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边城》读后感(11篇)

《边城》读后感(11篇)

笔墨馆 人气:3.12W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边城》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读后感(11篇)

《边城》读后感1

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他的承诺,她等他的回头,等到黄叶滑落,等到燕儿飞过,等到了最后,竟忘记了承诺。

翠翠,你是否还站在斑驳的小木船上,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随他徘徊于远端的垂阳,久久不归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静坐在那儿,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却无法挽留。等时过境迁,却不流一滴眼泪。你曾告诉过我,你喜欢等,因为等能让你感觉你正一步步与他相遇。你喜欢等的味道,因为它是时间,记忆沉淀而酝酿的。

你等,你闻着等的味道,时间却在时钟的画面穿梭,指针在你等待逆向转动,你和他的记忆,排山倒海而来……

这湘西边远的小城原本是静谧的;这破旧的渡口原本是残缺的;这时间流淌的故事,原来是没有的;然而因为渡口承载了他和你的承诺,故事因为有了你的等待,这小城开始布满了馨香。你难以忘记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换了生命的誓约,从此你用等谱写人生的奏鸣曲,你每天闻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个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的他,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他!

“我不知道风是向哪一个方向吹,你的温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觉到徐志摩的唏嘘正如你一样呢?谁都不愿看见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从文,我必定不会让你日复一日地等待。因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会在雨中与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从文吗?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犹如一列火车从你身边缓缓驶过,用几滴和着我对你的爱怜,同情的泪珠告诉你:对不起,我无能为力!不过残缺也可以是一种美吧!尽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浓郁的山色锁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爱。你始终会秉持永不灰飞烟灭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坠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静忆风,盖不了水的闲适;时间流淌,带下走你对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现于渡口。等……

《边城》读后感2

来到地下室,东西杂乱无章地堆着,母亲让我好好收拾收拾,我有些心不在焉,随意的翻腾着,眼前一个小盒子孤单的在墙角放置着。思绪来到几年前。

那是外婆去世的几天前,她已经被病折磨得下不了床,整个人面黄肌瘦,讲的话也不清不楚,当时她喊来我,指了指床底下,我知道那有个小盒子,是外婆最宝贝的,之前外婆时不时的就会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轻轻的擦拭着,但是那时的外婆,已经没有这么多力气去再将它擦洗。我小心翼翼的拿了出来,轻轻掸了掸上面的灰尘,打开了正前面的小扣,里面躺着的是一本破旧的书,书名依稀可以辨认,是《边城》。

我拿着走上客厅,母亲和我一起翻阅了起来。《边城》的主人公有翠翠,翠翠的爷爷,傩送还有天保。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故事,情节朴素优美。湘西山城茶峒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选择了退出。这种手足情深让我有些情不能自己,我知道这是哥哥对弟弟的爱。结果却是让我意外,天保孤独的外出闯荡,死于意外。天保的死给傩送也带来了承重的打击,以至于最后傩送也离开了,看到这,我觉得为了亲情放弃了爱情,是可悲的,而翠翠独自承担着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人。

《边城》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也让我向往。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大哥顺顺送他们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们过河不收渡船钱。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围的乡亲都来帮忙。他们虽然生活很清苦,却能够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每一个人都有宁静的理想,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爱护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建造一个家一样的世界。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像《边城》中的人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生活。

故事的结尾,不是那么坚定有力,充满希望的,我看到了无奈。但是让我回忆更多的是人性的美丽,是爱情的美丽,亲情的美丽,邻里之间友爱的美丽。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好似一股清泉流淌于全身。

或许全书着重在于爱情,但是我看到的是更多的亲情,在我心中,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一直挥之不去,久久萦绕。

《边城》读后感3

在喧闹的城市,被钢筋和水泥包围的世界,被霓虹灯照耀,夜如白昼的世界,很难想象那副农村特有的画面,很难想象还有湘西这个美丽朴素的小镇,不被世俗浸染,过着艰苦朴素却快乐的生活。湘西一直以来在外界是神秘的,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更是让湘西染上的神秘魅力的色彩。我们忘不啦那个单纯善良的翠翠,忘不啦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场景,忘不啦沈从文笔下湘西那美丽的风景,忘不啦天保和傩送的那无坚不摧兄弟情,忘不啦翠翠和傩送那凄美纯洁的爱情。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啦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啦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啦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啦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啦悠长的遗憾。

