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语文知识>说课稿>关于教师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关于教师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笔墨馆 人气:1.59W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教师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教师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 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 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

a. 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德育目标:

a.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 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 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

教学方法:先展示,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布置作业

教师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中学语文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x。

本次说课我将分以下5个环节进行介绍,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

首先,我介绍本次说课的第一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 》选自人教版7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 "为主题,意在让学生……,培养学生……《 》是作家写的一篇…的文章,文章主要记叙了……,语言……,学好本篇课文对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三维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朗读、探究,让学生感受重要语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

基于以上对本课内容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相对欠缺,社会阅历较浅,再加上他们的理解相对片面缺乏深刻性,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之后,下面我介绍本课说课的第二部分:

二、教法分析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本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以及点拨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三、学法指导

同时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还要对学生的学法加以指导。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以及勾画圈点读书法。

那所有的教法和学法都要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接下来我将介绍本次说课的重点部分: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我主要从以下5个环节展开:

首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导入环节,我会先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图片。同时这样问学生: .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创设了课文学习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围绕问题进入本堂课的第二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然后针对一些容易读错写错的词语进行指导。这样就为后面课文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之后让学生介绍作家作品的有关知识,在学生总结完后,我会进行补充归纳,这样便于形成学生的知识体系。

在解决了字词障碍和作家作品的常识之后,我会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勾画圈点出文中的关键词句。 在学生读完之后,我会边引导学生集体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 板书设计 )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至于阅读的主体地方,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为了突破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环节我将引导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3.研读赏析、讨论交流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这一环节,为了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进一步体会文章语言运用和内容表达高度统一的写作手法,我将设计以下几个思考题:

让学生围绕以上几个问题,再一次进入文本默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与讨论,得出答案,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了解。受到了情感的陶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同时也就突破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4.课堂小结

在解决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第四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围绕" "做一个课堂小结。

学生在反复朗读之后已经有了自己的心得与体验,所以在学生总结完之后,我会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表扬,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人见解,也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5.布置作业

为了进一步巩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接下来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请学生以" "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读写结合,一方面使所学的知识生活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堂课的板书条理清晰、重点以及难点突出,力图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教师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组第3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且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二、说学情

上好一节课,除了对教材有一定了解之外,我们还应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清晰的认识。

本课教学对象是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之前学习过《落花生》此类借物喻人的文章,初步具有了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对于本课来讲,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学生可能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建设这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新疆、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和小组讨论,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于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了解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是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以及对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歌颂。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指导下,我讲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我将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采用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结合时代背景、抓重点词语、读写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适当的结合课文内容设计课件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新课改的教学观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把学生是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要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六、说教学过程

对于一节课来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只是一个前提,教好一节课的关键在于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它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有序展开。接下来,我主要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这一部分,我主要从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和小结作业等四个方面来展开。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一节新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采用的设置情境的导入方式。我将展示关于边境建设者和白杨树的图片,设置边境工作者辛苦,环境恶劣的情境以及白杨树挺拔伟岸的形象,激起学生同情边境工作者的心态和产生对白杨树坚强品质的敬慕之情,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西部资料,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最后教师总结引入新课学习。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大家知道我们刚才所观看的图片中的地方在哪里吗?图片中的植物又是什么呢?大家有没有人去过或者是在电视上看到过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课文学习的主题——《白杨》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接下来是我的新课讲授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步骤: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的是教师范读,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教师范读时,学生要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我会让学生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锻炼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然后让学生通过文章的描写,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自由发言中总结荒凉、寸草不生、贫瘠……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之所以安排,是因为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经典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的办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对于生字新词,学生也具备的足够的能力通过借助工具书来认识理解。

其次,深入研读,突破重难点。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鉴于此,在本环节中,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解决问题。第一步,让学生找出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段落,再读一遍,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找出描写白杨树的词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生可以自由回答。第二步,引导学生体会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等介绍白杨树的话语。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本环节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第三步,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我将采取对比读的方式,给出具体段落,让学生默读16和14节,思考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引导学生体会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这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然后让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汇报。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得出服从国家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品质。

