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莫言的《会唱歌的墙》读后感

莫言的《会唱歌的墙》读后感

笔墨馆 人气:1.02W

《会唱歌的墙》辑齐了莫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语言才华横溢。其中大量散文谈及作者的故乡高密,故乡已成为莫言借以理解沟通和抒写描摹整个世界的一条必经之路。下面是语文迷网整理的《会唱歌的墙》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莫言的《会唱歌的墙》读后感

《会唱歌的墙》读后感一:

最近这段时间,中国文坛发生了一件大事——莫言,这位似乎不为大众熟悉的作家,竟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于是,书架上全换上了莫言作品,老师、学生手中总能看见莫言作品的身影。“莫言之风”吹遍大江南北,吹得轰轰烈烈,连我也被感染,捧起了一本莫言的作品,细细地品味起来。

《会唱歌的墙》描写的是作者莫言的故乡——高密东北乡。文章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莫言对家乡的热爱。“如果挖一块这样的黑泥,用力一攥,你就会明白了这泥土是多么的珍贵。”故乡的泥土定然是珍贵的,哪怕它再普通、再古老、再充满苦难,也是我们的乡土,我们心灵的港湾。

为什么,邓稼先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回到中国?为什么,居里夫人在功成名就之后,把所有的奖金都捐给了战争中的法国?为什么,在汶川大地震时,无数走出汶川在外打拼的游子,都不约而同地回到了危险的家乡?因为故乡在心中的分量最重,故乡连接着人们炙热的心!

作为一个远离了家乡,在重庆读书的学生来说,一提到家乡,我心中总有一种奇特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那一节政治课,政治老师在电脑上给我们展示了各班同学的政治作业——新闻评论。当放到一位同学的作业时,我一下子愣住了——“梁平发生了……水灾?”我小声叫起来。那可是我的家乡啊!我的心被揪了起来,脸上失去了原有的表情,神情也恍惚了。直到周末,得知家乡并没有出现特别大的异常状况后,我那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来。

故乡,永远是游子的心头肉啊!所以,在看《会唱歌的墙》时,我才会深有感触。

“值得庆幸的是,那高唱,那低吟,都渗透到了我们高密东北乡人的灵魂里,并且会世代流传着的。”是的,即便那道会唱歌的墙倒了,也永远屹立在心中,因为,它象征着的,是那片炙热的乡土……

《会唱歌的墙》读后感二:

故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像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不管走多远,都是心中永远的牵挂。《会唱歌的墙》充满着莫言对故乡的眷恋,对亲情的归依,对童年欢乐的回味。

莫言生活在故乡高密多年,童年生活的这片热土,成为他的情感和写作之源,他的创作,回到故乡就如鱼得水,离开故乡就寸步难行。“如果挖一块这样的黑泥,用力一攥,你就会明白了这泥土是多么的珍贵。”故乡的泥土是珍贵的,哪怕它再普通、再古老、再充满苦难,也是我们的乡土,我们心灵的港湾。

在农村生活中,所有的苦难,都是上帝对莫言的恩赐。童年的故乡生活,是他反复书写的对象,这是他散文的根须,即使是那些书写现实的作品,也会很快与童年和故乡联系起来。他不只一次地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尽管他离开了高密,他却用这本书来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叙述了他对故乡的深情。

是故乡的土地让莫言知道了生活的艰辛,他对土地既恨又爱,恨它消耗尽了善良的生命,爱它给予了生命的必需品。他的一生是和故土联在一起的,正如故土养育了他的生命,他最终也将把生命返归给脚下的那片土地一样。

