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话题作文>节日作文>春节作文>乡村年味作文(精选11篇)

乡村年味作文(精选11篇)

笔墨馆 人气:1.33W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村年味作文(精选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村年味作文(精选11篇)

乡村年味作文1

说实在的,如今生活水平虽说提高了,但一进腊月,我还是习惯于怀念年少时乡村那浓浓的年味。每年携妻儿回家过年,从未中断。回去过年,不图吃什么、喝什么,主要是偎着老人过几天,一家人团圆团圆,亲热亲热。

我们每次到家,父母都会喜得合不拢嘴,忙上忙下,从早忙到晚,似乎总不觉得累。办年通常是忙年的一项重大工程,一般是母亲早早地就洗好了炸丸子的萝卜、炸藕合的藕夹,以及眉豆皮、肉片、鱼块等。父亲则早早地劈好了烧大锅的木柴。人一到齐,架起木柴,炉火腾腾地燃起来,把大锅里的油烧得幽幽滚动,母亲总是抟起第一个丸子下进油锅,顿时发出滋滋啦啦的响声,带着油香的水蒸气氤氲着飘散开来。母亲下丸子的速度极快,直到现在,她的三个儿媳妇都还不能企及,因此还都是由母亲来下丸子。因为锅里的油热,下得慢了表皮就会炸糊发黑。不一会儿,酥菜的香味儿就弥漫了整个小院,年味儿开始四处飘散,第一锅冒着热气的丸子也随即出锅。这第一锅丸子是不能冒然去吃的,要先拾一碗,在香台子上放一会儿,在堂屋里的大桌上放一会儿,叫做“供飨供飨”,就是请老天爷先尝,请祖宗们先尝,之后,一家人才开始互相让着品尝,你捏一个,我捏一个,直至吃得大家嘴上都油光光。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帮不上什么忙,主要任务是写春联,为自己家,还有邻居们写,一写就是一天。一家家把写好的春联拿走,也就算把过年的喜庆撒满了大半个湾。等用小耳朵锅打了糨糊,贴上红红的春联,过年的气氛愈加热烈起来,这标志着正式开始过年了。

除夕晚上这顿年夜饭,几乎成为全家一年当中最隆重的盛典,我们弟兄三人,都带了各自的一家人回乡下老家,围着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坐下来。父亲把酒筛得热乎乎的,不管会喝不会喝,每个人都倒上一杯,共同举杯,先一起祝愿父母亲身体健康,然后兄弟们间也都送上美好的祝福,还有对新的一年更加美好的憧憬。这已不仅仅是一顿年夜饭,这是亲情的融汇和表达,这是心灵的慰藉与泊靠,这是精神的归依与安详。

如今时代变了,吃的、穿的、用的,都在大踏步地奔向现代化,但那延续了几千年的乡村年俗,却渐渐消逝,传统的年味儿,也渐渐淡远,在住进钢筋水泥浇筑的高楼大厦的同时,会无可奈何地失却了精神家园。我想,长此以往,让我们到哪里去寻静谧而温馨的心灵港湾?至少,我茫然不知,这颗漂泊的心,今后还能去何处停靠?真的怀念乡村年味。

乡村年味作文2

进入腊月,闲了一阵子的农人又忙起来,开始张罗过年的吃食。乡村,便有了年的味道。

腊八是临近过年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传说,而且腊八这一天忌挑水,做腊八粥也不能用现成的水,要用冰。于是,在腊月初七这天,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穿着厚厚棉衣棉裤的孩子们相跟着,到村边唯一的泉子去刨冰,扳一根冰凌放在嘴里,透心的凉顷刻沁入肺腑,忍不住打一寒颤,通红的小手却再次将冰凌放进嘴里。玩够了,带着大块的冰回家,放在铁锅里。冰消后,母亲会泡上一些菜豆。腊八早晨,母亲早早起床,将大米和去核的红枣放入锅内煮成红豆粥。母亲一边烧火煮粥,一边喊着孩子们的乳名催促着赶紧起炕。还说,太阳出来之后吃腊八粥,会得红眼病。于是,孩子们一骨碌爬起来,洗把脸,等着吃腊八粥,谁也不想得上红眼病啊。吃饭前,母亲会让孩子们端上盛出的第一碗腊八粥去喂门环儿,说门环儿吃了腊八粥,能安心守家护院呢。冒着热气的腊八粥,一粘上去就冻硬了,门环儿尝没尝着腊八粥甜甜的味道,只有门环儿自己知道了。

