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中外名著>文学体裁>散文>在太庙的最后一堂课散文

在太庙的最后一堂课散文

笔墨馆 人气:9.33K

今天的这堂课,是第十六期职工文学创作研修班最后一次课,破除惯例,没有约朋友一同前行,因为我需要静一静。静静地走一走太庙的古砖地,静静地摸一摸太子林的侧柏,静静地看一看太庙的大殿,静静地赏一赏四周的美景,静静地想一想我所要感谢的人和这次学习的收获。

在太庙的最后一堂课散文

首先要感谢谢老师和范主任,是他们两位让我有机会成为这期学习班的一名学员。感谢李小杰,让我认识了张骥良老师并最终成为了朋友,感谢一路相伴的各位学友,感谢班主任小王老师辛苦的付出和严格的要求,更感谢每次来上课的各位老师以及他们那精彩纷呈的授课和辛勤付出。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上课是在2017年11月11日。那是一个寒风刺骨的日子,正好在太庙三殿(祧庙)上课。空旷的三殿里学员的课桌只占了空旷房间的一小角,显得更是冷清。那天岳雯老师讲课的题目是《现代小说是怎样开头的?》,看着古香古色的雕梁画柱,顶着现代雪亮炫目的灯光,听着新时代的授课方式及内容,怎么都觉着上课的环境和授课的内容格格不入,心里不免有点儿怪怪的,不太舒服,再加上房间里没有暖气,穿着羽绒服仍被冻得哆哆嗦嗦,真是有点儿想要打退堂鼓的念头。可是随着后来课程的开展,每堂课内容丰富多彩,老师们妙语连珠,与同学们的交流也多起来,兴趣慢慢地浓烈起来,以至于到了今天--本期的最后一堂课,竟有点恋恋不舍。提前了两个多钟头的时间,一个人默默地在太庙院落里走动,一花一草,一水一树,一殿一堂,看了又看,恨不能把这里所有的`一切通过眼睛,都搬进我的脑袋里住下来。

让自己难为情的是因为害怕寒冷,春节后竟然逃了几次课。对此我做了深刻的反省与自我批评!这种做法非常不理智,对老师、对同学们也是一种极大不尊敬!在此向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由衷的歉意!失掉那几次宝贵的上课机会,也对自己表示歉意!

最后一次课,上午是崔岱远老师来授课的。崔老师是北京金牌阅读推广者,北京读书形象大使。课前就让我们欣赏了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志刚朗诵的《听雨》,而此时窗外细雨绵绵,情景交融中,我们不知不觉就走进崔老师的《走进季羡林》。

崔老师从故乡六载、济南岁月、求学清华、留学德国、执教北大、牛棚记忆、老骥伏枥和晚年学术成就八个方面,为我们解读了季羡林先生的一生。这堂课,上得是活色生香,听得我津津有味。季老本人在我的心目中就是神话,通过崔老师的讲解,更是敬佩有加。

崔老师不愧是北京读书形象大使,在课堂上他采取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授课方式:自己宣讲、穿插着播放著名主持人的朗诵及让学员自己在课堂上朗诵。每当某个学员当场朗诵后,都会获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崔老师还讲起自己从小生长在皇城根(就在太庙旁边),小时候经常穿太庙进故宫玩耍,儿时趣事的渲染,大家笑声一片。崔老师是穿着露着脚指头、脚后跟的凉鞋来授课的,他刚进教室时我还想这位老师还蛮随便嘛,谁知在课堂上一个适当的机会,他说了一句“我今天穿了一双凉鞋来上课,就是为了便于数数”,逗得我心里乐开了花。崔老师当真是幽默!

今天下午的网络文学课,仍是由马季老师主讲,这次不同的是带着阿里巴巴网络文学的苏绿绮主编来的。下午的网络文学课,我本来是没有报上名的,正巧有一位同学有事不能再上这门课,经请示班主任同意后,我就趁机代为上课,真是老天佑我!

在6月23日那次课上,马季老师邀请了江山站的赵兴华老师和他的两位助手来到上课现场。

通过他们对网站的介绍和演示,以及他们的公益帮扶、圆梦作者,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情怀而又负责任的站,也是一个让我们这些喜爱传统文学写作的人找到了一个展示自己和得到成长的平台。在同一期学员范主任的鼓励下,在网站上进行了注册,并投递了第一篇散文。出乎意料的是这篇散文竟然得了精品红豆,真是让我惊讶不已、喜出望外。据一同上课的一位大姐说她投过很多稿子,还从没有得到过精品红豆。在课堂上,她还建议赵总要对学员们进行通融,给个红豆鼓励一下。当然,答案就是当场就被赵总以打造精品网络站为由婉言拒绝了。由此我对此网站的严谨的敬业精神所打动,也开始鼓励身边爱好文学的朋友们积极踊跃投稿。看来我还真是蛮幸运的,被喜欢自己这种风格的老师相中。这也是对我极大的鼓励和一次认可!真像赵总说的:江山就是一个草根平台,就是让喜欢文字的人们去感受文字的魅力。

从2017年11月6日,到今日的7月7日,持续了半年之久的第十六期职工文学创作研修班的学习终于画上了句号。在此次的学习中,我收获满满。为了不辜负这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日后我一定要刻苦勤勉,用心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让自己在文学求知的路上执着前行,写出优秀的作品!

TAG标签:#太庙 #一堂课 #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