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谈谈学生对文章的感受。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好词好句,然后让学生谈谈对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的理解。

第三环节:巩固提升

攻克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并进行相应的拓展。我是这样设计这一环节的:

利用多媒体出示《白杨礼赞》片段,让学生讨论本篇课文中白杨的形象和反映的品质。在学生讨论后,将《白杨礼赞》中关于白杨形象和品质的描述与本课所反映的白杨的形象与品质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接下来是我的小结作业环节,在这一环节,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小结,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的,再次体现了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引导不同学生回答,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都有哪些新的收获,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状况进行总结,得出本文对白杨的赞美之情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第二个部分是作业布置,为了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我的作业布置力求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将以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因为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所以让学生用写的方式巩固知识,完成本阶段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要求。

教师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消化吸收》,第一课时,食物的消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解读

本节选自鲁科版初中生物教材,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学习食物的消化,为下一节课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人体各个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些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概述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初步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是: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将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下面,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做出如下安排:3分钟导入,25分钟讲授新课,10分钟归纳小结,5分钟巩固练习,最后布置作业。

实验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设计实验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又是难点。对此难点的突破,我采取的策略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点拨引领,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整个实验过程。

具体做法是

(一)导入新课

我和学生共同回顾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接下来让学生细嚼无糖馒头,体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思考: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咀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很多学生都能发现馒头经过咀嚼之后会变甜。

我趁机提出问题:馒头变甜与有哪些因素有关?馒头进入胃里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消化与吸收。

这一导入的过程学生温习了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为接下来的实验探究做好了铺垫,且通过学生参与的活动体会馒头在口腔的变化使他们迫切想知道馒头变甜的原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顺利导入了新课。

(二)新课教学

1.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针对导入时提出的探究问题馒头变甜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和活动中的体会,学生不难做出假设: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有关。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确定实验变量,然后让学生对照课本找不足,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将设计方案不断完善,确定最佳设计方案如下:将装置放在37摄氏度水浴中保温10分钟,加入碘液检验是否变蓝。

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

得到如下结果:对照1组不变蓝,实验2组变蓝,3组部分变蓝。

根据实验现象共同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有关。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意识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科学方法,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2. 人体消化系统的学习

试验结束后我提出导入的第二个问题,馒头进入人体内发生了变化,其他营养物质是不是也发生了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看“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录像。观察人体消化系统结构模型,并自主阅读课本30页的`相关内容,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在自己身体上找出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大体位置,并说出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我此时要巡视指导,解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接下来是学生的交流展示, 我认为这是设计本节课较为精彩的时刻,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我将给与学生很高的及时性评价,大大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我会引导学生共同概括总结出消化系统组成,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腺能够分泌消化液,并着重指出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通过概括总结查漏补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适时引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总结提升

新课学习结束,我会采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说出本堂课的收获,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形成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

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会引导学生解读三大类营养物质消化曲线。

(五)课外延伸

课后我会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更多与食物消化有关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和各途径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

……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就为学生有效学习本课节奠定了认知能力的基础,但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解读较多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存在较多的认知局限,通过本课时的有效探究与学习,有助于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有效实现政治教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功能,设置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为有效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行为的有的放矢,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设置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问答法等常用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使之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五、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共同探究,突破重难点——归纳总结,思想升华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认知注意,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求知欲,我采用……进行新课的有效导入……导出课题,并板书黑板为突破学生的认知瓶颈,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在互动中实现重难点的各个击破……最后,以"……"作为小节,在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思想等方面的升华中,完成对全课的解读。

六、说板书设计

为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识记,我采用了结构式的板书1~~~~~

2~~~~~

3~~~~~~

七、说作业设计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使政治教学真正的走进生活,生活更好的融入政治教学,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

1~~~~~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教师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教材中学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以新课标中“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为依据。让学生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把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明确换位思考的实质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说学情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接下来谈一谈我的学生,从年龄特征来看, 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创设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观点,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2. 能力目标: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知识目标:学生领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设置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难点: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课本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教学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以下学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分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的要求,本节课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初,给同学们分享一个故事:在一次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向嘉宾提问:“宾馆、酒店的电梯里常会有一面大镜子,这镜子是干什么用的呢?”那些嘉宾纷纷回答:“用来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 “用来扩大视觉空间,增加透气感。”…… 在一再启发而仍不能说出正确答案时,主持人终于说出了非常简单的道理:“肢残人摇着轮椅进电梯时,不必费神转身,就可以从镜子里看见楼层显示灯。”

接着学生思考:你们想到了这一点吗?

