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中外名著>文学体裁>散文>陕北印象散文

陕北印象散文

笔墨馆 人气:1.11W

寺庙

陕北印象散文

庙,本土宗教文化的代名字;寺,外来宗教文化的代名字。二者的完美结合,称之为寺庙。

在陕北,寺庙承载着陕北民间的宗教信仰,教化着陕北民众的思维方式,延续着陕北古老的传统文化。

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寺庙无处不在,难计其数。无论是人口密集的城镇,还是人烟稀少的村落,只要留心,大小寺庙随处可见。

无论寺庙大小,佛与道,神庙与尼庵融为一体,古与今,传统与现代杂糅其间;大的规模惊人,金碧辉煌:正殿、配殿、楼、台、亭、阁一应俱全,佛像、石窟、塔、坛、龛应有尽有;小的占地方寸,随缘而建:村旁道边,崖上水滨,盖一间房,供几尊神,门前蹲一座香炉,周围栽一圈松树,便是一座人神对话、烧香祈福的寺庙。

看似迷信,实则是陕北先民面对苦难岁月的精神寄托和绝望中求生存的无奈举动。

试想,久旱不雨的黄土高坡,炎炎烈日似火烧,禾苗枯焦难存活,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先民们,呼天天不灵,喊地地不应。唯有祈求龙王降雨,救苍生于命悬一线。于是,寺庙成了灵魂的寄托和生存的希望。

试想,科学极不发达的黄土高坡,人们多灾多难,饱受病痛折磨,为求消灾祛难,人丁兴旺,只有祈求诸神,赐福庇护。于是,便有寺庙增加,香火不断。

岁月记载着陕北寺庙的衍生历程,也发展着宗教文化的繁荣辉煌。

如今,陕北寺庙虽已暗淡了昔日的迷信色彩,但顶礼膜拜,香火缭绕,庙会唱戏,祭祀仪式的隆重场面从未消减。它已经远远超出了精神寄托,而成为一种民间信仰被一代代传承。

它融合着陕北人民的公序良俗,规范着陕北乡村的伦理道德,增强着陕北民众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不同的村庄,不同的寺庙,不同的宗族,在这共同的信仰和潜移默化中,自己规定了自己为人处世的底限:天地有正气,人在做,天在看,因果相连,善恶报应。

这就是陕北的寺庙,至今依然凝聚着数万人心的宗教文化中心。

古塔

虽没有寺庙那么众多,但绝对是寺庙的统领者。

波浪般起伏不绝的黄土高坡,兀地矗立起一个或几个相隔甚远的古塔,一下子脚下山的高度提升到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醒目,厚重,雄伟。

它的存在,起源于佛教,作为埋葬经卷和舍利之用。

虽然我不知道佛教之于连绵起伏、贫瘠苍凉的黄土高坡的渊源关系,更怀疑每座古塔的下面是否埋有经卷和舍利。但自从这黄土高坡有了一座座古塔,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祈求保佑声不绝于耳,香火旺盛,香烟缭绕。

从此,古塔守护着脚下的芸芸众生,保佑着一方的万物生灵,调节阴阳,辟邪降福。

千百年来,古塔像指路灯一样,为迷失方向的人们指明方向;又像保护神一样,为峁峁梁梁的百姓祈求平安。

看见它,人们的心里就踏实,对生活就充满信心;听见风铃声,人们的灵魂就安宁,对未来就充满希望。

虽然它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但它依然是凝固的历史。

每座古塔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和传说,都寄托着老百姓的民间信仰和诉求,但这必定是局部的信仰和诉求。只有当这种局部的信仰和诉求被一种为全天下劳苦大众谋福利的'大爱所融合,古塔连同它脚下的山也将名垂青史。

当一群红色的队伍经过万水千山和千辛万苦来到黄土高坡的一座古塔下面的时候,就把一种大爱融进了这方老百姓的民间信仰和诉求中,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从此,古塔连同它脚下的走出黄土坡,走向全世界。

宝塔山,已经不单单是一座古塔和一座山的名称,它更是一个红色政权的标志。

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选好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顺坡深凿,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呈拱顶状,便为窑洞。

我们的祖先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娶妻生子,成家立业。

窑洞与窑洞相距很远,每一孔窑洞都有通下山脚的弯曲小路,像大小溪流最终汇集到大海。

放眼望去,在每座山峦的向阳处,都有星星点点的民居点缀在山腰间,都有无数条溪流汇入大海。

近观陕北窑洞,特色鲜明,大多独门独院,院内有石磨、石碾、石桌椅,有的还有水井,木窗格上贴着各种各样的窗花。每户都有围墙,墙内是院子,墙外就是庄稼地,种植各种农作物和花草树木,处处充满农家气息。

也正是这种最廉价的居住方式,短时间内容纳了几万名红色大军,召开了数十次重要会议,指挥了数十次著名战争,写下了数十篇鸿篇巨著。

它像宝塔山一样成了一个政权的象征。

星转斗移,万物更新。过去的土窑洞也在历史的洪流中面貌一新。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形式应用而生。成为历史前进和社会文明的象征。

但不管怎样,窑洞的本色没有变,它依然以最廉价、最实用的方式体现着自己的价值,讲述着曾经辉煌的历史。

TAG标签:#散文 #陕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