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语文知识>说课稿>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 文字演变说课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 文字演变说课

笔墨馆 人气:4.6K

一、说教材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 文字演变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地位

本节课出自华东师范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五单元《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第一课,主要内容为文字的起源传说,文字的萌芽;甲骨文及汉字的演变历程。本课将汉字演变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集中系统的呈现出来,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时间跨度大。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还是中华文化命脉的载体,同时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方块汉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书法艺术,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汉字既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又是维系和链接中华民族的根,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课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占有重要地位,是既是中华文明的开端,又展现着中华文明的面貌,同时又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课标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字起源的传说;知道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能识别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形体特征分辨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并能简单说出各种字体的特点;从汉字演变过程中归纳出演变的规律,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理解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构字方法,并能举一反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汉字演变,体会汉字厚重的凝聚力和汉字中包含的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感知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通过对汉字各种字体名帖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甲骨文在汉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起了奠基作用并初步形成了今天的造字法的雏形,因此对甲骨文的认识和了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1、理解甲骨文的历史价值。初一学生的年龄阶段限制了他们理解“汉字是当时文化生活的载体”这一概念,因此不易正确分析出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2、归纳汉字演变的规律。这是一个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由表象到实质的跨越过程,学生不易掌握,定为本课难点之一。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初中学生年龄小,认识和思维还处在感性和形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须采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应注意有意识的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自己阅读本课内容,了解本课的基本知识点。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成本课的知识目标。

2、合作探究法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针对重点和难点设计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直观演示法

教师在讲述中,插入有关文字的大量图片,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情境体验法

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汉字传承着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设计一个小活动——猜字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活动设计:猜字游戏。

教师展示日、月、山、川等简单甲骨文图片,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

学生通过猜测和老师解答。让学生理解汉字由图画演变为文字的简单过程。同时也激起学生对文字的好奇,研究文字从何而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学习分为五部分内容——文字起源、文字雏形、文字产生、文字:分别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体验和巩固练习,四个主题既有联系又能单独运行,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本课内容层次非常鲜明,我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把本课内容分为五部分:分别为文字的起源、文字的雏形、文字的产生、文字的演变和文字的意义,每部分按照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

(一)文字起源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文字的起源传说,教师强调结绳只是一种记事的方法,能记大事小事,不能代表具体的含义。让学生讨论这种方式有什么弊端。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交流,得出文字产生的必要性。此外对于仓颉造字,也应向学生讲明这是一种传说,传说不同于历史事实,让学生明确它们的不同与联系。

(二)文字的雏形

这部分内容较少,不需要学生深入研究,也不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在学生自学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示一些古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让学生观察这些符号的特点,再出示咱们现在常见的一些符号如地理符号、交通符号等。让学生知道符号的意义,明确符号与汉字的的不同,从而理解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三)文字的产生

甲骨文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我将甲骨文的学习内容分成四个部分——甲骨大观、甲骨渊源、甲骨猜字和甲骨造字。首先学生根据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进行自学。然后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分步讲解。

1、“甲骨大观”让学生初步认识甲骨文的形态特征,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一:“分辨龟甲、兽骨”,准确定义甲骨文是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一概念。问题二:思考“人们为什么把文字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上”,引导学生理解甲骨文的历史背景是和当时商朝贵族迷信占卜有关。

2、“甲骨渊源”介绍甲骨文发现的经过。“甲骨影片”让学生观看和甲骨文卜辞有关的影片,从影片的内容思考甲骨文的历史价值,即反映记录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情况。

3、“甲骨猜字”游戏的设置使学生认识甲骨文大多是象形文字,也有一些简单会意、形声字,初步具备了今天“六书”造字法的雏形,因此说它是一种较为成熟和完备的文字。

4、“甲骨造字”

对于六种造字法的讲解,教师主要是先通过具体甲骨文为例讲解,然后出示几个典型的字体,让学生尝试着分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文字的演变

本部分内容要学习的字体时间跨度大,涉及的朝代多。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清晰的思维线索,我采用了表格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学。表格上列出各个朝代和它们相对应的字体。然后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分步讲解。

1、金文

教师点播讲解金文时,首先要学生了解金文名称的来由。从复习司母戊鼎导入,教师设计问题“该鼎为什么叫司母戊鼎”,学生思考后说明是因为鼎上铸有“司母戊”三字。进而指出这种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叫金文。然后以西周青铜盘上的铭文为例让学生对比甲骨文分析金文的历史价值,和甲骨文一样,记录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情况。

2、小篆、隶书

讲解小篆和隶书时,采用目标学习法。将学习内容分成四部分:“秦代小篆”复习秦始皇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秦朝使用的标准字体;“隶书由来”介绍隶书来源的传说,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扩充学生知识面。“篆隶之别”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观摩小篆和隶书的碑文,分辨这两种字体的形态,用口头语言表述它们各自的特征及两者的区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隶书取代小篆的原因。

3、草书、楷书、行书

讲解草书、楷书、行书时,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还不需要他们掌握这三种字体是如何形成的。但应该让他们知道这三种字体的形态特征并能够加以区别。这个内容主要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名帖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赏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名帖进行临摹,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4、探求演变规律

教师先按照时间顺序的排列字体,简略提示原始刻画符号与文字的关系,然后再通过幻灯片展示字体的演变历程。配一字体“马”字的变化,让学生观察“马”的`变化,总结字体演变有什么规律。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结合初中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从具体实例引申到演变规律。学生根据同一个字不同时期的字体变化,进行讨论,教师在讨论后可给出参考答案:是朝着简便易写的方向发展的。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图画形的象形文字逐渐变成不象形的书写符号;第二,笔形从类似绘画式的线条,逐步变成横、竖、撇、点、折的笔画,书写更方便了;第三,许多字的结构和笔画逐步简化。这一版块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五)文字的意义

教师通过展示世界最古老的三种文字——甲古文、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的图片及演变,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字古老、悠久、独特,增强民族自豪感。然后联系当今文字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如在国外看到中国字的亲切感、归属感;国内不同民族间使用共同的文字交流等现象来体会文字不仅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更是链接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最后播放《爱你爱你中国字》背景音乐,并配着名帖欣赏,提供了各种字体的著名碑帖。像《兰亭序》、《玄秘塔碑》《颜氏家庙碑》等,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欣赏,感受汉字的魅力和精神,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课堂小结

教师用列表的形式把本课的内容梳理在一起,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一目了然,学生也逐渐学习这种归纳知识点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复习巩固本课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巩固练习

教师准备两级试题检测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

A级题(必做题)

内容为基础知识点和重点知识。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汉字的演变历程为什么?汉字有什么作用等。

B级题(选做题)

内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展示“马”的演变图片,让学生归纳汉字的发展规律。

●课外拓展

根据汉字的四种造字方法,你能分析英文、日本等文字的造字方法吗?

TAG标签:#演变 #华师大 #七年级 #说课 #上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