而现在谁会放弃自己的爱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完美的爱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在《边城》中傩送为啦亲情而放弃啦爱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啦亲情而放弃啦爱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啦,结局怎样?给人留下啦悬念,傩送最后回来啦吗?她们俩最后在一起啦吗?我不禁陷入啦幻想之中,希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爱情又一次产生啦怀疑,对人性多啦一份啦解,但又明白啦自己的幸福就应该去争取,争取啦,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啦。

《边城》读后感4

最早接触到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是《湘西游记》,当时是20xx年的暑假,在湖南邵阳的雀林国学堂中。每天清晨,一边在操场上踱步,一边读这本书。回想起那时的生活,真的好不惬意,当时我在的位置,距离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不足300公里,这是我心之梦之想去的地方。

未打开这本书时,满脑子都是这句“《边城》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又想出来。”这也是我对《边城》的第一印象。阅读这本书时,我就经常思考这句话,这句话到底对吗?城内的人为什么想出去?城外的人又为什么想进来呢?

读完这本书,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觉得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看。

其一是作为读者的我们是城外的人,书中刻画的人物则是城内的人。城外的人想进去自然是真的,因为边城是一座安静祥和的城,这里的人悠闲自在的活着,这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美好的期待和向往。

至于城内的人是否想出来,我不知道,因为我们都不是城内的人,所以我不敢妄下定论。

第二个角度就是单纯从故事的角度,城外和城内因为一条河分隔,一边是翠翠,另一边是天保和傩送,因为对爱情的追求,城内的人想进去,城外的人想出来。因为只是“想”,还没有得到和实现,这也与小说最后不圆满的结局相对应。

《边城》作为一部中篇小说,带给我最美的体验和感受就是小说最后留下的无尽遐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透过书中的文字,进入书中,扮演我们想要扮演的角色,逐一走过他的经历,并且继续向前走,这给了我们每个人当作者的机会,从这个意义来看,《边城》是一幅未完成的画作,是一幅未创作完的诗,每个人都可以继续写下去。

后来虽多次去过湖南,但因时间原因总不得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游览和感受,希望下次可以有机会。

《边城》读后感5

茶峒是个美丽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秀秀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给进城的人渡船时他们唯一的工作,有时祖父会进城打酒,秀秀就和她的小黄狗为客人渡船,而小黄狗会听话的为主任拉绳子引船,动作娴熟敏捷。这样的生活过得平淡又快乐。

不知不觉秀秀到了该嫁人的时候了,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尽头。我觉得那是个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当看到秀秀第二次看到老儿的时候,我开始幻想他们以后甜蜜的恋爱,可是当秀秀提亲的老大下船出事后,我知道秀秀的快乐一去不复返了。的确,自那以后,秀秀的生活一天天的发生着改变,致使最后永远的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为人渡船的那条船。

合上书,我的心理很难过,为秀秀的遭遇,为她的祖父,因为她们是多么善良的人,多么快乐的人。秀秀常常要爷爷唱歌给她听,而爷爷又粗又哑的嗓子唱起歌来时时那么的质朴,那么憨厚,总逗的一边和黄狗玩耍的秀秀开心地笑。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有山有水有鸟鸣,有歌声,有欢笑…。。而现在全被打破了。故事虽然用灰色的背景为秀秀的未来当上了一个省略号,以悲剧收场,但我却喜欢《边城》,喜欢《边城》里每个人善良朴实的角色,尤其是秀秀的爷爷。还有秀秀的不食烟火,顺顺的慷慨大方,傩送二老的朴实真挚,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间每天都会发生悲欢离合,这和时代的背景时分不开的,但是撇开那些离人伤心的悲剧去看看里面的每个人,每个风景,每个生活的片段,你会惊讶地发现,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的是亦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哪里淳朴的民风是我们这个霓虹闪烁的大都市里面没有的,它好像一股清泉,又似一缕清风吹走了我脸上的尘土带来一丝温馨。多么希望在边城转转能看到秀秀像以前一样快乐的生活,而那条祖父渡了大半辈子的船会依然来往于溪间,那条狗也应该守在门口等待一桌喷香的晚饭……