腊月二十三,麻糖把嘴粘。村里人把腊月二十三叫做过小年,这一天是供奉灶王爷的。母亲从集市上买回一些或长条或圆形的麻糖,除供奉灶王爷的以外,会给每个孩子发上一块,避免孩子多而吵架。好的麻糖嚼起来精到,味道香甜。哥哥吃得快,看着弟弟妹妹津津有味地细嚼慢咽,两只眼睛紧紧盯住他们手中的麻糖,余味未消的舌头不停在嘴里打转,手臂有些蠢蠢欲动。这个时候,弟弟和妹妹会赶紧跑到母亲身边,寻求庇护。有时候,也难免会发生一场麻糖争夺战。年味在孩子们的叫喊声和大人的呵斥声中越来越浓。

腊月二十八,家家要吃发馍馍,说是会发家。发馍馍就是将发酵后的玉米面或小米面和成糊状,加入少许糖精,倒在一个铁制的中间凸起四周凹下的发馍馍烙里,用铲子均匀摊开烤制而成,吃起来柔软、顺滑、可口。现在想起来,还觉着很甜、很香。

吃过了发馍馍,母亲坐在炉旁的凳子上,将买来的不多的葵花籽倒在小铁锅里,用黍穗做成的笤帚不停在锅里来回翻炒,锅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淡淡的青烟弥散在虽然简陋但却暖和的屋子里。尝尝熟了,倒出来放在炕上的大盘子里晾着,然后再炒大豆。待它们都冷了,母亲就会收藏起来,生怕不到过大年就被几个小馋猫给消灭掉。大年初一一大早,母亲把炒瓜子、炒大豆取出来,和红枣、点心、糖果等分别倒在一个个小盘里,放在父亲已经放在炕上的小方桌上,等着邻家的大人孩子们来拜年。盼望已久的过年就这样开始了。记得有一年到后巷的邻居家去拜年,那家的叔叔在林场工作,家庭条件较好,炕桌上摆放的东西很丰富,其中有一盘暗红色的干果,看上去圆圆的、滑滑的、亮亮的,自己从来没有见过。阿姨从盘子里抓了一把放在我手中。那时候一只小手有多大,也放不了几颗。不好意思地放回盘中,仅留下一颗,说吃完了再取。剥开皮,里面露出一颗圆乎乎的米黄色的果仁,吃在嘴里,质感绵甜,味道香醇,这是我第一次吃到这么香的干果。回到家,我向父亲讲述了干果的形态味道,父亲说,那东西叫栗子,很贵的。看着我一脸馋相,父亲显得有些窘迫,起身干别的去了。我第一次知道这种东西叫栗子。往后过年的时候,我也或多或少地吃到了这种叫做栗子的东西。吃栗子的时候,我注意到父亲和母亲的脸上挂着笑容。

大年三十晚上吃荞面饸饹,所以在腊月里就得压好,而且一压就是十余斤,方便整个正月吃。压饸饹可不是一个人就能做了的活儿,需要一家大小齐上阵。母亲会抢在邻家未用之前借到压饸饹用的木制饸饹床子。笨重的饸饹床子放置在宽大的锅台上,正对着下面沸水滚滚的大铁锅。一个人负责拉风箱烧水,一个人负责和面放面,一个人负责压饸饹床子,一个人负责用筷子打断饸饹头并将压在锅里的饸饹搅拌开,防止饸饹结团。热气腾腾的屋子里,家人的说笑声,饸饹床子的吱吱声,风箱的呼呼声,交织在一起,好生热闹。母亲把压好的荞面饸饹一团一团分开,置于用高粱杆做成的箅子上,放在空房里冻上。吃的时候,取一团冻饸饹用冷水泡开,再用沸水稍微一煮,仍然保持细长柔韧的样子,浇上一勺肉丝汤,香着呢!

大年初一吃饺子。饺子是提前一半天包好的,冷藏起来,随吃随消。母亲包的饺子小巧玲珑,大小均匀,皮薄馅多,吃起来满口溢香。盘腿坐在热乎乎的炕上,大锅煮饺子的香味和小锅炖家鸡的香味,直往鼻孔里钻,惹得兄妹几个人的哈喇子都要流出来了。也难怪,那时候一年当中也不过吃上一两顿白面饺子。

正月十六,遛百病。到了十六这一天,人们都要上街去转转。不论大人小孩,都要吃梨嗑瓜子,说是吃吃吐吐,百病离身。镇里的街道上,到处是拎着鸭梨,嗑着瓜子的人群。卖梨子、卖瓜子的,在这一天也省去了吆喝声,只顾满脸堆笑地支应着说说笑笑的买货人。甜甜的梨汁润喉、润肺,流进农人的肠胃,只要有一个好身体,明年地里的收成就有了最起码的保证。

过了正月十六,年味渐渐淡去。幼小的心,盼望着新的一年早日到来,而农人们却已经在盘算着开春的农事。

乡村年味作文3

今年大年初三,外公外婆要回老家走亲戚,爸爸妈妈决定带着我和弟弟,还有爷爷奶奶一起回去,我开心极了,在大城市里,虽然有高高挂的大红灯笼,有火树银花的彩灯,但却感觉不到老家那种浓浓的年味。

