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风声鹤唳》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风声鹤唳》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笔墨馆 人气:2.5W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风声鹤唳》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声鹤唳》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风声鹤唳》读后感 篇1

风声鹤唳是林语堂三部曲的其中一部,被誉为是中国的"飘"。

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北平的富家子弟博雅爱上一个客居他家的风尘女子梅玲。梅玲是一个军阀的私生女,结过婚又离过婚,除此之外她似乎还有更多的秘密。为了躲避日本人的抓捕,博雅暂时把她安置到忘年交老彭家中,准备几日后带她去上海。老彭是一个四十五岁的中年人,暗中参加了为抗日游击队的筹款活动。当晚,有人转告老彭,日本人正全城抓捕北京城里的抗日份子,让他立即撤离。无奈老彭只好带着梅玲不告而别。为了安全,梅玲的身份是老彭的侄女并改名为丹尼。他们经由天津来到了上海,途中耳闻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并参加了一次突袭日军的军事活动。

一个月后,博雅带着太太也来到了上海。就在博雅和梅玲重逢欢聚、沐浴爱河的时候,上海头子董先生——现在的身份则是抗日锄奸团领导人,他要求博雅交出梅玲,因为梅玲曾与汉奸有着频繁的书信电报联络。随后,博雅被董先生的人监视,他不敢贸然去找梅玲——丹尼,只好去找丹尼以前在舞厅的女友香云,而丹尼此时也去找香云。她目睹了博雅和香云的亲昵,但博雅却不敢与她说话。丹尼伤心欲绝,决定到汉口去找老彭。

到汉口后,她和老彭一起做救助难民的工作。这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老彭不愿她的孩子没有父亲,同意娶丹尼为妻。几天后,博雅的来信终于到了,他澄清了事故的原委并已启程准备从江西赶到汉口。丹尼重新燃起心中的爱火。博雅同时写信给汉口的二姑木兰,要她帮忙照顾丹尼。当木兰得知丹尼怀孕后,决定促成博雅和丹尼成婚。老彭因博雅的到来而心情失落,因为他已经爱上了丹尼。他决定送裘老太太去北方以远离博雅和丹尼。

丹尼在同一天接到了老彭和博雅的来信,她竟然没有满怀期待的第一个打开博雅的来信,而是急切的打开了老彭的来信。那一刻,丹尼发现自己爱的人竟是老彭。博雅的爱是一种激情和肉体的爱,而老彭的爱却是在共患难的朝夕相处中所形成的至真至纯的爱。这时,她接到消息说老彭病倒了,于是不顾一切的去找老彭。她向老彭表白了爱意,而老彭则坚决拒绝,因为他不愿做对不起朋友的事情。几天后,博雅与他们在徐州汇合,他已经感到丹尼爱上了老彭。在台儿庄附近,他们遭遇了一队日本侦查兵。博雅拔出主动出击,以一人之力对抗十二个日本骑兵,他打死了三个鬼子却最终牺牲。其实,他是以一种自愿赴死的精神去成全老彭和丹尼的结合。最终,丹尼选择与博雅的灵牌结婚,从而保全了她儿子的身份。她也因此继承了博雅的财产,从而能够为战地慈善工作承担更大的责任。

前后约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部被誉为中国的"飘"的凄美爱情故事。这是我在大量信息碎片充斥眼球与思想的网络时代环境下读的最快的一本书了,因此决定写一篇读后感。首先在网上查看了几篇关于此书的读后感,全部为溢美之词。当然,巨匠作品理应如此。但我却觉得本书存有一点硬伤,那就是整部小说的语言风格。因为,当我阅读书中人物语言对白时,会产生一种那些人物更像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违和感。这也加强了我对这部小说创作背景的好奇心。于是进一步了解这部小说创作背景,原来原著是用英文写成后翻译成中文的,怪不得会有此感觉。由此展开两点推思:一是民国时期文学作品深受西方文学影响之深,因而在人文方面对中国现实社会产生一种西化唯美的臆想。通俗的说,就是不接地气。转而反思一下当时的社会阶层,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在民国时期,文学作品的读者毕竟算是小众,要知道那时中国文盲的比例有可能是80%以上。二是对民国时期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的深入感知,如老彭积极投身抗日工作但并不依附于某个组织,完全是以自我认知为基础,即使是他所从事的战地慈善工作的钱财也是自己的。从博雅身上也反映出同样的精神实质,甚至还更加纯粹和高远一些。这,或许是民国时期社会精英们的一种理想主义与精神追求吧。

