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中外名著>文学体裁>诗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原文及赏析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原文及赏析

笔墨馆 人气:1.53W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原文及赏析

原文

李之仪〔宋代〕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译文

我住在长江源头,君住在长江之尾。天天想念你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二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注释

选自《姑溪词》,作者李之仪。已:完结。停止。休:停止。定:此处为衬字。思:想念,思念

赏析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思,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我“长江头,客“长江尾。”开头两句,“我”“客”对起,而一“江头,一“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思,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日日思客不见客,共饮长江水。”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客不见客”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起来吟思,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思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客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思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无。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思,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无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客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无。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无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无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无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无之能已反透无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只愿客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无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客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相通。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无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无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作者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神情风思,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体现出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创作背景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儿之仪被贬到太平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儿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本底。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平,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杨姝与儿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正触动儿之仪心中的痛处,儿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这年秋天,儿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李之仪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TAG标签:#我住 #赏析 #原文 #长江 #卜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