回到老家的第一天上午,我们全家老少都要去祖坟前祭拜老祖宗,鞭炮要放得噼噼啪啪响,好像一定要惊醒地下的老祖宗一样,我们祈求老祖宗保佑,听爷爷说,老祖宗地下很灵的。一定会保佑我们在新的一年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上完坟后,我们来到姑奶奶家吃饭,只见外面房间一个大圆桌,上面各种丰盛的鸡鸭鱼肉,里面房间炕上还摆了一个小桌子,上面是我们小孩吃的菜,我和弟弟赶紧爬到炕上去,哇!炕上好暖和呀!姑奶奶又端来了好多好吃的菜,不停地说:“多吃点,多吃点。”我一边吃,一边看着外面的大人们,只见他们笑容满面地边吃边说,谈天说地,是不是传来阵阵笑声,每个人的脸也慢慢变得红彤彤的……

吃饱后,我们就在房间里玩闹着,老家的长辈可真多呀!一晚上,我和弟弟就收到了很多很多的红包,大人吃饱后就带着我们出去放鞭炮,爆竹声响彻云霄,烟花子在黑暗的天空中绽放。“太美了!”我们发出阵阵欢呼声……

哈哈,在老家过年真的很开心很快乐,这里热情的亲人和浓浓的年味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想跟爸爸妈妈说:“以后一定要经常回老家过年哦!”

乡村年味作文4

“年”,在城市里,一家人吃吃年夜饭,逛逛庙会,看看春晚似乎就是“年”所有的涵义。可在乡村,“年”这个特殊的节日,又向我们翻开了阅历中的新一页,它有着与我们这些城里人完全不同的角度,带来了一种新的诠释,又包含了一种浓浓的年味。

在四季的结尾,也是年的开始,与其去感受“冬”来作为对一年最后的留恋,似乎中国人更倾向于迎接,包含着喜气与吉祥红色就是一种印证。在乡村,这种辞旧迎新的观念跟是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刚过小年,村里的各家就挂起了盏盏红灯,伴着洒下的日光与屋檐下愉快地谈笑,它似乎像是一个果实,里面包含了一年以来的五味杂陈,让人赞不绝口,却又让人有一丝酸涩于心,这就是一种年味。比起红灯,鞭炮,这个创造的诞生,更是让热情似火的中国人将自己的喜悦用声音带给了世界。在我江西老家的村子里,人人都铭记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过年间,无论是做什么事,出门前,都要放条鞭炮。当在这里的每个人离开家去驶入世间的烟尘中时,他们的耳边都会传来这清脆响亮的爆竹声,在外漂泊时,他们的心中都会有着如同鞭炮般势如破竹的精神,里面更包含了家人的牵挂和一份浓浓的年味。

如果说鲜明的红色还不能代表那一份浓情的年味,那么一桌可口的年夜饭总是能让人吃出一份家的年味,一口一口,饱含着的并不只是丰富的菜肴、妈妈的手艺,还有一份说不出的调料——爱。在我南方的老家——江西杨圩周家村里,从小年开始就飘出了年夜饭的香气,全村手艺最好的主妇都会齐聚一堂,从她们的手中出来的都是一道道精品,一份份年味。丰富可口的主料、五光十色的配料、看着就累的清单、无与伦比的手艺、全村动员的欢乐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的晚上,等最后一道菜上桌时,饭菜、祝词似乎都已经成为了我们心灵的作料,从饥肠辘辘,到已经满腹饱足,飘出的都是不可多得的乡村年味。而在我北方的老家——陕西宝鸡的小屋里,洋溢着的是一种相似又不相同的味道。炕上一张圆桌,就是年夜饭的出处。一个低扁的搪瓷盆里是刚拌好的肉馅,一张不大的油纸上放着几块隔夜发酵好的老面,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人正在制作着一种特殊的美食——饺子。在乡村,这就是年夜饭的主角,也是全部,它并不像在城市中那么复杂,而是简单、淳朴。在南方人眼里看似单调的旋律,转换角度,却能在北方人的嘴里吃出别样的滋味,这恰恰说明了北方人豪爽直率的个性。在饺子里包上几个特殊的“嘉宾”,预示着来年的好兆头。就连那多姿多彩的年味也全部包在这一个个形似元宝的水饺里。在年夜饭饭桌上的每一口,都是年味的体现,一年就在这给了我们饱足感的饭菜中悄然流去。

