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公文文书>事务文书>工作总结>【热】课改经验总结9篇

【热】课改经验总结9篇

笔墨馆 人气:1.61W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改经验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热】课改经验总结9篇

课改经验总结1

20xx年9月,随着我校承担的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的正式启动,我校的课改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经过三年的实施,课改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尤其是我校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回顾三年走过的路,虽艰辛却也颇感欣慰,小学语文课改经验工作总结。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尝试从低、变、多、勤这四个方面入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就是起点低。考虑到新课程的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在理念上的差别,为便于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接受,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首先是从新的课改理念的高度出发,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特点,让学生知道现在老师将怎样教,学生该如何学;二是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能力;三是课堂教学设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不仅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而且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相适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起步阶段,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扶”到“放”,从迈小步开始,做到先帮助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既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深入进去学会自主操作,并学会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使学生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并最终完成由“接受式”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变”就是转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我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开始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总是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体现在:

一、教学语言的变化(1)由强制性的语言向商讨性的语言转变。如,“请你把课文读一读。”“我们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好吗?”“谁愿意把这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2)由命令的语言向建议式的语言转变。如,“你的勇气可佳,你能试着说得更具体一点吗?”“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来,试一试!”(3)由要求性的语言向希望性的语言转变。如,“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你为什么这样想?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4)由封闭性的语言向选择性的语言转变。如,“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篇短文。”“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就请把它多读几遍并背下来。”(5)由单一的评价语言向富有指导性的评价语言转变。如,“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二、教学设计的转变。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更好地发挥教材优势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前提。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在实验中,我加强了对教学设计的研究。首先依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年段目标,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各环节中;其次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语文是一门母语学科,有非常广泛的学习环境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平出发,灵活地处理教材,拿出符合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其次,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人教版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单元前的导语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充分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针对精读、略读课文在本单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富有个性的经验,我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以学定教。课堂上我更加关注学生灵性的闪动,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第三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对未知的探究,对小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必不可少。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就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为此,为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我注重通过示范点拨、引导领悟自得,发现来源于学生中间的好的学习方法,并加以推广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这些语文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完善。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了“会学”。第四是评价方式的转变。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约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瓶颈。为实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在近三年的实验过程中,我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可操作尝试。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针对以往评价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过于注重期末评价的弊端,在评价中,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了日常评价,体现了动态的评价管理。在评价内容上,分为平时的形成性评价、期末终结性评价。2.开放评价过程,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为避免传统评价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限性,在实验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评价中,结合评价内容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方式,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多”即是多活动,多参与,多评价,多开发。主要是课堂上突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突出合作与交流,体现分层优化,让不同类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去。突出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我常常激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这种交流活动中快乐成长。在教学中,我还积极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沟通课内外,实现由教材文本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联系,由语文学习中的读、说、思、做等到跨学科的多种能力训练的结合。当然,在引领活动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适时点拨,引导,可浅处深问,可静中得疑,可变中求新,层层深入,激起波澜。

课改经验总结2

当我欣然地迈进新学期,在探索与期待中迎来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论的课改给我在课堂教学中带来了新的活力。

一、师生合作,增加感情,激发活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表演,一起做游戏。我可喜地发现,教师喜欢学生的同时,学生就感想感说,主动与教师交往,如我在执教《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与学生一起做“小葫芦找朋友“的游戏。学生各自拿着自己亲手画的小葫芦去“闯关”。教师手里也拿着一个小葫芦问一个学生:“你想不想得到我的小葫芦?如果想得到,就要闯关,一、读出它背后的字二、用这个字组词或说一句话。”学生闯关后,老师就把小葫芦贴在你身上,然后,学生也同样问老师,老师回答正确后,我们也把小葫芦贴到你身上。这样的游戏,加深了师生关系。增加师生感情,激活了课堂 的活力 。

二、让学生自评,激发课堂活力。

学生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评价有个认识。例如:学生朗读,表演或讲故事时,教师会让他门自己对自我表现作出判断。开始学生只会说:“挺好或者,不太好”。之类概括性评价。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已能作出“我读得没有感情,”我的动作不好看“。我的声音不响亮”等较客观,具体的评价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三、学生互评,激发课堂活力。

学生在学会自评的基础上有个上升的活力和正确评价他人的态度。例如:在教《四季的脚步》一课时,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随时评价他人。在读“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的它笑着走来,”中“悄悄的”应该轻读,才能表现出轻轻的感觉。他重读了。有的同学在朗读中非常有感情,学生们就评价她,“她读的有感情,声音宏亮”。学生在朗读中学会了互评,激发在从中带来了快了。

