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作文>作文素材>文学常识>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六一风神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六一风神

笔墨馆 人气:8.87K

风神最早是魏晋时期和风骨一起用来品评人物的。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风神即指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六一风神

【欧阳修】

风神最早是魏晋时期和风骨一起用来品评人物的。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风神即指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并不刻意选择人物、场景以及按照某种寓意的逻辑来组织内容,只是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散漫不经心的行文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事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他的散文一般具有笔触多情的特点,常着眼于感情的抒发。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的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的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总之,这种绝世风神的特点是: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纯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

欧文柔美之风神大致表现为以下互相联系、互相交叉的三个方面:

1、一往情深的情韵之美:“情韵”即深长无尽的感情。欧阳修是一个有至情至性的文人。他像写诗一样写散文,对朝代兴衰、历史变迁、宋世太平、人民丰乐、友朋聚散存殁,都有执着的深情。每逢写到这些题材,他的笔下便流注着潺爰无尽的情思与感慨,情韵之深长令人低回欲绝。欧集中,感叹历史变迁、朝代兴衰的作品有《菱溪石记》、《丰乐亭记》,咏叹宋世太平、人民丰乐的作品有《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俯仰今昔,怀念友人的作品有《苏氏文集序》、《江邻几文集序》、《释秘演诗集序》、《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张子野墓志铭》、《黄梦升墓志铭》、《祭石曼卿文》等等。

2、一唱三叹的往复之美:与文章中多有情韵相关,欧阳修的散文具有一唱三叹的风姿。欧阳修不仅对人事变迁俯仰今昔,感慨万千,而且对景物的变化也满怀深情,俯仰感叹,时时摇曳着独特的风神。如《真州东园记》,此文之妙跟写人事不同,不是今不如昔,而是今日胜昔,因“兴”而一一追忆其昔日之“废”,由今日园林亭台池榭之美倒追其当年的荒凉冷落。文中三个“也”字句构成了一唱三叹的情味。

3、一波三折的'摇曳之美: “一唱三叹”是就感情的抒发上说,“一波三折”是就文意的变化上说,二者都属于风神。

欧阳修的散文以六一风神见称于世,偏向阴柔一路发展,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以情韵取胜的典型而成熟的艺术风格,这是对古代散文多姿多态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概念渊源

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拈出“风神”一词评论欧阳修的散文,从此,六一风神的美名不胫而走。前此论者多从散文技巧和外在艺术风貌上讨论六一风神,笔者以为,“风格即人格”,六一风神是六一居士内在精神风貌的外在显现,六一居士的内在精神风貌才是形成六一风神的第一位因素。风神最早是魏晋时期和风骨一起用来品评人物的。

“天锡见其(王弥)风神清令,言话如流。”(《世说新语·赏誉》)“此儿(谢安)风神秀彻,当继从王东海”(《世说新语·德行》注引《文字志》)。韩愈最早以风神评论诗歌。姜夔是风神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姜夔《续书谱》专门有“风神”一章。“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高,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姜夔的风神论首先重视人的内在主体精神,他认为“风神者一须人品高”。

第一次用风神评论散文的是明代宋濂,据《文宪集》卷七《曾学士文集序》“盖先生之文刻意以文定公为师,故其骏发渊奥,黻藻休烈,起伏敛纵,风神自远。”认为“骏发渊奥”,即风神出于人物内在精神。姜绍书《韵石斋笔谈》卷中论曰:“散谓书能使人远,非远心人乌能办此,子悔欲之需毫则登高楼望云霞出没以挹其胜,故其所写逸气磅礴石薄,风神玄远,千载而下,犹足想见其人。”汪由敦《松泉集》卷十七《跋手临沈学士书圣主得贤臣颂》:“大抵庙堂之体以庄雅为尚不端重则佻脱,而近于肆无风神则拘窘而入于俗,冠冕佩玉以为容,俯仰揖让以为态,妍婉而不失之媚,流昨而不失之轻,劲健而不露筋骨,开然有富贵风韵者上也。……不特书法,凡文章诗句皆然,此于学问性情相通。”

可见历来论风神者皆认为风神出于涵养、学问,将风神与性情修养联系在一起,清代汪由敦《松泉集》卷十六《跋吴云岩殿撰所藏赵学斋副宪书》“风神则存乎其人之性情,自为流露,而非涵养之深也不能自然而有合也。”欧阳修不仅是开一代风气的经学研究者,更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忠诚实践者,即使身处穷困,也不戚戚怨穷,而能安贫乐道。因作《与高司谏书》而被贬官夷陵,他却泰然处之。在《与尹师鲁书》中警戒自己不要像前世名人:“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暖,有不堪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他从颜子居陋巷曲肱而乐中得到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不以荣厚为意,超尘旷逸,故谪夷陵而有《夷陵县至喜堂记》、《峡州至喜亭记》,谪滁州而有《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不以荣喜,不以谪悲,体现了一个达道者的超诣情怀,故其形于文章,虽贬谪,而不似郊寒岛瘦、刘怨柳苦,却能多逸兴,多逸笔。可以说六一文章婉曲平易的风格,实出于六一居士淡定从容,雍容和雅的人物风神。来源于欧阳修体悟大道(儒道)后的萧散旷逸情怀。

形成因素

“六一风神”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陈衍说:“世称欧阳公文为六一风神,而莫详及所自出。……欧公文实多学《史记》,似韩者少。”清人唐文治论《送徐无党南归序》说:“此文极为清淡,而丰神千古不减,后一段精神更觉不磨。何者?以其脱胎于《史记》者深也。吾尝论史公于数百年后,得门徒数人,韩、柳、欧、曾是也韩、柳得其阳刚之美,欧、曾得其阴柔之美。……《孟子》‘尹士’章,一唱三叹,丰神摇曳,亦为欧文之祖,宜熟读之。”

众所周知,风格即人。欧阳修散文在“八家中所以独树一帜”(袁枚《随园诗话》),形成自己的风神,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说:“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这一段文字中前四句说的是“风格即人”,后六句讲的是“风格”形成的内、外原因,可分为才气、情性与学习、陶染两个方面。从情性方面看,欧阳修是封建道德规范所肯定的孝子仁人,或者叫仁义之人。

欧文的风神还来自于在某种艺术理论指导下的艺术的自觉追求。人具有某种“情性”,则必然趋向于某种“陶染”。欧公既是仁厚之人,则必然喜好纡徐舒缓、和平深厚的文风。他在《论尹师鲁墓志》中说:“《春秋》之义,痛之益至,则其辞益深,‘子般卒’是也。《诗》人之意,责之愈切,则其言愈缓‘君子偕老’是也。……其语愈缓,上有所追求。虽然欧公主张作文取其自然,但他的文章多是反复修改而成。其表现之一就是多用虚字,以造成文气舒缓、唱叹的风致。如 认为欧公之文不及韩愈“深雄遒劲”,原因之一是“伤助语太多”。他认为《醉翁亭记》中有许多助语可去掉,如文章开头一段中的“其”字、“而”字(还有“泻”字,以及最后一段中的“然而”,都可去掉,说“如此等闲字削去之,则文加劲健矣”。殊不知,如把这些助词都删掉,欧文或许能变得“劲健”些,但也就不复是一唱三叹的欧文了。李氏的意见从反面证明,欧文的风神也得益于虚词助语的应用。

TAG标签:#六一 #风神 #名词解释 #文学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