在当代社会,物质生活充裕,但是生活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却相对地弱化,我们呼唤文化作品中的纯净而美丽的风景和淳朴的人情,期望它成为“童话变为现实”。

《边城》读后感6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沈从文写给妻子张兆和的情书。张兆和,据说就是书中女主角翠翠的原型。在最容易倾心的年华遇见了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不仅是作者沈从文,也是翠翠,也希望是我们。

边城,由书中所说,应处在川湘边界,由一条官道延伸过去,有山有水的一个地方。说是凭水依山,但水显然在茶峒人生活中据有更重要的地位。端午的赛会,沿河的吊脚楼,载着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的篷船,无一不是水的恩赐。翠翠和她爷爷就住在一条溪水的旁边,老船夫管着过溪的渡船。这溪水就汇入了白河,白河就流进了茶峒。“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不仅如此,它还将茶峒人的心洗得透彻。

翠翠是纯真的女孩,傩送是正直的男孩。而也正是翠翠的纯真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正是傩送的正直使他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的愧疚。如果给善良的人一个美满的结局,《边城》就不会如这般直击人心。如果作者在营造了这般蕴藉温婉的意象之后,又去亲手将其打破,才成就了一个永远追不回的美好。读完这本书,虽然深深为茶峒旖旎明澈的风光吸引,为茶峒人的质朴洁净感动,但却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彻骨凉薄。这之中,不仅是对两位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追叹,也有对那美好边城徒劳无功的寻求。

边城在哪里?“边”,就意味着它永远不会在我们视野中招摇,而选择在青山绿水中安居一隅。我们仅仅是知道,那里有高脚楼和船夫,有清晨欸乃的桨声和夜晚悠长的歌调,有从容飘去的空豆荚和满满一篮子的虎耳草。这一切都装进了湘西的一个水乡,云雾缭绕的某处。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翠翠的爱情,就正应属于她的这个年纪,纯澈却凄凉。走过那么多路,行过那么多桥,看过那么多次云,喝过那么多种酒,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我们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明天回来,也许真的不回来。

《边城》读后感7

边城,无所谓边,也无所谓城。与其说它是一部鸿篇巨作,不如说它是悲惨时代中,一个怀有思想的人心中的美好桃源;与其说它是湘西生活的写照,不如说它是人性的质朴之玉,未经雕琢,也未经描画。

牧歌的情调是必然要说的,因为它太能动人的心思。牧童黄牛梧桐村,草青叶绿无尽天,云雨烟高不知处,正逢遥歌踏寒来。乡土的气息是必然要说的,因为相对于大都市的灯红酒绿,它太易感人了。淙淙的溪水不必说了,孤舟一叶也不必描了,茅椽漏檐更不用去斟酌了,单枝头鸟,单拾柴夫,单小蓬童足以让你留恋往返。

若将边城之人比为一子,此子必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之神韵。人合天姿,则铸以金屋藏之。这座人性的金屋,藏有质朴的人性之美,遥隔于乱世风尘,远离于肮脏之地,无卑微低下之灵魂,无贪婪无穷之利欲,无弦瑟红友之乐,无灯红酒绿之燥。生活是一箫,是一笛,像一个浪荡于江湖,不闻于世俗,遐避于山水的隐士,为当世之陶潜花源,为魏晋之竹林再现,陶然乐之矣!

山美孕育人灵,人灵方有佳事。夜深三年六月,弥漫歌喉未哑。这是一场梁祝的翻版,比之于都市人的肤浅,世俗人的势利,更显纯真纯美。这是一场悲剧?还是一场喜剧?天公不作美,这是闲聊的常话;生死在天,这是难言的悲楚。纯善、纯清葬送了美,纯真、纯心买别了情。再讲那“物极必反”的大道理也无济于事,也是对美的一种玷污。虽然人影皆去,留下的是凄凉,但凄凉属于凄美;凄美,也是一种美。

渡船晚不休,待月还归人。山重无灯火,江暗旧青滩。无语拭干泪,春雨带秋风。阑角人憔悴,千帆不叙归。

这等待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翠翠的心中也必怀有江南的古韵,等着那跶跶的马蹄经过,必思,那马上之人,是归人,而非过客。