课改经验总结3

让“课程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多彩课程”建设的基本诉求。“尊重生命、以生为本、基于生活、生态发展”为核心理念的“多彩课堂文化”以及我们汉川街小学自主、安全、开放、生态的“博雅教育”都需要我们立足学校实际,整合课程资源,创生多元特色的课程,研发适合自己学校的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挖掘蕴涵在课程之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有序地学习。如教学《8和9的组成》,在新课引入时,我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数数就开始思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好多同学们喜欢的小红花,并将全部奖给表现好的小朋友;想知道有几朵吗?让我告诉你:比9朵少,比7朵多。”学生猜中后,故意先出示7朵小红花,让学生数一数有几朵?7朵再添上1朵是几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8和9的组成。学生看到小红花,情绪立即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回答,齐声数数,对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好奇。

接着我把8朵小红花分别抓在两只手中,让学生猜猜左右手各有几个?猜中后亮出双手再来。几次下来,学生的情绪高涨,人人都想参与到这一游戏中来。为满足学生的强烈欲望,我让学生2人一组用学具玩这“猜数”游戏。猜中后,猜的同学及时记录下猜中的结果,然后交换再来。就这样,每位学生都在“玩”中多次体验着8的组成。并适时把猜中的结果记录下来(即8的组成),然后展示各种不同的记录结果,引导整理得出8的组成,并引导发现规律、帮助记忆。

学生对这个猜的游戏很感兴趣,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自己也觉得很好玩,跃跃欲试。同桌2个人猜的很起劲,还不忘记记录数据,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如此,很快就能够说出8的组成来并记下来。

通过老师带着研究出了8的组成,对于9的组成学生很快能够探究出来。

这样教学,我觉得不仅引入、过渡自然,且学生个个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兴趣高昂,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玩耍中就体验和掌握了数的组成,提高了教学质量。

课改经验总结4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要求: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为了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目标。我校初中语文教师努力做到:

1、教师观念的转变。变课堂的管理者为组织者,改过去独霸课堂的占有者为参与者。新课改使教师真正地觉得解放了自己,走下了“讲”坛,走进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的角色,还时间于学生,学生会的不讲,书上有且一看就懂的不讲。真正落实“精讲精练”,使教师从“累”而不讨好中走了出来,真正地融洽了师生关系,开语文教学另一番新天地。

2、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使教师们的教学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老师们也光明正大地、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研究教学方式方法,非常注重学生学法的钻研。一改过去上课“一只粉笔,一张嘴”的只注重讲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变重知识传授为重学生的发展变化,变重教师“教”为重学生的“学”,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统一规格教育为重差异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上课的'新形式,新方法,一改过去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老师讲,学生做”的老套路,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跃,学生踊跃参与进课堂中来了,真正第一次做起学习的主人,表现在:或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掌握了些许学习方法,并运用它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当中去。最可喜的是学校中又有了“教研”的氛围,教师们又有“教研”的动力,尤其是我校与重庆巴蜀中学捆绑发展后,我校派出了大量的语文老师到巴蜀中学学习,借鉴巴蜀中学初中语文组对新课改的做法,学习了他们集体备课的先进方法,同一年级的语文教师集体先备课,再上课.这样使得教师资源共享,形成了师资的优势,教学备课时思维的优势,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个集体的大讨论和切磋.教师教研的气氛浓烈,教学方式的交流热烈,教师的教学热情再次被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语文教学生机重现。

3、新课改下,激励教师对教材正确的解读。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决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工具性”,忽略“人文性”,或重视 “人文性”,淡化“工具性”,都是对语文教育的曲解。我校初中语文教师在课改中,经过备课组集体讨论,一致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了处理三个方面与教材的关系:①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关系。②文本的阅读和课外延伸的关系。③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思想情感教育的关系。

课改经验总结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改革的热点问题。开发校本课程,不仅可以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基于对这一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我们镇江三中把校本课程建设作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课程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参与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研究,感到收获非常多。

一、认真学习,认识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权力,即实施真正的教育的地方——学校有权自主决定部分课程,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合作、共享与探究,以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现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责任,即学校负有学生发展的责任,学校发展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机会,即学校特别是教师都有机会得到发展,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广大教师一次自我更新的机会。

2、校本课程开发要遵循的程序

过去我们在“选修课、活动课”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这可以说是为校本课程开发观念的生长准备了良好的土壤条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活水。然而许多“拍脑袋决定”或者说没有学生需要决定的课外活动、活动课、选修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