通过故事导入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更好的引出课题《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板书)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环节二,合作探究——新课教学。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将准备4个活动。

活动1【表演小品,情感体验】

我会让学生表演小品:《绰号——奇耻大辱》校园一角传来阵阵嬉笑声:“哎,你看见灰太狼了吗?”“谁是灰太狼”“就是咱班那个范小伟,你瞧他长的那样”“哦,太像了,太像了,你简直是太有才了!”哈哈哈哈。

其他学生边看边思考:假如你是范小伟,你当时的感受如何?你想对给你起外号同学说些什么?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能强加于人。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别人也不会喜欢,

(板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通过表演小品这个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种热烈、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活动2【情景探究,运用知识】

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情景: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住校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

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小乔,想想为什么同学都不理我了呢?怎么做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照?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自主学习,得出结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质是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板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质

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活动3【小组讨论,集体探究】

我会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这些问题:放学路上,小蓉拾到一个装满现金和不少证件的钱包。小蓉把钱带回家,准备明天交给老师,妈妈知道后对小蓉说:“现在失主一定很着急,我们到路口等等看,说不定失主会找过来。”小蓉和妈妈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围绕以上问题,我会将全班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分为若干组,限时10分钟,组织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在学生中间进行巡视、指导。讨论之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后得出结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板书)换位思考的实质

通过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活动4【案例分析,运用新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案例:在一次心理咨询中碰到一位女学生,她因为宿舍中人际关系紧张而苦恼。在宿舍里同学们互不来往气氛沉闷,她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但又不知从何做起。我告诉她:从现在开始,试着夸奖他人,真心赞赏他人的长处,如:“你的眼睛真亮!”“这件裙子对你再适合不过了!”等等。不久以后,她来告诉我,宿舍的气氛完全变了样,大家相互帮助。

学生阅读案例并思考:这位女学生宿舍气氛变样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教师引导总结:当我们以欣赏的眼光看人时,就会获得尊重、信任、感激、理解和友善。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

(板书)学会理解欣赏他人

材料阅读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教学法之一,在阅读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 自评互评——巩固提高

讲解过理论知识后,预留10-20分钟,演讲巩固,演讲的主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演讲完之后,学生互相点评,最后,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通过这种演讲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质的认识。

环节四 回忆拓展——小结作业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如同一幕电视剧,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固然不可缺少,扣人心弦的教学过程当然很关键,让人浮想联翩的结尾也十分重要。因此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还可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接着,我会布置一个拓展性的作业:全班同学合作出一期《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的板报。

这样的作业符合思想品德课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将课上所学到的理论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辛苦了!

教师说课稿 篇7

大家好,今天我上的课的题目是《角》,下面对这节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第一课时《角》。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点、射线的定义及对角的概念已有粗浅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角的比较与运算建立基础,同时又对今后的几何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进一步认识角的意义,了解角的表示方法及掌握角的不同单位及简单转换。在教学安排上通过生活中角的图形例子引入,进而由直观到抽象出角的数学图形,然后引导学生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归纳出角的定义。对比角的几种表示方法,学会表示各种不同的角。在角的单位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熟知的时钟的时、分、秒的转换帮助学生认识度、分、秒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转换。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注重提供直观素材,各环节循序渐进展现。通过对比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经验。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1、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的有关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理解平角、周角意义。 使学生正确掌握“角、分、秒”的互化,会进行角度的和、差计算.

