,正踌躇如何引导,有很多学生质疑:父亲没有自卑这一特点。我就趁势把这问题抛回给那学生,他以十九自然段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没觉得他有地位。为理由。同学们还不是很折服,我再把问题抛给大家,同学们再深入教材,越找越多,特别是二十一、二十七自然段,父亲的无所适从大家越品越有味,我们一起把自卑上升为谦卑。经过这一过程,大家对父亲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许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二读中,要求学生先跳读,再细读,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有触动的细节谈谈自己的鉴赏。学生直感较好,找到了第五和第二十七自然段,都是较典型的片段。第五段多角度的描写,二十七自然段反复的渲染都很有可读性,我于是指导他们反复阅读,效果较好。但在一学生提到十九自然段时,我当时一震,但又有点茫然。与学生直言,这一细节描写的确颇有深意,但老师也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之感(引用了刚才一学生的说法,所以大家都笑了),你能谈谈自己的高见吗?学生的回答是:雾写出了时间早,体现了父亲的辛苦。我问大家对这样的赏析是否满意,同学们基本上都摇了摇头。于是我们又继续讨论,学生的回答还是较表层,如:写出了父亲因理想快要实现的兴奋之情。这个答案本已牵强附会,有的还别出心裁:文中父亲头上的小水珠凝结成大露珠的过程象征着父亲劳动的积累过程。这些答案是只能肯定其思维活跃的。在学生的反复商榷中,我也不禁频频插话。后来我们较一致地认定:雾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烘托父亲形象──艰辛而又执着的作用。这在文中艰难地挑着这几个词中有所体现。当时我也提出另一种想法:雾是虚幻的,在这里也是否暗示父亲的兴奋会转瞬即逝呢?不过,没有时间详研就已经下课了。有时,教学准备是怎么也不会充分的。

三读,学生对前一个问题基本能理解,但主题的把握就较难,本不应该讲,似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但终又忍不住,心想: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从认知到感悟的过程,只有让他们多接触一些更高一级的鉴赏,才能拔高他们的视野。到此完全背离了原先的教学设想,教师自身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融入了学生之中,与他们共同探讨,成为他们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不知是老的教学思想作祟,还是本身的思想保守,我对新教改后的一种常见现象──教师对学生的所有回答一概赞赏有加一向不大以为然。知识性的不说,主观题的答案虽说大可不必拘泥于一种,但即便在看一些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时,也看到教师对学生一些毫无道理的回答不仅不于指出,更不于否定。一般教师上课的应变能力本身有限,更可打着新教改的旗号对学生唯唯诺诺。固然,这似乎维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遵循了文学鉴赏独创性特点。但文章赏析又岂是空穴来风,可以牵强附会。且赏析也有高下之分,教师恰中肯罄的评价,高瞻远瞩的观点对他们无疑更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当然并不是都讲,只是我们没有必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四读后要求学生谈感受,我预想将会水到渠成,学生一定都会有话可说,但实际情况却不如预想的好,有些学生甚至说他们的父母都挺享福的,可能一则现在的生活条件愈来愈好,二则他们对父母肩上的责任感受不深。对父母的艰辛体会到的不多,有一个学生讲起父母为自己的升学苦苦挣扎、四处奔波,真实动人;还有一学生父亲是菜农,早出晚归,辛苦耕耘劳作,她的感受也是深切的。之中,我也谈起自己的一些情感体验,营造更为平等、融洽的畅谈气氛。可惜时间有限,有些刚被激发的灵感与激情在铃声中告断了。

回顾《台阶》一文的教学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也发现,虽然学生思维活跃,感情投入,对父亲的人物形象有了较深的体验。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作品的赏析很多都是肤浅的、片面的。课后,我总有意犹未尽之感,所以又选了一篇较为感人的短文《与父同寝》与学生一起研读。课后,布置作业,以父亲或母亲为素材写作一篇真实感人的文章。并随后小组交流、互评,推荐上台全班交流,评出最为感动人的父亲或母亲。我希望藉此吧我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更加落实到位。

到此,我自感在这一周营造了一个感悟亲情的高潮。真希望能与他们的父母沟通一下:孩子是否比以前体贴、懂事了?如能这样,这段时间的教学就不仅是教学上的收获,也算是对父母们的一种告慰吧!

台阶教学反思15

《台阶》一课在聋校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读到它时,当时的触动远远比《背影》要大。细腻的文笔,质朴的叙述,近乎悲壮的人物刻画,辛酸、凄婉的氛围营造,深深地折服了我,当时就有一种要把这篇文章上好的强烈冲动。如何教好呢?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初拟了这样你的“教学流程”。

1、初读课文,了解情节。

2、再读课文,分析人物。

3、品读细节,细节感悟。

教学的主体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在课堂上只是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质疑:父亲没有“自卑”这一特点。我就趁势把这问题抛回给那学生,他以十九自然段“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没觉得他有地位。”为理由。同学们还不是很折服,我再把问题抛给大家,同学们再深入教材,越找越多,特别是二十一、二十七自然段,父亲的无所适从大家越品越有味,我们一起把自卑上升为谦卑。经过这一过程,大家对父亲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许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让我想到,我们在解读父辈为提高社会地位以及改善生活的执著而艰辛的奋斗历程中,我们更应该站在更高的“台阶”上,从精神的层面上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塑造父亲的形象的意义。

回顾《台阶》一文的教学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也发现,虽然学生思维活跃,感情投入,对父亲的人物形象也有了较深的体验。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要求,对作品的赏析很多都是肤浅的、片面的,这些问题也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讨。

TAG标签:#教学 #反思 #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