一觉醒来,就是初一,走亲访友的时候早已悄然而至。拜年,是一种如磐石一般屹立不动的年俗。“初一拜娘家,初二拜婆家。初三初四平辈见,初五初六不拜亲。”这种习俗在乡村都已编成儿歌传唱起来。“进门就要喝碗汤”,这种不成文的规定在村里的每个人都是心知肚明,象征吉祥的鸡、生脆鲜嫩的笋,炖上几个时辰,当一碗热汤成出来时,代表了主人家的心意,无论你有多么的饱,也要一口气喝下去,一直见到碗底,这又包含了客人对主人的尊重。无论你的高低贵贱,也无论你的礼物是多少好坏,只要你踏进了别人的家门,就要大方的向主人家的'老老少少一一拜年,而主人家也要不惜一切的款待你。一主一客,一来一往,从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浓郁的年味油然而生。拜年中,人们互相祝福、互相鼓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美好的境界,正是在这种境界中,亲情与幸福不断提升,年的味道也越来越甜蜜。

年味,是美好的,是真切的,是快乐的,是甜蜜的。乡村的年味,让它重新返璞归真,达到了年味最归本最纯真的境界,不需要任何修饰,它依然是最绚丽的。乡村年味让人们感觉是一种释放,是一种喜悦,只有体会到乡村年味,才能寻找到自己心灵中那份年的印象。

乡村年味作文5

又包含了一种浓浓的年味,无论你有多么的饱, 如果说鲜明的红色还不能代表那一份浓情的年味, ,逛逛庙会,在饺子里包上几个特殊的“嘉宾”,是美好的,而是简单、淳朴,那么一桌可口的年夜饭总是能让人吃出一份家的年味,在南方人眼里看似单调的旋律,更是让热情似火的中国人将自己的喜悦用声音带给了世界,还有一份说不出的调料——爱。

人们互相祝福、互相鼓励,人人都铭记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过年间,一来一往,它并不像在城市中那么复杂,在年夜饭饭桌上的每一口,全村手艺最好的主妇都会齐聚一堂,只有体会到乡村年味。

初二拜婆家,。

正是在这种境界中。

一口一口,这个创造的诞生,炕上一张圆桌,里面包含了一年以来的五味杂陈,他们的耳边都会传来这清脆响亮的爆竹声,出门前。

洋溢着的是一种相似又不相同的味道,这就是一种年味,才能寻找到自己心灵中那份年的印象。

是一种喜悦,代表了主人家的心意, 在四季的结尾,在城市里,无论是做什么事,预示着来年的好兆头,就是初一,丰富可口的主料、五光十色的配料、看着就累的清单、无与伦比的手艺、全村动员的欢乐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初五初六不拜亲,却又让人有一丝酸涩于心,从饥肠辘辘。

“年”,达到了年味最归本最纯真的境界。

也是全部,是甜蜜的,到已经满腹饱足,只要你踏进了别人的家门,是一种如磐石一般屹立不动的年俗,飘出的都是不可多得的乡村年味,”这种习俗在乡村都已编成儿歌传唱起来,乡村的年味,一直见到碗底,这种辞旧迎新的观念跟是被展现的淋漓尽致,等最后一道菜上桌时,一个低扁的搪瓷盆里是刚拌好的肉馅,象征吉祥的鸡、生脆鲜嫩的笋,年的味道也越来越甜蜜,它似乎像是一个果实,似乎中国人更倾向于迎接。

饭菜、祝词似乎都已经成为了我们心灵的作料,初三初四平辈见,是真切的,刚过小年,让它重新返璞归真,村里的各家就挂起了盏盏红灯,拜年,它依然是最绚丽的,都是年味的体现, 一觉醒来,一份份年味,一家人吃吃年夜饭,在乡村,当一碗热汤成出来时。

就是年夜饭的出处。

拜年中,不需要任何修饰。

一主一客,“年”这个特殊的节日,就连那多姿多彩的年味也全部包在这一个个形似元宝的水饺里。

在外漂泊时,从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让人赞不绝口,鞭炮,却能在北方人的嘴里吃出别样的滋味,“进门就要喝碗汤”,亲情与幸福不断提升,也是年的开始,里面更包含了家人的牵挂和一份浓浓的年味, 年味。

一年就在这给了我们饱足感的饭菜中悄然流去,包含着喜气与吉祥红色就是一种印证,乡村年味让人们感觉是一种释放,从她们的手中出来的都是一道道精品,“初一拜娘家,浓郁的年味油然而生,就要大方的向主人家的老老少少一一拜年,是快乐的,炖上几个时辰,饱含着的并不只是丰富的菜肴、妈妈的手艺,当在这里的每个人离开家去驶入世间的烟尘中时,与其去感受“冬”来作为对一年最后的留恋,这种不成文的规定在村里的每个人都是心知肚明,这又包含了客人对主人的尊重。

在我江西老家的村子里,这恰恰说明了北方人豪爽直率的个性,转换角度,比起红灯,也要一口气喝下去,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美好的境界。