小说对宏大历史背景的描写非常出色,特别是对战争与人性的思辨,让读者情不自禁的产生一种穿越历史烽烟,亲临战场残酷,感受哀鸿遍野的强烈的感情冲撞。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真实地展现了淞沪抗战、南京大屠杀和台儿庄战役时期的社会形态和民众精神面貌,对于近百年后的我们回顾那段气壮山河、慷慨激昂的历史提供了全景视角。

《风声鹤唳》读后感 篇2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之一字在于信,止乎情,发乎礼,疑于忌,终于误。

——题记

首先,我要说明一件事,这本书我没有看完,看到一大半后,我失去了兴致,我忽然不想知晓最后的结局。也许这是人的本能,对某件事太未知或有了恐惧后,便会逃避。或许有些人会直面现实,然后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可是,我不愿,我不想。

那时的爱情很简单,也很纯真,或许是因为一时的有误,使博雅对凯男的厌恶,人的眼光不同,立场不同,想法也不同,而梅玲的出现,就仿佛给博雅带来了一缕光,直到那抹光亮燃起,照耀他心。博雅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他很清楚梅玲对自己来说是什么。罗娜或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春明堂的交心,兰英的画像,一切都那么的相切时宜,微香斋的约会,使二人更加确定也更加清醒,自己究竟在做什么,这样说来或许有悖常理,但在如今,也许他们是真心相爱,但还是要看如何做决定。当时的人们,尤其是富人们,接触了解间知道许多知识,同时也比别人更加清楚一些事情的内幕,在当局还在统领之时,能保住这么多房子已是不易。说起梅玲来到这里则更不易了。

梅玲一个失去母亲,失去人世间最后一个亲人,而饱受生活苦难,最终流落红尘的女子,只是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庭,一个爱她的丈夫。当博雅一个富裕、英俊的男子出现在她面前,深深地被她的美貌吸引而爱上她时。她也不顾一切的爱上了他,因为他知道博雅会给她想要的一切。可是一次意外让她遇到了老彭,便改变了她的一生。老彭赋予她新的灵魂,让她获得了重生,她告别了以前混乱、压抑黑暗的生活,崔梅玲已经死了,她新的生命叫丹妮——“彭丹妮”

博雅和老彭一直是好友,两人时常谈论军国大事,战略政策,或是忧国忧民,抒发忧愁,而梅玲的出现,让老彭有些不知所措,他未曾想自己会喜欢并爱上这个女孩。而梅玲的过去使他与老彭离开,再与博雅相会,却因为一个误会,分离至斯。丹妮累了,不,是伤心了。与博雅分开那么久,和好后的他们又重新开始了以往的恋情,丹妮跟着老彭一起经历那些可怕的战争。从老彭离开她去了徐州,她知道了是为何,她很伤心,可是她自我说服了,而当她同时拿到博雅和老彭的信以后,毫不犹豫的拆开了老彭的,这一刻,她知道,她喜欢上了老彭。并在得知他生病后,立即赶往并跟随时。这个信奉佛教到处救难的中年大叔,或许是在他们一起走过战争,也可能是在她怀了博雅的孩子不知如何处理时,老彭说:“这个孩子可以姓彭”的时候。

林语堂在这篇小说里诠释了一种爱,“人间大爱”,老彭是这里面最能克制自己,也对自己的感情理智处理,对难民极尽关爱的一个人。最后的结果我不知道,可能我会有抗拒,但同时却又有着浓厚的兴趣。

现在无事还是会翻看一下那本书,爱情有时从来都没有限制。合乎情礼或两相仪。这世间太多事我们说不清,看不清,就这样模糊着其实也挺好。

《风声鹤唳》读后感 篇3

晚来风急,四处漫卷。它敏锐而又灵巧地找出所有的空虚,用另一个宇宙的语言拼命鼓吹人类听不懂的奥秘。有风的地方,就有风吹草动,就有风声鹤唳,就有风起云涌。所有轻浮的,都膨涨、飘忽、喧嚣;而所有厚重的,都沉静、蛰伏、寂然。我想起了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一句诗,“有时我听风过耳,我觉得为了听风过耳,也值得出世为人。”

《风声》共分为三部分,“东风”、“西风”和“静风” 分别是共产党、国民党和作者对同一个故事三种不同角度的述说,“东风”和“西风“说辞相左,在如何传递情报的关键细节上针锋相对,而“静风”是补充种种来龙去脉,完善故事背景也丰富故事人物。故事线条盘纵交错,更加复杂化,有如穿越一座封闭的迷宫,云里雾里,扑朔迷离,处处有伏笔,处处有跌宕,处处有反转。我们跟随远去历史的风声“捕风捉影”,拷问人性,丈量人心,历史密云后的事实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小说以密室推理为壳,再加上密码、悬疑、谍战、心理战……这样的阅读体验无疑是新奇而又刺激,悬念迭起,引发了我们对于人类命运与责任的终极关怀。阅读时欲罢不能,一口气读下去,灵魂中的每一个裂隙,心灵上的每一处褶皱,在风声里震颤着,回声着。