——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

——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

——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通过这样一种理性的课程决策过程,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性的、不断改进的过程。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

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依托校本课程建设,学校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管理者,校本课程开发使课程更加符合我校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并且与本地的经济发展和教育资源相结合,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发展,我们学校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作为办学理念。然而,教师如何把这一理念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它走进课堂呢?我校是以省级课题《生活教育与生活生产科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和国家级课题《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初中家政校本课程体系的研究》为龙头,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作为实践这一理念的钥匙。学校专门开设了校本教材的研究课,几乎所有的班级都参与了研究。学校有80多位教师报名参加研究,学校把所有参与研究的教师按照生活科普类和生活教育类设立了九个子课题组,有《科技与生活》、《信息与传播》、《生活与体育》、《生活与服装》、《生活与编织》、《休闲与爱好》、《舒适的家》、《饮食文化》、《生活修养》等一系列的子课题,我校很多普通的教师都积极参加校本教材的研究,我也积极报名参加了《生活与服装》子课题组,把这作为提高自己的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勇敢地担任了这项子课题组的组长,带领全组老师积极开展了校本课程的研究工作。

三、创造机会、勇敢实践。

依托校本课程建设,教师成为新课程体系建构的参与者,我校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都非常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学校的普通教师参加了校本课程的编写和实施,这也体现了在课改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学校提供了部分校本课程研究的目录,但是具体过程并没有任何规定,而教师成了校本课程编写者和实施者。教师从选择子课题、编写教案到具体的研究方法、操作过程,都要我们自己经过一番认真的学习和思考,这样才能在上课时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

我们《生活与服装》子课题组成员曾经很困惑,服装知识浩如烟海,什么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呢?后来,我们就把生活中的“服装”问题带到课堂上去,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通过口头调查、拍照片等方法,学生研究了自己和家人的衣着,促进了学生和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同学们研究了市场上流行的一些服装面料,知道了什么是绿色服装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环保意识;有关民族服装这一课题的选择就是学生看到APEC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以后,中国掀起的唐装热而在班上提出来的,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指导学生上网、去图书馆查有关资料,同学们大量的搜集了有关民族服装的资料,并对民族服装的知识进行了分门别类,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我们师生通过课堂的大胆实践,完成了一个子课题〈〈多姿多彩的民族服装〉〉的研究,并入选即将出版的校本教材。

四、尊重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

校本课程开发要始终贯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指导思想,要首先评估学生的需要,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也是主要实践者参与者,最后把一部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真正拥有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学生在参与校本课程的构建过程中,在知识技能、经验过程、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都得到了提高,教师也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教师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馆藏书、报刊资料、影视和其它媒体信息、民俗文化、等等,)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并力求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智慧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其中发现问题最能反映个体自我发展中的创新意识,因而也是最为难能而可贵的首要问题。从课程的学习过程来说,校本课程必须注重人的实践,坚持实践第一、感受第一和体验第一的原则,力求达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无论是操作实践还是创作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只有在感受和体验中才能培养个体独特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果离开了个体丰富多彩的具体实践和独具魅力的感受与体验,校本课程也会变成由一大堆抽象的概念和名词术语组成的理论学科或操作系统的技术说明,失去其应有的特色。

例如:我们子课题组开设过一节〈〈名牌服装〉〉的公开课。这节课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是青青百花园的小使者们穿着自己最炫目的服装,落落大方地为在场观众献上了一场出色的有关冬装的时装模特表演,并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漂亮的服装。“哇,好美!”“真靓!”赞扬声此起彼伏,在下面观看的同学个个赞叹不已。

随后,几位同学老练地给大家讲述了一些生活中关于服装的小常识:怎样选择羽绒服;如何辨别名牌;品牌服装的真伪及区别等等。另一些同学给大家介绍了自己所了解的国内外著名的服装企业以及本市有名的品牌服装店,并把他们这一研究小组经过市场调查设计的导购图现场画了出来。同学们还一起谈论了现今青少年的流行服饰款式。

这节课最精彩的部分是那场自由辨论赛,围绕“中学生追求名牌服装的利与弊”,两组同学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双方唇枪舌剑,各抒己见,赛场气氛紧张热烈,扣人心弦。辩手们思维机敏,紧扣辩题、侃侃而谈,还不忘捕捉对方词句措辞中一点一滴的漏洞,以此击败对方,有的同学则使用司空见惯的平常事来为自己的观点佐证,精辟!比赛难解难分,真是过瘾!