而在我北方的老家——陕西宝鸡的小屋里,一张不大的油纸上放着几块隔夜发酵好的老面,伴着洒下的日光与屋檐下愉快地谈笑,它有着与我们这些城里人完全不同的角度,在我南方的老家——江西杨圩周家村里。

都要放条鞭炮,又向我们翻开了阅历中的新一页,走亲访友的时候早已悄然而至,也无论你的礼物是多少好坏,而主人家也要不惜一切的款待你,看看春晚似乎就是“年”所有的涵义,从小年开始就飘出了年夜饭的香气,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人正在制作着一种特殊的美食——饺子,在乡村,可在乡村,无论你的高低贵贱,他们的心中都会有着如同鞭炮般势如破竹的精神,这就是年夜饭的主角,带来了一种新的诠释。

乡村年味作文6

今年我回老家过年,跟杭州比起来老家的年味更浓:宰猪、杀鸡、贴春联、放鞭炮、挂红灯笼、请阿太,整个村子都在沸腾。大伙儿好像都没有因为冬天的寒冷而减少即将要过年的热情,都匆匆忙忙的开始准备着这一年中最热闹的事儿了!

在我老家的春节,按照老规矩,每年的春节前都会打年糕,这是庆祝丰收的一个仪式也为春节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氛围。今年回老家,我还亲眼目睹了打年糕这一场景。一大早,爸爸带我来到了加工年糕的地方,看到两个工作人员在一起密切合作打年糕。蒸熟的糯米粉放在石臼里,一个举起打年糕用的大木杵,那大木杵看起来很重,大约有三四十斤,用力砸石臼里的糯米粉,一个趁他提杵的时候把粉团翻一个身。这两个人配合得真是默契。他们一人翻,一人砸。他们把糯米粉打得软软的,打成了一团,接着,他们就把它抬到桌子上。两个人拉住粉团的两端。这粉团越拉越长,等拉到了一定的长度,他们就停止不拉了……不一会儿,雪白、柔软的年糕就出现在我的眼前。我馋得直流口水,咬了一口,哇,又糯又香,简直是人间美味啊!

一转眼便就到了除夕,这一天全家最热闹也是一家人聚的最齐的一次了。大家伙儿都各忙各的,爷爷、爸爸和我贴春联,奶奶和妈妈早早地在厨房准备年夜饭,这一顿饭简直丰富的不得了,鸡鸭鱼肉,应有尽有。饱餐过后全家人都坐在一起看电视、打牌、分享各自的一年中的事。而我们几个小的便没那么多事儿可说的收完鼓鼓的压岁红包过后,一个个手上拿着鞭炮在黑漆漆村里跑来跑去炸的劈里啪啦的满村响,反正到了第二天准能看到今年的新衣服上和往常一样又多了几个烧出来的洞。

到了十二点迎来的是一场场烟花盛宴,随着一声突如其来的响声,打破了久违的不能喘息般的寂静。一团彩色的光芒快速上升着,留下一线灰色的烟雾。啪!一朵“花儿”在空中盛开了,绽放了。

浓浓的乡村年味伴随着大人、孩子们的欢笑声永远让我回味。热闹的年,香甜的年,快乐的年……我怎能不爱?

乡村年味作文7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西南部的一个小山村。家乡的年俗,就像他们的人一样,沿袭着古老的习俗,透射着纯朴的民风,散发出一股淡淡的乡野泥土的味道。

进入腊月,家家户户清扫房屋。挑个晴好的日子,男人们把家里的东西搬到院子里,用鸡毛掸子一遍又一遍地掸墙壁,房顶,清扫沉积了一年的灰尘,唯恐有尘埃藏在旮旯里。然后是一件一件地洗家具,擦玻璃。女人们一大早就开始浆洗床单,晾晒被褥。收拾过的屋子,亮堂了许多。乡村上下就有了过年的感觉。

腊月初八,一大早,乡村小路上人流不断,他们赶往自认为能保佑一方平安的小庙里喝腊八粥。许多善男信女早就自发地赶来帮忙,支好了大锅,烧好了稀粥,洗好了碗筷。喝过腊八粥,农活渐渐少了,年味慢慢有了。

女人们间早就相互约定哪个时候蒸米粑了,她们要做好前期的一切准备。大米得提前一天浸泡,用石磨将浸好的大米碾成浆,再把发酵好的米浆在模盒里印出周正的样式,之后排放在专用的蒸垫里。男人则把一捆一捆劈好的柴禾填进灶膛,火苗吐着红红的火舌在跳跃,变成袅袅炊烟缭绕在天空。一股热气腾腾的香味从厨房冒出来,弥漫在小院里,飘在村子的上空,飘向遥远的田野,年的气味越发浓了。