《边城》读后感8

《边城》,一个令人动容伤感的.故事。神往怀古朴素的小镇,没有污染,远离喧哗,安静得令人可忘掉自己的呼吸。小镇有一条明澈明晰的溪,哺育了一方苗家儿女,这个名叫茶峒的山城里,在溪边坐落的白塔下住了一户人家,这家里有爷爷、翠翠还有一只黄狗。翠翠是孤雏,爸爸妈妈双双殉情而死,在那个并不吝命的年代,逝世能够只为情仅为义。生与死只是发觉的决择,只是苦了爷爷和这个被天然养大、被天然雕刻的女子。《边城》中的翠翠,敬而远之,飘忽不定,郁闷感伤的美,似乎是陈旧神话的女神。想必沈从文先生在写书时也着实是偏心她的,“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暴的工作,从不忧愁,从不动气。”爷爷很心爱翠翠。爷爷与孙女彼此依存那般无法舍弃。老船夫淳朴仁慈,守信朴素,重义轻利。在极俭的日子中,两人彼此忐忑不安、照顾。老船夫有时在大石头上睡着了,人在彼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动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从不误事。这样简略高兴的日子,是多么美丽的啊!

只可惜,凡美丽的都不简单长存。

先是顺顺船总家的天保的意外逝去,导致顺顺认为是爷爷的差错。爷爷因孙女的婚事急得“发了疯”。雷雨交加的夜晚,这位质朴淳朴的白叟,因受了巨大的波折和冲击,静静地脱离了他最心爱的翠翠。又是一场大雨,冲走了渡船,轰倒了白塔,爷爷死了,心上人滩送下了桃源。整个故事轰然闭幕,只剩翠翠孤身一人守着渡头,企盼着滩送的归来。

山城仍旧清翠欲滴,可人已逝。爱的人呢,或许明日回来,或许永久不会回来了!

知道凤凰古城的人,不知是否都因于《边城》,但不去凤凰古城的人,好像是永久也无法了解《边城》的。作为凡尘中人,咱们的确应对月夜的凤凰古城的流光溢彩抱一份梦想,有朝一日亲自历之。

《边城》读后感9

合上《边城》,泪水在眼眶中打转。这是一首情歌,由悲哀奏出。

可以说,这只是一场简单的三角恋,傩送爱翠翠,天保爱翠翠,翠翠爱傩送。也可以说这一场现代版的爱情闹剧,以悲剧结尾。我认为这是一曲情歌,悲哀的情歌。一曲情歌动九天,来得悄无声息,去的轰轰烈烈,但这也凸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和心灵的澄澈纯净。

湘西小小的山城茶峒,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和谐静谧。一脚踏三省,宛如桃花源。沈从文的语言是诗画般的语言,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傩送细心、善良,傩送和翠翠很般配可他们有了互相倾诉相爱之情的机会都被浪费了。最后在那命运手中,两人被玩弄。

天保豪爽,敢爱敢恨,拿的起,放的下,在兄弟手足情和爱情之间苦苦挣扎,最后放弃爱情,选择了远离,选择了成全,成全傩送与翠翠。

老船夫心地善良,虽然他曾为孙女的婚事设下障碍,但这也不能怪他,女儿的遭遇让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怕孙女重蹈覆辙。

顺顺虽是掌水码头,但他也是人,不是神,扼杀了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但他没有错。他是一个家长。

都是对的,所有人得没有错,可结局就是无法挽回的悲剧:天保离开人世了,熟识水性的他竟是被淹死的;老船夫也去了,在风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着白塔的坍塌;傩送离开大山了,孤独地走出,不知如今漂泊在哪里;翠翠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的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我有些迷惘了,既然所有人都是对的,那么这悲剧从何而来?

或许,这就是命吧。该来的阻挡不了,该去的挽留不住。在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命运手中,我们不过是蝼蚁,可能有人想过反抗,那只是爱蹦的蝼蚁。命运只允许留下一曲悲哀婉转的情歌。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坏。

掩上书,泪水已干涸,或许从某个角度来说,《边城》的魅力就是这曲由悲哀奏出的情歌吧!