2.过程与方法:在度、分、秒的换算过程中,类比体会时间的互换方法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角的定义、表示法及角的度量单位。

难点:角的表示方法的选择与角的单位转换。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观察实物图片,使学生发现这些实物给我们共同的形象是什么?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欣赏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

(创设这一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堂。)

(二)1.角的定义

(静态)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这个公共端点叫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角的两条边。

(这一活动从生活中引入角,让学生易于理解,开拓学生思维,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幻灯片动画演示引出动态角的定义及平角和周角的意义。

(动态)角也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

2.认识平角和周角

通过多媒体角的动态演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几个概念。 (这一活动的设计,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两种概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设计了两个练习题巩固角的概念

(三)角的表示方法

1、从直观图形引出角的表示方法

角的表示方法:

(1)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顶点字母在中间;如∠ABC、∠CBA

(2)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当顶点只有一个角时)如∠B

(3)用数字表示:如∠1、∠2

(4)用一个希腊字母表示:如∠α、∠β.

2、合作探究

设计了5道练习题来巩固角的表示方法。

(四)角的度量

1、既然角的大小不同,我们怎样才能精确的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单位又是什么呢?

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

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

度的定义: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

1°的60分之一为1分,记作“1′”,即1°=60′

1′的60分之一为1秒,记作“1″”,即1′=60″

1°=60 ′=3600 ″

练习

(1)把18.18°化成度、分、秒为________ .

(2)把59°31′30 ″化成度的形式为__________ .

练习: 用度、分、秒表示:

⑴0.75°= ′= ″

⑵(-)°= ′= ″

⑶16.24°= ° ′ ″

⑷34.37°= ° ′ ″

(五)小结:谈一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教师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概括:

1、角的两种定义;

2、角的四种表示方法;

3、平角、周角;

4、角的度量单位及单位间的简单转换。

(六)布置作业

课本134页练习1.2题

五、教后反思

我觉得自己在内容安排上有些问题,前面角的表示方法用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度分秒之间的转化时间不够。难点没给学生讲清楚。最后的练习题也没做完。度分秒的引入也没说好,可以直接让学生对比时间的小时分秒来学习度分秒,会更好一点。"度分秒"的第一个练习题有点难,学生不会做.应该有个过度的过程。自己说的比较多,学生参与的少些。

教师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二框题,在教材第105页至108页,计划一课时。本框内容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主要内容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要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与人融洽相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这框题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2、能力目标:在生活中、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多一分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学会换位思考。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换位思考的实质。

2、教学难点: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四、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做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联系实际安排教学,有利于形成积极融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学法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设计的学法指导是:

1、让学生结合课本105页虚框内容和生活中给别人取绰号的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和这样做的危害,让学生直接进入情感体验。

2、让学生分组准备一个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小故事,在班上交流,并谈感受,在活动中去掌握知识,领会做人道理,提高语言表达、分析、理解等能力。

3、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课本108页的虚框内容,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六、说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直接利用课本105页的虚框内容和学生中给别人取外号的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集中注意力,形成一堂课的良好开端。

2、讲故事,谈感受,学习新课。

老师或学生讲别人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自己的小故事及当时的感受,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及这句话的实质,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交流几个准备好的关于“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小故事,并讨论主人公的感受,从中掌握课本知识“换位思考的含义、实质”领会做人道理。

3、自己动手,完成课本所设活动。

先让学生朗读课本108页的《相关连接》并讨论长者的话给大家什么启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

察、感受,完成课本活动内容,懂得如何去理解、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4、新课巩固,展示所学知识。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自己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总之,对本节课的设计,我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中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我的说课结束了,如有不对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教师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侧向推铅球和快速跑。下面我分六个部分来论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新授内容是侧向推铅球,它是建立在正面推铅球的基础上的,为今后侧向滑步推铅球打好基础。