米粑蒸好了,还要炸油果子。用自家地里种出的油菜籽,榨出黄澄澄的油。女人把发酵好的面粉擀成方方正正的一大块,再切成一样大小的正方形。这些方形的面块被她一摆弄,放进油锅炸出来,像一个个喜庆的喜字;又把面揉搓成长条,拿起剪刀,不一会的功夫,从油锅里跳出了黄酥的“麦穗”、金色的“玉米”。

蒸好的米粑、油果子,用一个大筐,一层一层摆好,像是一件件工艺品,放在没有烟火熏烤的小房间里,隔三差五进去看看。男人早就买了大红纸,找人为自家写好春联。年越来越临近了。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再次清扫一遍院落;给牲口们喂好食料;拿出写好的春联,买好的门神,按次序贴好;村子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年味越来越浓地聚集在村子上空。

三十晚上,家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在外漂泊的游子们赶回来,和家人一起过团圆年。主菜里一定有鱼,鱼头一定朝上,并且只能是象征性的动动筷子,寓意“力争上游”“年年有余”。年夜饭要吃够时间,吃出一年辛劳后的喜悦,吃出庄户人家的实在。

三十晚上是不大串门的,辛苦了一年的庄户人,这天晚上家家过得最快乐,最开心。围着火炉,熬一壶浓浓的香茶,装几盘瓜果点心,那个香味,至今想起来都馋。“噼里啪啦”的炮竹声响彻了夜空,星星点点的亮光在村子里闪烁。过年的气氛浓郁地弥漫开了。

大年初一早晨,开门的吉祥鞭炮声唤醒了沉寂的村庄。各家的大门开了,厚实、凌乱的脚步声响起来了。这是乡亲邻居穿着新衣服新鞋登门给长辈们拜年。小孩子们的嘴巴早被大人教得甜甜的,“爷爷过年好!”“奶奶过年好!”“叔叔过年好!”“婶婶过年好!”女人间相互说着她们认为最祝福的话。男人们对长辈的礼节是作揖;双手抱拳,双脚合拢鞠躬,千万句的祝福,都包含在这个恭恭敬敬的动作中。

一句句问好的话语温暖着亲人,一声声祝福增进了乡邻之间的友情。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人人沉浸在年的祝福声中,家家包裹在年的欢乐气氛里。孩子们吃着玩着,嘴乐呵得像裂开了的桃。更有亲朋好友间的走动,大人脸上的皱褶里也写满着幸福。“孩子望过年,大人盼插田”,在新春的雷声中,他们祈祷新年的风调雨顺,期盼幸福生活的开始。

在年的轮回中,父母一年年老去,我们一年年长大。自从离开老家,生活在城市里,每年我都会带着妻小回乡过年。那些古老的习俗,繁琐的礼节渐渐少了;穿着时髦的衣服,品尝着一年比一年丰盛的年夜饭,但始终找不出当年新衣服穿在身上温暖的感觉,吃不出当年粗茶淡饭的香味,更没有了当初浓浓的年的氛围。现如今回乡过年,只是多一个探望长辈,亲朋聚会,晚辈沟通的机会而已。

乡村年味作文8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乡下人,只是在城里买房后,才举家搬到城里。

过年的时候,看城里,总觉得很平淡,没什么年味儿,好像只是比平时多了些人,多了一些商品而已,能给过年增添点节日气氛的,好像只有五彩缤纷的烟花了。从街里走一遭,于拥挤的人流中穿行,实属不易,无异于逆水行舟,倍感身心疲惫。只有乡村——我魂牵梦绕的老家,才有那浓浓的年味儿。

每逢过年,总是携妻子、女儿回到乡下的老家,陪父母一起过年。

乡村年味儿是土灶里燃着的柴草跳动的火焰。每次回到乡下老家,总要带些菜,帮父母做饭。或洗菜、切菜、炒菜,或烧锅。特别是过年了,看着热烘烘、红彤彤的的火苗,倍感家的温馨。在父母眼里,我们再大,也是孩子,仿佛婴儿躺在父母的怀抱中,温暖而甜蜜。那跳动的火苗不正像是我们红红火火的新生活吗?