诗情画意的西湖畔,被日军和伪军联手设下了密室囚牢,无数耳目层层密布监视于此,要找到代号“老鬼”的我党地下工作者。“吴金李顾四,你们谁是匪?”解密码、测字、分开谈话、挑拨离间、用线人试探、安排假劫狱……人心成为反复拉锯的战场,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让他们时时徘徊于炼狱的边缘。身陷囹圄,内无内应,外无援助,身份随时有暴露的可能。而在这样极端的困境下,还身负重任,要将开会走漏风声的消息传递出去,尽全力拯救革命同志。如何传递情报?如何完成绝对不可能的任务? “老鬼”与肥原反复的心理博弈极为精彩,肥原招招狠辣,势在必得,而“老鬼”沉着冷静,一一化解。最终“老鬼”舍身取义,用性命进行了绝地反击,终不辱使命。大绝望和大孤独下,体现出的大坚韧和赤诚的爱国知心令人动容。肉体陨灭,而灵魂、精神、信仰永在!

《风声》的人物丰满,各有特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剧情线精彩,张力十足,环环紧扣,而且作者极会做扣儿,渲染气氛,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字里行间纤毫毕现。读完令人唏嘘不已,为那个早已远去的枪林弹雨的年代和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热血沸腾。人性光辉的璀璨,穿越时空,激烈地震撼心灵,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我忽然觉得《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几句经典台词用在此处总结正好: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坚强的人只能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

“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风声鹤唳》读后感 篇4

某人推荐我看这本书的理由是,让我学习怎样成为更值得被欣赏的女性。然后我就抱着提升自我的态度去学习。

看之前,我先看了林语堂写的散文,觉得很多东西我都理解不了。所以就搁置了看这本小说的计划。

因为十一毫无计划,就把阅读这本书变成了我三天假期的消遣。

或许是我不太全身心的投入来看这本书的缘故,或许我还存着对文字诸多的不理解,我在看这本书时,有很多的疑惑。

我看完第一部分的时候,我还不太有什么感触。可某人却叫我备好纸巾,所以,我又做好看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的准备。

越深入的阅读,越了解,我该读懂的其实并不只是是爱情。越到最后,越不能控制自己的内心情感。

而且,不愧是大师的作品,情感细腻,让人很有想象的画面感。文字的真实,很贴切生活。

他以抗日战争作为背景来描写这样的爱情,注定就是一个充满悲剧的故事。

“这段中国抗战史和所有伟大运动的历史一样,铭刻在这一代的脑海和心里。

五十年或一百年后,茶楼闲话和老太太聊天时一定会把几千个风飘弱絮的故事流传下来。

风中的每一片叶子都是有心灵、有感情、有热望、有梦想的个人,每个人都一样重要。

我们此处的任务是追溯战争对一个女人的影响,她也是千百万落叶之一。“他用这段话来形容人和他书中的女主角。每一个人都是这千百万的落叶之一,每一个时代其实都一样,都有故事,都有传奇。而出生在那样的时代,却拥有更多值得叹息的故事。

我看到快结局的时候,我骄傲的以为我又猜到了结局,可看到博雅的死,我还是稍微的震惊了一下,或许一切的错都是因为丹妮,因为她爱上了老彭。

但我也觉得这才是博雅啊,我不知道他是否原谅,或者是否后悔,这样死去,因为他大可不必这样做。

最后他的一篇日记写到:今天去洪山。噢,我真是大笨蛋!莲儿一定变了不少,她已超越我了。我还得尽力了解她——佛道啦、她对战地工作的兴趣啦。我简直觉得配不上她了,不过我最气自己的是玉梅那番话。她的话令我双颊发烫,原谅我,莲儿,从今以后我要尽量使自己配得上你。我瞎了眼,如果我没来内地,也许我早就失去她了。我相信她至今仍爱我。不过万一她不爱我……我绝不娶别的女人,也不可能爱别人。但愿不太晚。

我才知道,原来他爱的这么深,他用死,来把问题简单化。关于爱人和朋友的纠结。

之前我一直以为,他们的爱只是存在于肉体,欲望,和虚伪的表象。我在最后一刻崇拜他,并明白友情和爱情对他而言的意义。

我在小说的结尾爱上了博雅。为友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我觉得这是最完美的结局。爱,或许不单单是一个字。

我一直觉得因为阅历的关系,我无法真正的读懂这本书。有太多关于生离死别和没有音讯的等待的故事,那样的年代,不是看几本书就能了解的。

没有经历的空谈永远都只是感想。

《风声鹤唳》读后感 篇5

终于读完了,本来是先读的风声鹤唳,但是读了半天却发现很多读不懂,一查相关资料才发现它是京华烟云的后续,只有读完京华烟云才能了解此书的人物关系和背景!

