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中外名著>文学体裁>散文>从原点到原点散文

从原点到原点散文

笔墨馆 人气:3.08W

一、戏归戏,书归书。

从原点到原点散文

任何一部金庸题材影视剧上映后都会遭人批判:

有人谈文化,有人谈演员,有人谈布景,有人谈道具,但是还有一些人谈原著,

就该剧中某句台词或某个场景不符原著,通常,这样的批评总是成立的,而且批评者的口气也总是振振有词的,即便的收视率在高,制造达不到完美,至少是算及格,但是他们就这样认为

1、文化。

那是武侠电视的总体格调,面对的观众群体是什么,类似是《康熙王朝》还是《康熙秘史》,是时尚武侠,还是历史武侠;

2、演员。

那是主观感觉的不同判断,一千个读者一千汉姆雷特,汉姆雷特到底是谁,恐怕汉姆雷特都不能决定自己是谁了;

3、布景、道具。

那是一部影视的硬件需求,东北人要以长白山为布景,山东人又要谈泰山,广东人说要去海边,那么又是变味的一千个汉姆雷特,硬件坏了可以更换,不影响电脑整体。

4、原著。

那是一种文化的内心关怀吗?或者他们还有理由担心,一旦就把未成年学生误把编导的的情节为真,讲金庸的心血付之东流,所谓“寓言十九,诡说万殊”,如果拿《三国志》当原著,那么《三国演义》也是漏洞百出。

那种角度都不能谈哪一部剧就是垃圾,垃圾只能去垃圾桶看,一本本正经地纠正和原著不符合符合的观众,反倒显得多管闲事。他们混淆了看戏与看书的界限,误把大妈大爷,外甥女的的轻松消遣,看成一种学术研究。

二、犯罪动机。

所谓动机,就是实质激起一个人去行为或抑制其某一行动的意图,打算或心理上的冲动,看看它是不是能推动行为或是抑制行为。杨康自然不是英雄,但也不是恶棍,难以说他的好人成分是61。2%,还是坏人成分是91。3。

杨康他犯了什么罪?

那么惯例,首当其冲的就是“卖国”,以此剧为例,或以原著为例,从现在的立场来看这都一个道德压制。

有人说为什么和他和郭靖,都出生在中原,成长在与异国,差距怎么一年比一年大呢?

郭靖的家庭教育,一个汉族的草根母亲在他乡的用心良苦,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南宋的大义是收复失地,保家卫国,这是一个英雄的母亲培养出来一个英雄的儿子。

杨康的家庭教育,未成年就是金国的国家公务员,从小就已经就从金国的立场在教育,将来更有可能是金国的皇帝,金国的大义是金人的天下,趁早夺取比目前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要多。

两国不和常交战,各为其国锦江山。

杨康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确定了他的立场,他也很难成为郭靖。

郭靖很像是一出《四郎探母》,他每天都要在心底唱出那段“儿在番邦一十五载,常把我的老娘挂在儿的心怀。胡地衣冠懒穿戴,每年间花开儿的心不开。闻听得老娘征北塞,乔装改扮过营来。”

三、错!错!错!

杨康他没有被动荡不安的,饿殍遍野的历史掩埋,但不幸的是他有一个结义兄弟??郭靖

1、郭靖。

人品正直、根红苗正、光芒万丈,襄阳城一战,最后命丧黄泉。民间,他符合百姓的爱戴;官方,他符合国家的意志。

2、杨康。

从封建的国家立场,民族血统的来看:民间,他既不能送进祠庙;官方,更不能给他表彰。就连金国也深深的为杨康不能成为金国的郭靖而埋怨。

他的错是什么,是儿女情长吗?

不是,是眼里只有爱情,无视别人的生命

完颜洪烈谴用不动他,郭靖也拉拢不过来他,他左右摇摆,对金国没有一件实质上决定胜利的帮助,对南宋也没有一件能起到影响交战的行动。

同时代的许多因为各种原因而造就的`孩童的命运真的不一样,他就是一个江湖混人。

四、幸福在哪里?

杨康出生在牛家村,最后死在了牛家村,死的自然,死的坦荡,死的大彻大悟。曾经的错,在死的那一刹,也可以抵消了,那么江湖里我们追求的幸福是什么?

对入世者而言,就是天下苍生的幸福,锻炼自己的德智体美劳;对出世者而言,立足自己的简单幸福,负责家庭的油盐酱醋茶。

江湖我辈,都不可能如郭靖那样轰轰烈烈,追求的幸福不过是简单的幸福,就要远离江湖。杨康这个江湖混人,一不留神,找不到方向,最后回到了牛家村。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是一种托词,杨康不是放下了,有得必然有失。

人的一生短暂而重忙,太多的追求把人的生命浪费在无聊的名利上,与其不快乐的随波逐流还不如远离江湖选择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才恬淡,闲适。

TAG标签:#原点 #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