铃声响起了,紧绷了45分钟的心弦松了。情不自禁的掌声在教室上空盘旋。

这堂课上完后,我强烈地感受到同学们青春的风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有独自深思的,有小组讨论的,有动手描绘的。可以说,我们感受到了曾经一直追求的每个都能动起来,都能将所学的在课堂上充分体现的热烈氛围。学生们有从原因上探究的,有从色彩搭配、布料选取、身材比例、性别差异、个人爱好、性格特点入题的,也有学生从生态环保,、民族工业、时代气息角度分析的,更有一位学生在一张白纸上描绘了一幅自己创意的服装草图。可以说学生们展示的“青春风采”让听课者都看到看到了“课改”的光辉前景。课程设计的目标应该指向人,使之定位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这就要求课程目标按主体的成长规律选择课题,在发现问题中培养他们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应用中存在的人文精神,在分析问题中培养主体综合运用各种技能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辨别真伪的科学态度和素养,并在解决问题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培养主体寻求自我成长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补充国家和地方课程过分侧重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这一课程目标定位之不足,使课程内容由学科知识的构建指向人的能力培养。

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时的新课程理念,不仅仅适用于校本课程,还应该把这些理念贯穿在平时的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中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校本课程的探究性学习形式已不仅局限在生活教育的课堂中,更有向学科教学伸展之势,语文学科的教学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形式大体可归纳为以下4种:

(1)引导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由教师引出话题、场景,由学生运用各科知识发散性探究的师生互动型学习过程;重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和求异思维的训练。例如:在〈〈“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船长在救出其他人以后,应该积极逃生,没有必要和船一起沉入海底,他太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了,你认为呢?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水里,同学们自动形成赞成和反对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老师最后也没有规定答案,而是让学生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写成一篇作文,来集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2)分层型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题,由学生自己根据各自的知识层次和兴趣、爱好分工协作的能力,拓宽学生自主张扬个性的时空。学习了冰心的诗三首,我给同学一个选做题,或者给一首诗配乐,或者给一首诗配画,或者有感情的朗读一首诗,让能力不同的每一个同学都能有事可做。

(3)小组合作型探究性学习,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题,自己协调组成研究小组,主要是重学生团队关系的维持、内部协调和合作研究等能力的锻炼。

(4)开放型探究性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互联网上建立个人主页,建立单独研究、合作交流的空间,重在培养学生自主选题,自己研究,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我校的文学社,学生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校本课程的研究和文学社的创作活动结合起来,学生们把参加校本课程的研究经过、研究感受、调查报告等及时写出来,省级报刊《时代小记者》安排专版刊登了我校文学社成员对校本课程进行研究的一组文章,在省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各门功课的学习中,学生在活动的设计和材料的准备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书本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的惟一渠道。学生们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经验总结等方法;通过报刊、互联网、图书馆等搜集信息;讨论、设计调研方案;搜集、分析和解释所获得数据;撰写研究小论文、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表达与交流等形式获取所需的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实施半年来,所带来的新变化让全校师生有了全新的体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学校、教师有更多的自主权。下一阶段我们每一位教师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研究,在课程改革中不断积累材料、总结经验,为使学校充满浓郁的科研氛围,形成一套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校本课程,我一定会发扬锲而不舍,不折不挠的精神,挑战现实,追求卓越,我渴望在新课程的探索、实践和反思中迎来一个全新的未来。

课改经验总结6

经过几年的课改实践,我感觉自己的角色和教学策略与以前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新课程标准》在无数双期待的目光中呼之而出,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一重要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更多的只是"披着羊皮的狼"。她的形式简单易学,几个人分成一组,七嘴八舌,谓之"小组合作学习",一些公开课用之者更甚,以博取大家的美言;一些竞赛课用之者也不乏其人,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奥秘"。究竟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假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搞"包装"?……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心,不得不令人匪夷所思。

授课教师已从以前的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真理;不仅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合作。老师已从以前的演员转变成了现在的导演,从权威变成了学习者的挚友,从评价者变成了参与者。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掌握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且爱学数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师生关系从以往的"先知先觉"的绝对权威地位转变为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教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看到了教师不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得到信息,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新课改使我们面临挑战

我们面临许多挑战: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投入到探索之中?他们对学习是不是充满热情,是不是积极思考问题?老师是不是也投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对学生的研究进行适时的启发和指导,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活动?是不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是不是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还有一些问题,提出让同行共同磋商:

1、教师唱主角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学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并努力诱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学会如何揣摩老师的心理。

2、教学要有程序,但不能程序化,仍有一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案,出现硬拽学生进入教师预定的轨迹中的现象。

