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中外名著>现代作家>朱自清>朱自清详细事例

朱自清详细事例

笔墨馆 人气:2.94W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海州(今海东县),原名自华,号实秋。原籍浙江绍兴。祖父朱则余,字菊坡,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十余年。父名鸿钧,历任盐务官、厘捐局长等小官。1903年,朱自清全家迁至扬州。

朱自清详细事例

扬州曾享有“淮左名都”之美誉,繁华富庶,人文荟萃。朱自清在扬州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扬州的灵山秀水,浓郁的文化气息,陶冶出他温厚谦和的品格。他把扬州作为自己真正的故乡,常自称“我是扬州人”。

朱自清幼年随父母课读,后进私塾攻读经籍、古文和诗词等,其后又入小学。1912年考入扬州两淮中学,毕业时被授予品学兼优奖状。

1916年夏,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寒假,他遵父母之命回扬州与扬州名医武威三先生的女儿武钟谦完婚。这年冬天,父亲赋闲,原本较宽裕的家庭经济逐渐拮据,他自觉应当尽早分担家庭责任,遂改名“自清”,跳级报考北京大学本科,于1917年被录取为哲学系的学生。为激励自己积极进取,乃取《韩非子·观行》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为自己取字“佩弦”。他进入哲学系后加倍刻苦,于1920年提前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

大学期间,风起云涌之新文化运动对朱自清影响颇深。他除致力于功课外,也热心参与学生运动,加入了新潮社和平民讲演团。同时,他开始新文艺创作,先试作新诗,《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处女作,发表于1919年12月1日《时事新报》附刊《学灯》。此后,他连作《小鸟》、《光明》、《歌声》、《满月的光》、《羊群》、《新年》、《煤》、《北沿河的路灯》、《小草》等多首新诗。后来,这些诗分别收录在《雪朝》、《踪迹》两个集子里。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应聘到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此后一直到1925年暑假,朱自清先后在扬州第八中学、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第十中学、宁波四中、白马湖春晖中学等处担任国文教员。在江浙教书的五年里,朱自清除与俞平伯共事外,还结识了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常常结伴同游江浙的山水名胜,共同探讨文艺创作上的问题。

这一时期,朱自清笔耕不辍,写新诗,写游记,写散文,文艺杂志上时常可见他的作品。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朱自清是早期会员之一。1922年1月,他与俞平伯、叶圣陶、刘延陵等人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后第一家专门登载新诗与新诗评论的刊物。

1923年3月,朱自清的第一首长诗《毁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毁灭》的写作背景正是“五四”高潮过后的沉寂期,当时许多知识青年在“五四”中觉醒了,但又未找到社会改造的道路,因而他们苦闷彷徨,有的甚至绝望颓废。朱自清当时也非常迷惘,不知路在何方。他在“白云”、“天风”中飘忽,在“深渊”、“伏流”中浮沉,感到极度无助,好像正走向可怕的“毁灭”。但是,无论如何,他都要努力摆脱诱惑的纠缠,“还原一个平平常常的我”,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首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时人誉为新文学中的《离骚》、《七发》,由此奠定了他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在这一年,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上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他以和俞平伯的一次秦淮夜泛为题材而写成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东方杂志》21卷2号上发表了。该文巧妙地扣住月亮、灯光、河水三者关系的变化,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欲挣脱纠缠,以求心灵之平和而不得的怅然之情。散文笔调细腻、真挚,发表后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1925年五卅案发生后,他作新诗《血歌》,对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表示了极大的义愤,号召人民起来抗争。

同年,清华进行改革,增设大学部。8月,经俞平伯推荐,朱自清前往清华任国文教授。从此,朱自清与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他开始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系统研究,并转向更多的散文创作。

1928年10月,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内分甲、乙两辑,共收了他四年来所写的散文15篇。《背影》的出版大大提高了朱自清的声望。由于《背影》一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中,‘朱自清’这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朱自清在文学创作上马不停蹄时,与他伉俪情深的夫人武钟谦竟积劳成疾,于1929年11月26日病逝于扬州家中,年仅32岁,遗下三子三女。朱自清遭受丧妻之痛,又独自承担抚养子女的重担,可谓身心疲惫。而另一方面,随着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日盛,他在学校中担任的行政工作任务也日益加重。

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罗家伦为校长。杨振声担任文学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朱自清也参与了中文系的草创工作。1930年杨振声就任青岛大学校长,朱自清被任命为清华大学中文系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