书中随着丹妮和老彭的思路下去,觉得博雅就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富家子弟,他对丹妮也仅仅局限于新鲜刺激好奇,丹妮本来是爱他的,但是由于一系列的外因和误会却爱上了老彭!只不过在这段爱情里两人的成长速度不同导致两个人的误会和错过,但是在这场三角恋里,老彭和博雅都是真男儿,愿意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牺牲自己,很多事情考验了他们的真心!

其实爱情里也需要遇到对的人,她或他会让彼此成长成熟!老彭为丹妮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她能够放下过去,重新开启新生活,学会自尊自爱,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丹妮也让博雅学会了博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加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从而能够配得上丹妮!在这场爱情里,他们都变成了自己最喜欢的那个人!

而对于自己呢,要学会宽容,不要再轻易的使性子,同时付出也是一种成长,一种幸福!愿我们在爱情这门功课里,取得好成绩,同时也成就彼此!

《风声鹤唳》读后感 篇6

由于疏懒,一部《风声鹤唳》两三个月终于看完。掩卷沉思,既为林语堂先生驾驭语言的艺术所折服,也为文中几位主人公的命运而感慨万千。

故事:感人至深,耐人深思

这部书以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的抗日战争为背景,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无忌惮地踏上了中华民族的大地,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军队依仗精良的武力装备迅速席卷我国东三省,然后北平,南京,上海相继沦陷,也波及到全中国的每一个家庭,成千上万的家庭都上演了妻离子散、生离死别的惨剧,他们因为战争颠沛流离,流离失所,纷纷迁入内地。丹妮、老彭、博雅几位主人公也从北京到上海,到武汉,在这辗转迁移的过程中演绎了一个个救援难民的感人故事,也穿插了他们三个人细腻微妙的感情变化。整个故事除最后博雅的死稍显牵强以外,可以算是入情入理,发人深省,耐人深思。

深思问题之一:一个民族的灵魂究竟是什么?是强大的武力,不对。是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不对。应该是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书中提到“当人们看不起征服者时,征服者永远不可能将他们征服”这个观点,也将日本人的种种不自信,不自尊的行为与英国人的自信、自尊相比较,日本人用飞机,大炮长达八年地进行武力征服,而最终仍以失败而告终,英国用优雅的礼帽、时髦的短裤统治了印度一百多年,这就是不得不令人深思的问题。有一句话曾说“武力灭国,但文化可以灭种”。可见文化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它就是一个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支住和灵魂。

深思问题之二:战争降临到我们头上,我们应该做什么?日寇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知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有的人家甚至因为买不起船票而活生生将自己的儿子留在日军阴森森的刺刀下,有的因船只无法运输而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骨肉被推入江中,如此场面,令人痛彻肺腑。尽管如此,日本人的性和暴行却是日甚一日,肆无忌惮地犯下滔天罪行,狂笑的士兵把婴儿抛入空中,用刺刀接住。让遮住眼睛的囚犯站在壕沟边,当做刺刀练习的标靶。妻子在丈夫面前遭人暴,女儿在父亲面前被人蹂躏,刺刀刺入孕妇的下身,战俘被活活烧死或活埋,进而彼此间相互挖掘的坟墓……连大猩猩都不如,如此行径,十恶不赦,万劫不复。面对这样一个泯灭了人性,禽兽不如的民族,如此野蛮残暴的行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怎么做呢?是像博雅那样成为一名谈古论今的战略家,或是像老彭那样默默无闻,一声不响地援助难民,还是像丹妮一样全心投入救援行动,抑或是像博雅的舅公一样明哲保身……我想这应该是林语堂先生这本书提出的一个深刻问题。风声鹤唳的词意为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林语堂先生为这本书命名《风声鹤唳》,我想应该是指明那个年代是风声鹤唳的时刻,并唤醒人们的行为不要象风声鹤唳那样惊慌失措,而要勇敢地拿起枪投入到抗日战争的行径中去。

