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学习资料>科普知识>大熊猫为什么“喜欢”独居

大熊猫为什么“喜欢”独居

笔墨馆 人气:2.41W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熊猫为什么“喜欢”独居,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熊猫为什么“喜欢”独居

大熊猫是人们熟知的动物,独特的黑白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它憨态可掬、与世无争的悠闲样子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然而野生大熊猫几乎都呆在深山老林里,通常我们只能看到圈养条件下的大熊猫。在动物园,往往雌雄两只大熊猫共同生活在一个圈舍里;而在圈养种群较大的繁育机构,每只成年大熊猫虽有独立圈舍却彼此相邻;在亚成体集中的幼儿园,更是容易看到多头大熊猫追逐打闹、嬉戏玩耍的场面。不过,若是仅凭这些印象就轻易推断大熊猫喜欢群居,那就错了。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经过数百万年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从同时代生活过的剑齿象动物群中脱颖而出,独自存活到了今天。它改变了食肉动物的肉食本性,逐渐适应了以竹子为主食。但是它又不像鹿、岩羊、扭角羚等食草动物那样过着群栖生活,仍然像一些食肉类动物如虎、豹那样,分散隐居生活。在野外,有“竹林隐士”之称的大熊猫可是性格孤僻的,除了繁殖季节,它们总是独来独往,固守在自己的领地里生活。一般每只大熊猫所占领域面积为3~7平方千米,领域虽有重叠,但是大熊猫会有意识地避免与其他同类直接接触。

动物的习性受遗传、环境等多方因素影响,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根据最适性理论,自然选择总是倾向于使动物最有效地传递它们的基因,因而也是最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包括使它们在时间分配和能量利用方面达到最适状态。哪种生活方式对动物的生存、繁殖有利,动物就倾向于保留这种生活方式。所以,大熊猫选择独居并非因为它们“喜欢”,而是比起群居,这种生活方式足够它们生存和繁衍的需求,并且“性价比”更高。

到底独居是如何受到大熊猫青睐的,矛盾又是如何解决的,让我们来看一看大熊猫具体的生活吧。

首先,大熊猫食性极端特化,竹子是大熊猫所能获取的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但是竹子的营养价值非常低,大熊猫必须采食大量竹子才能满足它一天活动所需。大熊猫采食竹子是有选择性的,不但在不同季节选择不同年龄的竹子和取食部位,而且对竹子基径、质量也很挑剔。大熊猫每天花50%以上的时间来进食,平均要消耗十多公斤的竹子,食笋季节进食量高达40公斤。这么不容易得来的能量,当然不能白白浪费掉。动物的所有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它们逐渐学得了优化各种活动,以便用最小的能量代价去获得更大的收获,这是动物的生存策略。为了节省能量,大熊猫通常每天移动距离不到500米,很少超过1千米,能量成为限制其行为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假设大熊猫营群居生活,原本只有1头大熊猫的区域一下子变成7、8头,会遇到这样几种不利情况:1.每头大熊猫能吃到的高营养的竹子变少,不得不选择质量差的竹子;2.一头大熊猫每天活动路线上的竹子不能满足多头大熊猫的同时采食,它们不得不走更远的路;3.为了少走路,熊猫们都尽力多吃,比方说,原来在30根竹子中只取食其中5根,现在变成取食20根了,竹林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能够为大熊猫提供足够食物和能量的水平,极端情况下甚至无法恢复,最终导致适宜的栖息地面积减少,大熊猫生存压力增大。

那么群居对于获得物质能量的好处呢?比如为寻找食物而迁徙的过程中,候鸟的群体行动更有利。可是竹子一年四季常绿,大熊猫不担心冬季找不到食物。竹子的获取仅凭个体就能完成,不像肉食动物,如鬣狗、豺狼,团体狩猎效率更高,大熊猫也不需要群体合作来得到食物。这么一考虑,当然大熊猫宁愿独个儿吃食啦。

其次,集群对一些动物来说,抵御敌害是其非常重要的功能。比如野牛、斑马等在遇到食肉动物时,公兽会将雌性和幼年个体围在中央,把自己最强有力的武器如角朝向天敌,即使是大型的狮子想要猎捕它们,也无从下口。而像鹿等比较弱小的食草动物,在被捕食者追捕的时候,常常集群奔跑,往往那些落在后面的老弱病残个体被捕食,健康强壮的个体被保留;同时,由于被捕食者数量较多,单个个体被捕获的风险更是大大降低。那么,大熊猫需要集群来提高生存几率吗?

成年、健康的大熊猫无论雌雄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天敌的,100公斤左右的庞大身躯、锋利的爪和尖锐的牙无不展示着它们的力量,大熊猫栖息区域内的食肉动物们轻易不会去招惹它们。大个儿的黑熊、扭角羚等,由于与大熊猫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平时也相安无事。

不过食肉动物确实是幼年大熊猫的'一大致命威胁。刚生下来时大熊猫仅仅100来克,需要母兽24小时不离不弃的照顾。即使到一两岁,大熊猫幼仔仍是豹子、豺狗、黄喉貂、豹猫等动物的猎捕对象,野外曾在这些野兽的粪便中发现过大熊猫骨头和毛发。除了母亲的守护,大熊猫还有一个本领来保护自己,那就是爬树。大熊猫3到6月龄就能够爬树,除了吃奶以及和母亲玩耍的时间,它们几乎都呆在树上,只有听到母亲呼唤声的时候才会下来,一边往下爬,一边谨慎地确认。大熊猫到两岁半,体重增加到50公斤以上的时候,几乎就再没有被其他动物猎食的危险了。直到老年,豹子、豺等动物才会重新盯上它们。

简而言之,弱小的个体由母亲照顾;年老的个体对种群贡献不大,照顾它们的投入远超潜在的收益;而成年个体不必担心天敌。靠集群生活来提高种群存活率似乎仅对幼仔和老年个体有利,可是作用并不大,再加上食物资源的因素,这样的决策对种群并无好处。

所以呢,群居对大熊猫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反而会给它们带来诸如食物、能量消耗方面的新问题;而独居生活则逍遥自在,无论是觅食还是繁殖,大熊猫都有相应的策略来圆满完成个体的生活使命。就这样,最终,大熊猫就“喜欢”上独居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