3、如何更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形式热热闹闹,但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没有很好体现,有些问题的抛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进行交流,这是没有意义的、无效的学习。

4、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教学是按课件走,还是按学生走,是关注活生生的课堂,产生真切的师生互动,还是流于形式。有些课看似热热闹闹,但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5、教师如何把思考还给学生。

四、一堂好的数学课应具备哪些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应具备以下特征:

(1)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

(2)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与获得成功的机会。

(4)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

(6)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一节好课应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是课堂的教学主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一节好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课改经验总结7

一、教学设计的变化。

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更好地发挥教材优势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前提。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在实验中,我们一年级的老师加强了对教学设计的研究。首先依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们能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学段目标,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在各环节中。其次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语文是一门母语学科,有非常广泛的学习环境和途径。老师们能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平出发,灵活地处理教材,拿出符合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再次,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北京版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单元前的导语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能充分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针对精读、略读课文在本单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了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富有个性的经验,教师能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以学定教。课堂上,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灵性的闪动,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堂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

二、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变化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约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瓶颈。为实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在近一年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做了尝试。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针对以往评价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过于注重期末检测评价的弊端,在评价中,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了日常评价,体现了动态的评价管理。在评价内容上,分为平时的形成性评价、期末测试终结性评价。

2.关注学生个体,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化。

平时的形成性评价,包括“跟踪作业”、“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科活动测试”、“书面阶段测试”等。

3.开放评价过程,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为避免传统评价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限性,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本人、同学等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评价中,结合评价内容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方式,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课改经验总结8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一方面强调课程教材的三级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则倡导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在信息网络条件下的更大改革,把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选择性课程等多种新的尝试纳入发展目标,这对学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课改校,我们存在班容量较大,许多科任教师都是兼职实验课改,从工作量看,很难达到全面掌握课程的实质与不断分析更新教学方法。尽管如此,几个月来,我与课改组几位课改教师,仍以严谨的态度,积极的深入学习,广泛交流感受,共同促进课改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管理实方案

一、创设硬件环境。

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网络的实时交互特点,以及可以广泛搜求现代科技发展信息的功能,都为课改工作,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实现自主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我校积极开发网络资源,组织课改教师制作课件,观摩新型课例,使老师们受到了很大启发。

二、转变教育观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改方案的基本理念,它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不断的学习与讨论中,真正使这种观念,贯穿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之中。《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在选择中学习选择”,提出教师不是教材的“奴隶”,而是教材的“主人”,不是照本宣科的“奴隶”,而是实施教材的“导演”,因此创造性的整合与实施新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实践21世纪实验教材的必由之路。在此方面,数学教师结合马芯兰教材新世纪教材进行大胆的融合,使学生的口算能力明显提高;英语教师在口语训练方面也把生活中的知识融入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领悟教材教法:

实验之初,我们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学习,设想着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当崭新的教材发到手中时,感到眼前一亮,内容、形式确实与以往有许多的不同,静下心来,仔细分析,认真研究,发现这套课改教材完全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根据转变观念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在课改组内制定出“引发学生兴趣”为主题的备课思路,引发学生在各科学习中的积极性,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备课,使得课与课之间,学科之间有良好的联系,便于学生发展。

四、注重课堂实施。

起初,由于对新方法的不适应,加之资料有限,课堂效果不太理想,通过课改组的及时交流,我们又开始新的尝试,在课堂上通过活动促学生的内化,通过内化促学生发展。例如:语文课中《老山羊当医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来创造性表演,学生的兴趣很高,效果很好。在选择中选择教材我们也做了些尝试,由于书中内容不多,作为北京的孩子,我们又十分有必要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北京童谣,所以采取《打花巴掌》、《猪拱地》等儿歌丰富课堂内容,实践效果很好。较好的课堂效果又必要大家共同交流,于是我们组内进行互听互评互借鉴,很受老师欢迎。

五、其他方面。

由于实验特点,在备课过程中,要求教师只提前备出一周的教学内容,针对上一周学生的反馈,采取更适宜的形式来准备下一周的教学内容;此外加强课改教研组的活动次数和活动形式。每周三进行活动,形式以理论学习,听课评课,观看录相课为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校为每位课改教师准备一个档案袋,一个札记本,随时把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好的课例、思路;学生的作业、作品积累起来,作为实验的第一手材料。

课改经验总结9

我校语文教研组顺应新课程改革形势,热情投入新课程改革大潮,扎实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氛围空前浓厚,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总之,新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法、新探索。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 “依法行教”。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

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2、让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其次是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再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 “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

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

4、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借语文课件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同时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TAG标签:#经验总结 #课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