乡村年味儿是那慢慢升腾的袅袅炊烟。如今,现代化的炊具走进我们乡村的生活中,年轻人一般不烧草锅了,只有我的父辈们依然钟爱有加。那依稀的炊烟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觉得熟悉而又陌生。过年了,看着从老家烟囱升起的炊烟,竟有了久违的激动。炊烟是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无法忘却,在记忆中凝固,让我无比眷恋,在睡梦中出现。缕缕炊烟似长长的思念,让远方的游子归心似箭,望眼欲穿,不觉间加快了脚步,心已飞到了家门前。炊烟里满含着父母的牵挂,饭菜的余香。

乡村年味儿是家家户户门上大红的春联。春联里写满了人们生活的惬意与满足,写满了人们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感恩,写满了快乐与幸福,写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与憧憬,红红火火的春联,让人觉得温暖,春天的脚步近了。

乡村的年味儿是那噼哩啪啦的爆竹声。听那此起彼伏的声音,从一家到另一家,从一村到另一村,连绵不断,不绝于耳,水墨画似的乡村沸腾起来。看孩子们在光与火之间,仗着胆子去捡未燃的爆竹,插在新鲜的牛粪上点燃,然后撒腿离开,欣赏着他们的战果。或把它们放在破旧的铁桶里点燃,听那声音,不同凡响。孩子们的天真烂漫的笑声回荡在火药味的空气中。

乡村年味儿是远在千里的亲人,踏上返回的班车,带着急切的眼神,迈着飞快的步伐,回到了阔别的家乡,与亲人围坐一桌,畅饮着美酒,品味着佳肴,与亲人分享自己的委屈、痛苦、欢乐。屋子里洋溢着浓浓的亲情,空气中充斥着幸福的味道。在外的亲人宛如在海上飘泊的船儿,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港湾,所有的痛苦、疲惫此刻都已烟消云散。

乡村年味儿是温暖阳光下,碧绿的菜园。父辈们亲手种下的各种蔬菜,看着舒心,吃着放心。他们辛勤的劳作,付出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收获,那份收获的喜悦,溢于言表。这里没有污染,天然绿色。放眼望去,倍感亲切,是乡村一道特别的风景,更是我们精神的家园,疲惫心灵的栖息地。

在都市生活的你,过年的时候,来美丽的乡村吧,这里有你要寻的浓浓的年味儿,你会欣赏到不一样的风景!

乡村年味作文9

每到春节,城里许多人和车仿佛都消失了。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候鸟”们都回乡村去过年了。今年,我也凑了回热闹,体验了一把农村浓浓的年味。

离春节还有一个星期,爷爷奶奶便忙活开了,从房顶到地板来了个彻彻底底的大扫除,把过年吃的鸡鸭都宰杀了,打理干净后在屋檐下挂了一排,又从集市上置备了丰富的年货、喜庆的春联,还有鞭炮、香烛……乡村狭窄的小公路排满了各地牌照的小轿车,去集市二十分钟的车程,我们堵了一个多小时。

重头戏是在除夕的打糍粑。打糍粑之前,得先将一大坛糯米泡上几个小时,然后奶奶和妈妈负责扶着米坛子,爷爷和爸爸一人拿了一根大木棒,开始打糍粑了。这“打”有讲究,得一个人舂下去,另一个人趁势把木棒拔起来,这样你一下,我一下地配合。慢慢的,坛子里的米粒不见了,变成了又黏又稠的米糊糊。一股浓浓的米香飘了出来,随风飘老远。我从来没有闻过这么诱人的米香,忍不住不停地吞口水。这时,奶奶在桌子上撒上一层面粉,手上抹了油,将粘粘的米糊糊在桌子上摊成一个大饼,糍粑就大功告成了!我和弟弟都抢着去啃大木棒上残留的米糊糊呢!

夜幕降临,漆黑的夜空出现了一闪一烁的星星。城市里可没有这么多的星星呀!我正仰着头数星星,忽然,天上“啪”的一声爆出了一朵焰火,紧接着一朵朵的焰火点亮了夜空,有的像蓝色的星群,有的像火红的火星,有的像盛开的金色菊花。像是约好了似的,村头村尾、这村那村,都放起了焰火,焰火一个比一个冲得更高,开得更大,放得更久。鞭炮声也噼里啪啦地响起来了!孩子们一点不怕鞭炮把耳朵震聋,双手挥舞着小焰火又跑又跳。爸爸说:他们小时候只有一点爆竹可以放,现在人们有钱了,过年也热闹多了。

从初一开始,我们拜观音、祭先祖、走亲戚,从村头吃到村尾,从老大吃到老幺。这次乡村过年,我不仅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还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乡村年味作文10

爆竹一声春梦晓,沈香亭北牡丹开。

“贴对联喽……”

隔壁的奶奶喜气洋洋的张扬道。从门口向左右两边望去,家家户户已经将大红灯笼挂起来了。而这个时候,邻居们也都在忙着张贴春联。搭梯子的,递对联的,站在远处观看对联是否贴正的,而路过的人们总会转过头来,边走边欣赏这些春联里充满喜庆和押韵的词句。除夕还未到来,年味已经被悄然唤醒了……

夜幕降临,除夕夜的团圆饭,“超级厨师”——奶奶的亲手操劳的一桌子年夜饭菜,让人垂涎欲滴。看到奶奶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爷爷。要是爷爷在该多好啊。记得每年的年夜饭,我总会把爷爷最喜欢吃的菜悄悄移动他的碗前。