2、本课复习内容是30—50米快速跑,它是属于本学期的考核项目。

3、教学重点是:推铅球的最后用力和快速跑的蹬伸。

4、教学难点是:推铅球的蹬地送髋与最后用力的衔接和快速跑的蹬地技术。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青春发育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突增期,处于波浪式生长发育速度的峰期。生理上各系统的发育不完善,心理上不够稳定。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喜动、好胜、好表现自己,但易疲劳且自控能力差,难以承受大强度的运动负荷和维持长时间的学习兴趣。

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不喜欢铅球这个项目,再加上由于受场地、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铅球项目技能基础不够好,所以在教铅球时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重点、难点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今天上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认知目标:了解原地侧向推铅球和快速跑的技术原理,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二)、技能目标:初步掌握侧向推铅球的动作技术,进一步掌握快速跑的技术,发展协调、力量、速度等素质,提高技能水平。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知难而进、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和作风,发扬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集体主义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我将分四个部分来完成:

(一)、开始部分(2—3分钟):

除了常规部分以外,我在开始部分主要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的练习(如口令相反的转动、叫号练习等)为主。

(二)、准备活动(4—6分):

我将指导学生做充分的热身和有针对性的关节活动以及向侧向推铅球过渡的入门辅助练习,并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基本部分(31—35分):

1、侧向推铅球的教法与学法:

我准备以讲解、示范并和学生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主要是由听、看、思维、体会、练习几个步骤组成,教师在学生练习时巡回纠正指导。

要求是:学生练习时必须听哨声推铅球、捡铅球。

2、快速跑的教法与学法:

由于是复习教材,我准备以学生练习、教学比赛的形式进行。

(四)、结束部分(4—5分):

1、放松(主要是有针对性的肌肉放松练习):

2、小结(主要是表扬本课中学生普遍做的较好的地方和较好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同时一般不点名的指出不足之处)。

3、收器材。

总之,整堂课教学中必须始终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始终以遵循循序渐进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讲解、示范、练习、及时纠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造力。以顺利的达成教学目标。

五、预计教学效果:

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和我今天的组织、教法以及要求学生的学法,是能达到教学目标的。预计本课的心率最高可达到180次/分左右,平均心率可达130次/分左右。

六、课前准备:

为了确保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预计效果的达成,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课前准备:

1、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并备好课。

2、始终绷紧安全教育这根弦,把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3、充分考虑上课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做好准备。

4、周密安排场地和器材。

所需场地是:略

所需器材是:略

教师说课稿 篇10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大家辛苦了!

我是语文组 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板书: 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 )年级( )册第( )单元的第( )篇课文,该单元以( )为 主题展开。 《 》是一篇精读(讲读)课文,主要描述的是。课文虽然篇幅短小, (情节简单, 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给人很深的启迪。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 我 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能够认读本课生字、词。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能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了解重点语句所隐含的情感色彩。(如: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习主人公——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习惯/培养 学生——-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一句话):

难点(一句话):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2、3个课时。若为几个课时,则说明现在讲的 是第一课时,同时后面讲课过程中要说明第一段主要讲说明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二、说教法和学法(时间控制1分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 ( ) 教学内容, 结合( )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配合现代教学手段,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乐于学, 勤于思考。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 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

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时间控制5分钟)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 通过多媒体(播放)展播,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 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 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要求 一边读一边想象( ),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教师

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 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 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 于此,在“研读赏析,体验情感”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出几个代表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 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 纳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让学生议一议( )。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 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紧接着,我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 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 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 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 课重点词句。如读到“ ”时,用多媒体展示“ ”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讲学生们带入( )之 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 ”、“ ”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 点。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 )图画,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 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 ) (如:草原的无限热爱)。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的必需。

因此再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 让学生想想: ( )。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 ( )陪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两道课后作业:

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 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优美词句》小笔记本上;

作业2:根据课文内容,( )。这是我教学过 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时间控制1分钟)

举例:把火车开到拉萨

板书设计

板书边写边讲:本节课中把火车开到拉萨,从出发,遇到的困难1我们采取了方法克 服;遇到的困难2,……。最后成功到达的拉萨。

最后,我谈一下本节课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 课堂活动, 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TAG标签:#十篇 #教师 #模板 #说课稿 #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