《风声鹤唳》读后感 篇7

追随着《京华烟云》的脚步,懒懒散散地终于把《风声鹤唳》看完了。我不会欣赏林语堂先生的文笔思想及写作技巧和手法,只是单纯地对书中所描述的两种爱情有所感悟。

虽说《风声鹤唳》是《京华烟云》的续集,但相对而言,后者所描述的场面浩大壮观,犹如一个大家闺秀。而前者更像一个小家碧玉,整个故事只围绕了三个人展开。梅玲作为爱情主线的核心人物,牵动博雅和老彭的心,也牵动读者的心。故事描述了两段不同的爱情,即博雅和梅玲的“燃烧爱情”、老彭和梅玲的“锤炼爱情”。

首先当然是博雅和梅玲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在这样的背景衬托下,一切的爱与欢,离与悲都被装上了特有的色彩。在我眼中的梅玲是个乱世之中漂亮、聪明、善良的女子。很多人会对她的过往评头论足,是啊,包括书中的人物多对她有所非议,除了老彭、木兰和博雅。梅玲的过往怎么能怪她呢,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连男人都不能保护自己的妻儿,更何况是失去双亲,无人依靠的美丽女子呢。博雅,如果放到现代就是标准的白马王子或钻石王老五了。他风度翩翩,英俊潇洒,家庭显赫,秉承了姚家特有的神秘。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是一个纨绔子弟。他有自己的独特的思想,是一个战略家,对中国国情有自己的分析——虽然有时难免是纸上谈兵。在姚家这样一个大家庭中成长的博雅,遇见妩媚动人,年轻漂亮,刚从别人姘妇的生活中逃离出来,尚且还需要依靠别人而活的梅玲,自然而然会产生爱情的花火,再加上对原配妻子凯男的不满,当遇到这样一个玲珑剔透的江南美女,怎会不心动?梅玲对博雅的爱充斥着对他个人、家庭、社会地位以及财富的爱。梅玲是个缺少家庭温暖的人,在做了多年的姘妇之后更希望能得到家庭的温暖。在她眼中只有博雅这样的大家庭能够容纳她并不干净的过往。加之她过惯了繁华虚荣的生活,在没有人指点的情况下,仍追求这样的物质生活。所以在我看来,博雅和梅玲的爱情并不纯粹,或许随着时间的消逝,博雅会想厌倦凯男一样厌倦梅玲。当然前提是梅玲一成不变的情况下。但此时出现了另外一个人,老彭,改变了梅玲。

老彭与梅玲的爱是能经得起岁月锤炼的爱情。这种爱,在艰难困苦中慢慢磨砺而成,今后的岁月里,纵使经历再多砍,也不能使两人相忘。老彭,也是一个神一般的人物。奇怪的是若把他放到现代,他的不作为,他失败的养鸡场、番茄园、孜孜不倦的教导妻子识字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他的不修边幅甚至邋遢都不应该得到想梅玲这样美丽女子的青睐。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平凡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高尚的灵魂。为了救助灾难中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惜倾尽自己的所有,为了实现对朋友博雅的承诺选择与自己的目的地完全相反的路线送梅玲到上海,收留玉梅建难民屋等等。是他让梅玲脱胎换骨,原来的梅玲已死,丹妮获得了新生。是老彭创造了善良美丽的观音姐姐丹妮,丹妮的人生之所以能发生巨变,与其说是丹妮本身具有一颗善良的心,不如将这巨大的转变归功于老彭伟大的人格魅力的感召。他不想博雅那般有雄韬伟略,只是在做着无愧良心的事。丹妮在老彭面前可以倾述自己的过往,老彭也能用他的包容和虚怀若谷原谅丹妮的错误并一直给予她帮助和鼓励。在一起逃难的过程中,他们在无意间生死相伴,经历了战争中的离别反而更加珍惜眼前。当老彭知道博雅回来后要离开丹妮时,这样的舍己、这样的逃避放在一个中年且自认为看透红尘的男人身上更让人心痛。老彭一人在徐州生病,丹妮的突然出现时全文中最让人感动的一幕。这一刻,他们互相吐露真情,只是老彭呵,太过理性,太过善良,任然坚持自己,让丹妮回到博雅身边。

最后的结局是出乎意料的,总觉得博雅的死有点牵强。这样的结局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丹妮任然选择嫁给已故的博雅,为她守寡,将孩子抚养成人。而老彭,一直陪在丹妮身边。就我个人而言,我崇尚这样的爱情。即使两个人无缘结为夫妻,但能相伴一生,做着两人都喜欢的事,相濡以沫,就够了。

这,或许是两段爱情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