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语文知识>说课稿>《线段的大小的比较》说课稿

《线段的大小的比较》说课稿

笔墨馆 人气:1.43W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线段的大小的比较》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线段的大小的比较》说课稿

现代教育观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等多种活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所以学生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下面我将以此理念为指导,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作业反馈等几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说明我的构思和设想。

首先我先谈一下,本节课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射线、直线、线段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线段的特性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线段的和、差、倍及角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学平面几何的基础性知识。因此,我认为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现阶段,六年级学生还处于对几何知识的直观体验阶段,大多以将直观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说明和归纳。在小学时已经对比较线段的长短已有肤浅的认识,而用符号语言表示线段的大小和用尺规作图等知识却是新知识。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和表达的能力,而且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强,能够主动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的直观体验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活动获得知识和体验,并鼓励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提问。

三、教学目标: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特别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根据教学大纲和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3点:

1.经历用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关系的过程,并会用数学符号表示他们的大小关系;掌握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并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意义;

2.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用直尺、圆规等学习工具画相等的线段的方法,初步体验用作图语言叙述画法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3.经历个体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合作化学习过程;渗透树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过程中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来指导生活,渗透德育思想。

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以及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求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学难点:尺规法作图;用作图语言叙述画法。

那么如何来突破难点:由于本节课是对于平面几何的第一次探索,从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考虑,我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分析

鉴于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为体现“为学而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的新课堂理念,我主要采用引导启发和直观演示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启发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五、学法分析

借鉴杜威的“做中学”的思想,通过想一想、试一试、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并经历自主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相互质疑的合作化学习过程。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六、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以此为理念为指导,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整节课通过情境导向的联会贯通,设计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情境,探索新知;回归情境,合作探究;重构情境,知识升华等四大板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着手,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所以我创设了到学校食堂哪条路近的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探究线段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由此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几何图形

2.利用情境,探索新知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回答:BC这条路更近,得出观察法和度量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法存在视觉误差,并不可靠。如果没有尺的话,还能有什么方法呢?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平常比较普遍的比身高的生活经验(观看视频),并邀请两位学生来现场演示,从而得出叠合的比较方法。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感悟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够深刻的感悟叠合法的精髓。

数学的精髓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反复体验和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就十分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掌握叠合的方法后要求同学们用分类讨论的方法,猜测线段AB和线段CD比较大小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很容易得到一共有三种情况。并将三种情况以图形、文字和符号三种形式填入表格中,这也是学生对数学三种语言的初次接触,应该说是有点陌生的,所以我利用教具引导学生将第一种情况填写完整(观看视频),随后要求他们思考后,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剩下的表格,并邀请学生上台交流(观看视频)。

3.回归情境、合作探究

学以致用是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通过探究,学生掌握了用叠合法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那么如何用?怎么用呢?就要回到我们创设的情境中去了。

能否利用其它的工具运用叠合法比较线段AC与BC的大小?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后,邀请学生上台交流,交流的时候,其他同学还可以当场质疑和提问(观看视频)。由此得出利用圆规可以将两条线段叠合在一起,同时指出可以把线段AC叠在线段BC上,也可以将线段BC叠在线段AC上,还可以将两条线段叠合在另外的一条射线上,这种用圆规叠合的方法叫做截取。利用截取的方法我们可以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下面是学生动手操作环节,先给予一定时间的思考,再请几位有想法的同学说说他们的做法,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法(观看视频)。尺规作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师规范的示范有很大的必要性。

掌握尺规作图的方法后,将图形进行变式,在BC上有任意一点,连接AD,比较线段AD和线段CB的大小,由此巩固尺规作图法,并能够及时反馈,教师适时的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4.重构情境、知识升华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数学知识,而在于掌握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最后我们又回到我们刚开始创设的情境中去,并添加新的条件,问学生你选择哪条路?由此得出两点之间距离的概念,同时再一次由生活经验归纳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我又创设了过马路的情境让学生选择走哪条路,是否可以走所谓的近路?在简短的时间内渗透了生命安全教育,加强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但更要科学地应用。

七、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主要板书了,线段的2种表示方法,线段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以及用尺规作图的画法和作图痕迹。通过规范的板书,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规范作图和解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作业反馈

作业设计中,我主要落实了以下几个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以及尺规作图。特别的,我校六年级尝试以数学日记的形式鼓励学生将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数学课上最有趣的事、想对数学老师说的话,等等,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数学日记,让老师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本堂课主要从实际问题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以解决问题的活动为基础的数学认知过程。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主要内容。

谢谢大家!

TAG标签:#说课稿 #线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