《边城》读后感10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这些名人名言都告诉我们读好书的重要性。《边城》就是一部很耐人寻味的作品,读了这本书,我受到了许多启发。

边城茶峒位于湘川黔三省交界处。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乡土气息很重,今年五一,我有幸去乡村游玩,参观了原始森林,体验了农家的乐趣。河流,山川,渡头,渡船,竹林,茅屋,小镇,都是大自然的尤物,它们平凡,宁静,毫不张扬的散发着它们独特的美。这使我看到了边城的影子,看到了它质朴的村庄。而这座质朴的边城,在作者笔下宛若世外桃源,散发着迷人的气息。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小城的景色,那就是——“境”。这座小城的意境,像诗一般柔美,这清新脱俗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魂牵梦萦。

作者用很多的笔墨来描写小城的自然风景,为小城营造了一个和谐宁静的气氛,这优美的环境,烘托出了小城中的人们质朴、热情的性格。在这里,没有名利场的硝烟,没有商场的变化莫测,有的只是淡泊名利,诚恳敦厚的人性光辉。这里的小城平静,人的心情更加平静,所以用一个“静”字来形容这里的人,这个字,赞颂小城的人们美丽得心灵,他们并不像城市中的人那样,喧嚣,吵闹,而是少有的脱俗,一个“静”字,送给《边城》中美丽的人物,美丽的人格。

说到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傩送。在他的眼中,没有名和利,即便是当地团总的女儿以新磨坊为陪嫁,也丝毫没有动摇傩送对爱人翠翠的感情。当傩送得知自己的哥哥天保也喜欢翠翠时,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这足以表现傩送在爱情与亲情之间的权衡。当他得知哥哥为了自己而离家出走时,他放弃了自己唾手可得的爱情,他深知“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道理,这使他有很大的负罪感,从而走向他乡。他的风范,不禁使人刮目相看。傩送的淡泊名利,重情重义,兄弟俩公平,坦然地较量,令人肃然起敬。此时此刻,用一个“敬”字表达我内心地感受“敬”——赞美傩送,赞美这对兄弟,他们熠熠生辉的人格,无愧于这个“敬”字。

《边城》读后感11

《边城》营造了一个使人难忘的美丽世界: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宽约二十米却清澈透明的小溪。但书中的人物,却比这美景更令人难忘。

《边城》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虽然以悲剧收场,我却喜欢书中的每一个淳朴善良的人物:

翠翠的爷爷。当了一辈子的船夫,却从没有收人家一分钱。这要是换到现在来看的话,我们有可能会觉得这样的人不存在,不过,在书中,老船夫的形象却十分真实。他淳朴的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每一个带着一点儿“傻气”的行为,使人发笑——端午节时,为了坚守岗位,将翠翠一个人扔在了城里头;将自己的烧酒分给别人喝……我在觉得好笑之余,也对他更加喜爱,喜爱他淳朴善良的心。这也许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吧。

文中淡化了钱的意义。即便是最有钱的顺顺,也是十分慷慨。可见,文中的边城是一个重义轻利的地方,没有一股浓厚的商业气息,使人觉得轻松。随着金钱的淡化,全书的主题也更加突出。全书中的淳朴的人情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更深。于是,一个个鲜明可爱的人物形象便留在了我的大脑里:热诚质朴的杨马兵,豪爽大度的顺顺……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

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情义也让我觉得很感动。当二老向大老说出自己的心事之后,兄弟两人并没有反目成仇,而是通过“公平竞争”来分出胜负。这也体现了书中的人物淳朴的特点。

故事虽最终以悲剧结尾,却留给了人们遐想的空间“也许明天就回来!”读到这一句话,令我无尽感慨。我不禁为作者巧妙的构思所折服,只一句话,就让故事的结局使人容易接受了许多。这样一个结尾,让人意犹未尽。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边城里的文字处处是鲜活的,处处是淳朴善良的风味人情,却每每读起,都会不由自主地忧伤,为主人公的命运,也为淳朴善良的人情的消逝而忧伤。在现在这个被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里,还有多少拥有这样的品质的人呢?

TAG标签:#读后感 #边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