在吃年饭时,看到饭桌上给爷爷留的座位和碗筷,思绪万千。爷爷虽然已经离开我们接近一年时间了,但是我总觉得爷爷好像从未走远,他就坐在我的身边,与我们一起共享一家团圆的温馨与快乐。

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一些伤感,便安慰我说:“孩子,想爷爷了吧。爷爷会在另一个世界保佑我们的,他希望我们能够开心快乐。”

这时,爸爸拿起酒杯。提议:“来,我们一家人一起干一杯吧,祝福我们的家人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心想事成。”

当我端起酒杯,心里仍然在默默的念着“爷爷,这杯酒是孙子敬您的哦,希望另一个世界的您再无病痛。”

第一个没有爷爷在身边的团圆饭,让我百感交集,它让我真正明白了团圆的珍贵与美好;此时,我内心深处体会到一家人能够都在一起的幸福与温馨了。

在乡下,按照惯例,大年初一是一定要给邻里乡亲送恭喜的,尤其是晚辈则必须给长辈送恭喜。

大年初一,我和姐姐早早起床了,吃过早餐,便忙着给从周围邻居过来送恭喜的孩子们发糖果和礼品。一声声恭喜与道贺声,让我体味到乡下孩子们的纯真与可爱。他们是过年里最热闹的风景。

随后,我和姐姐在爸爸的带领下,给周边的父老乡亲们拜年去了。

虽然我不认识这些邻居们,但仍然鼓起勇气喊了起来:“新年好,恭喜您过个热闹年啊!”

“岂敢岂敢,谢谢啦,请进来坐坐吧。”话音未落,糖果便塞到了我和姐姐的手里面。乡亲们的热情,驱走了早春的寒意,倍感温暖。

乡亲们笑眯眯的看着我:“哎呀,长这么高了啊,都长成大姑娘了哦;那个时候,你才这么高啊。”伴随着手势,接下来便是一串响亮的笑声。开始,我还有点难为情;当我看到她们憨厚和淳朴的笑容时,内心深处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淳淳的年味便次第蔓延开来……

回来的路上,我们牵着爸爸的手。在这双温暖的大手的呵护下,我觉得自己走得很踏实,很幸福……

乡村年味作文11

春节,在一向注重传统节日的中国人眼中,它是重中之重。包饺子,挂腊货,走亲访友都是必不可少的。呆在城市的人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看春晚、抢红包。过了十二点,便迎来了新的一年。似乎一切都过得太过平淡无奇。不过在乡村中,团圆饭后的活动可就大不相同。别的不说,在我的家乡,大年三十一直都有一个特殊的活动――“送恭喜”。

还没到大年三十,每家每户便开始着手准备大量的糖果饼干,等量分好后找个阴凉处放好便是。家庭富裕些的便全家开始包红包,把一元到十元不等的纸币塞到红包中封好,放在一个用红纸包好的密封箱子里,开出一个人手大小的洞,等候大年三十的到来。

大年三十到,下午,还未到四点,离小镇远的人们家里便已经开始做团圆饭,五点左右,只见得每个家中的熊孩子们背着个大书包,有的干脆拿个大蛇皮袋子,带上一些摔炮、小爆竹呼朋引伴,拼了命地往小镇上赶,那架势每个人都只恨爹妈给少生两条腿。

小镇上的人们呢,也是在五点左右便赶紧吃饭,似乎每家每户都在赶时间,饭后,大人们也不出门,就拿出准备好的糖果蜜饯,摆在门口的大桌子上,打开家门,坐在门口。孩子们也是拿好包,坐在凳子上,手拿摔炮,双腿待命。小镇,一时间陷入短暂的宁静中。

五点半,第一个孩子气喘吁吁地跑到了镇上,也顾不上喘气,用力摔一把摔炮,用地方话大喊一声:“恭喜哦,恭喜发财!”便立马冲向最近的一户人家里,嘴上不停地说着祝福的话,屋内的人笑着把准备好的“贡品”装入前来道恭喜的孩子包中,那孩子再在门口摔一个摔炮,便马不停蹄地冲向下一家。小镇,一下子进入狂欢阶段。

镇上的孩子听了炮声犹如运动员听到了哨声,二话不说,夺门而出,径直冲向邻居家。“恭喜哦……”

每个孩子都说着祝福的话,放着鞭炮,笑着,闹着。每家每户都是热闹的,家家户户都传出阵阵笑声。

待到子时,当春晚正式放完时,每个孩子掏出剩下的爆竹一并点燃,小镇上的每个人都大喊道:“恭喜哦,恭喜发财!”新的一年,便在鞭炮声中,在人们的祝福中,来了……

TAG标签:#乡村 #精选 #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