莫言说过,“我与农村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是土地与禾苗的关系。”哪个人不是呢?我们是鱼、是禾苗,故乡就是水、是土地。《从照相说起》《我的中学时代》《童年读书》《我和羊》《过去的年》《会唱歌的墙》《写给父亲的信》《厨房里的看客》等散文构成了莫言从童年时代到青年时代的成长足迹。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代诗人崔灏在千年前发出的那一声感叹,被数十年来远走故土的人们反复咀嚼着,越咂越有味。莫言是一个离开故土的人,一生都有与故土解不开的情结。莫言的散文表达了对故乡的真切情感。莫言的童年是在贫困和饥饿中度过的,充满着令人心酸的苦难、悲惨。这些苦难作为一种人生体验,构成了莫言笔下无所不在的童年故乡生活背景,并经常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他的作品之中。如:他作为中农的孩子被歧视,因为中农的家庭出身而无法上中学;因为偷了一个生产队的萝卜而在大会上作深刻检讨,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在困难时期,他吃野菜、啃树皮,抓蚂蚱吃,抓鱼吃……但是,莫言却并不喜欢完全倾诉苦难、不幸和辛酸。他知道,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当他离开故乡的时候,时间的推移洗刷了往昔的记忆,对都市生活方式的隔阂、反感,也会促使他回味乡村的童年生活,并注入了甜蜜的怀念、流连,这是一个游子挥之不去的脉脉温情。

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被中华文化数千年来酿制成一杯浓烈的美酒。作为乡土抒情散文,莫言的散文清新自然,平静地娓娓道来,但是,内部情感却非常饱满,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如《童年读书》《写给父亲的信》《厨房里的看客》《过去的年》等。

没有真情实感,这类散文是很难打动别人的情感的,但是,情感不是张扬、外露的,而是与事件、人物、风俗人情水乳交融,因而,这种散文往往有平淡的真味。

记忆不可能只是一本流水账,必然要融入作家的情感。梁实秋说过,“一种散文就是一种人格。”只有那些对故乡、童年梦牵魂绕、难以忘怀的心,才能写好这样的乡土抒情散文。莫言根植于乡土,与乡土相亲相恋,他将家乡当作自己生命和文学的血地,倔强地坚守着那种乡土情感和乡土价值。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的“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行文字,都能引发美好或痛苦的记忆。”

另一种是愤世嫉俗的。莫言的内心无法遏制不平之气,他小说中的那种狂野气质转化成散文的尖锐、刻薄,此时的幽默,就变成了讽刺性的幽默。《毛主席老那天》《敬爱的邓政委救了我》《虚伪的文学》《人一上网就变得厚颜无耻》等嬉笑怒骂,痛快淋漓,尖锐犀利。

生活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莫言无疑是一个最好的画师,他的生活画卷如此多姿多彩,他的生活感悟如此吸引读者,不能不佩服他高超的画技。

《会唱歌的墙》让我的心灵作了一次人生的起航,让我的心灵获得洗礼与升华。

《会唱歌的墙》读后感三:

会唱歌的墙》这本书是一部散文集,里面收集了很多莫言的除了小说之外的一些文章,写了很多生活中的真事,以及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也许从这里应该可以看出来,莫言写小说的原材料到底是什么。

一个好的作家,并不是闭门造车,当然需要更多的阅历,同时又有能力将阅历改编成故事的能力,这也许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作家。

之所以叫会唱歌的墙,是因为莫言的村庄里有个人,他有个嗜好,那就是搜集瓶子。然后将所有瓶口朝着一个方向堆砌起来,最后竟然成了一道墙,当风吹过的时候,便会有了音乐,也就是莫言所谓的歌唱。

从书中知道,莫言去过很多国家,这也许是许多作家都向往的旅行,也更多的是能够跟更多知名的作家进行交流,多多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相信都会有深远的影响。

有时候觉得,一部伟大的作品,并不是描写自己的那些破事,但反应社会现象的,又不得不从自己身边的那些破事去写起,因为那是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有时候觉得,经历了磨难,就会写出好的作品出来,当然要有驾驭磨难的能力,还要有从磨难里走出来的勇气,如果被磨难打败,那将得不偿失了。

生活永远都是有心人的世界,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好,想想现在的工作,就特别适合我去写东西。

不断的在写作的道路上,创作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