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教师之家>阅读答案>母爱阅读答案(精选5篇)

母爱阅读答案(精选5篇)

笔墨馆 人气:2.09W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母爱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母爱阅读答案(精选5篇)

母爱阅读答案 篇1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急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惟一的,也是运水车的必经之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冲上公路,军车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最后,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línxún( )( )的牛背上,牛哀哀地叫唤着,凄厉的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可是,老牛并没有让开,那双望着主人的眼中似乎充满了乞求和哀怜。主人又高高举起长鞭,“啪——啪——”随着两声更响的抽打,长鞭又重重落在了牛背上。牛背上很快出现了两道深红的血印。老牛痛苦地嚎叫着,只稍稍晃动了一下,依然固执地不肯走开。主人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紧握长鞭的手失控似的不断挥动,皮鞭sì( )意地落在牛背上,老牛的哀叫一声紧过一声,它不断地挪动,想尽可能地躲过长鞭,但始终不肯让开道路。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突然间,老牛不再躲避,居然缓缓卧跪在军车前,似乎要听任长鞭雨点般落下。主人再也不忍心抽打老牛了,拿着长鞭的手分明在擦抹脸上的泪——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一旁运水的战士流泪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流泪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三斤左右,放在牛面前。

出乎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着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二十世纪末的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里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幼时家里的贫穷困窘,想起了我那至今还在乡下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流下了滚滚热泪。

《母爱》阅读题目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汉字。

戛然而止( ) 倔强( )

凄厉的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 )

línxún( )( ) sì( )意

2.“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为什么表现得那么倔强?老牛为什么“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

3.第三段,看到为了求得支撑生命的水而遍体鳞伤的老牛,人们“哭了”,而第四段,当“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水,人们“寂静无语”。这里面,分别包含了什么感情?

4.短文大漠中和着“酷风”的老牛“凄厉的哞叫”,形成了一曲足以让人肝肠断裂的.母爱颂歌,你能从积累的诗歌中找出一句歌颂母爱的诗句吗?

5.把本文的最后一段删掉后,文章依然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作者为什么还是保留了它?

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爱》一文以小见大,独具匠心地选择了一头母牛的舐犊之情来表现母爱。

B.短文是对普天下母爱的赞颂,抒发了对普天下的母亲的感激之情。

C.短文主要是表现动物身上那种本能的亲子之情。

D.本文构思巧妙,情节安排跌宕起伏,舒卷自如。

《母爱》阅读答案

á jiàng hè 嶙峋

2.母牛所表现的“倔强”,是源于母爱的深沉、无私、刻骨。母牛一反常态,任凭抽打,以死抗争,就是为了给小牛争得“三斤珍贵的水”,它自然舍不得喝。

3.人们看到为了求得支撑生命的水而遍体鳞伤的老牛,人们“哭了”,是人们对动物的侧隐之心,怜悯之情;当“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水,人们“寂静无语”,是人们对母爱这种伟大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无比敬重和认同。(2分)

4.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2分)

5.最后一段由歌颂动物的舐犊情深转到歌颂人世间的母爱,使文章内容得到拓展,主题得到升华。(2分)

6.C(2分)

母爱阅读答案 篇2

感知母爱

邓笛 编译

我对于她的第一感知就是那双手。我不记得那时我几岁,但我知道我的身体和灵魂与她的双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双手是我母亲的,她是一个盲人。

我记得,有一回,我在餐桌上画一幅画。“妈妈,看,我的画。” 我画完后欢叫道。“喔,太好了。”妈妈答道继续忙她手上的活儿。 “不,我要你用手‘看’我的画嘛。”我固执地说。她走到我身边,我拉着她的手触摸画的每一部分。她赞美画时发出的惊呼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

她不是用眼晴看,而是用手摸我的脸,摸我想让她肴的东西。我从来没有觉得这有什么奇怪的,虽然我知到没有人用手“看”东西。

我记得她给我梳头的方式。她先用左手的拇指按在我的眉心上,用食指搭住我的头顶,然后用右手握住梳子梳我的头发。她总是把我的头发梳得很整齐。我嬉戏时,跌了跟头,弄破了膝盖,哭着跑回家。她用双手轻柔地洗净我的伤口,然后灵巧地进行包扎。

我曾经低估计过她的能力。一天,我看到餐桌上有一盘刚出护的甜饼,我偷偷地拿起一个。我,只要不用手摸,她是不会知道我在赶什么的。可是,我没有意识到,她可以听到我嚼甜饼的声音。当我从她身边走过时,她拽住了我的胳膊。“下次,想吃就跟我说,”她说,“你可以吃掉掉所有的甜饼,但要跟我说一声。”

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但是,我们都不知道.母亲是如何掌握我们的一举一动的。一天,哥哥带回一条流浪狗,悄悄地把它弄到了楼上的卧室里。不一会儿,母亲就上了楼,.走进卧室说,狗窝可以安在院子里,,但绝不能安在卧室里。我们面面相觑,不知追她是怎么发觉的。

还有一回。我一个人在起居室一面做作业一面看电视,她走进来问我,凯丽,不要边看电视边做作业!”我赶紧关掉电视,继续做作业。我始终搞不明白,她怎么知道看电视的是我,而不是我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后来,我问她这个问题,“孩子,”她抚摸着我的头说,“即使你不说话,你还要呼吸呀,形以举弟。我听出来的。”

那年,我17 岁了。我站在镜子前一面打扮,一面问母亲:“妈妈,你知道我是什么样子吗?母亲答道:“我当然知道。从你出生后护士将你放在我怀里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了你的模样。我抚摸了你细柔的头发,抚摸了你身体的每一个部分。我知道你很善良,因为你爱你的父母;,我知道你很有爱心,因为你从来没有为有我这样一个育人母亲而流露出自卑。所以,孩子,我知道你是什么样子的人,在我看来,你非常漂亮。”

十年过去了,我也成了一个母亲。当护士将我的儿子放在我怀里时,我和我的母亲当年一样能够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同的是,我用我的眼睛。我急切地要求关掉所有的灯,用我的手触摸孩子,用我的嗅觉和听觉来感知他,或者说——感知母爱。

(选自《环球时报》第1648期,文章有改动)

7.“我”对于母亲的第一感知就是那双手,为什么?( 3 分)

答:

8.文中的母亲总是能掌握“我们”的一举一动,主要体现在哪三件事上?(3分)

答: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时语说明了什么?请结合语境回答。(4 分)

①她赞美画时发出的惊呼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

答:

②她用双手轻柔地洗净我的伤口,然后灵巧地进行包扎。

答:

10.文章结尾写道:“我急切地要求关掉所有的灯,用我的手触摸孩子,用我的嗅觉和听觉来感知他,或者说——感知母爱。”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 分)

答:

答案

7、(3分)“我知道我的身体和灵魂与她的双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是通过母亲的手感知到了母爱,所以“我”对母亲的“第一感知就是那双手”。(意思对即可。)

8、(共3 分,每点l 分)①发现”我”偷吃甜饼;② 发现哥哥把流浪狗带进卧室;③发现“我”边看电视边做作业。(意思对即可。)

9、(共4 分,每小题词分)①通过母亲略带夸张的表扬,说明了母亲善于鼓励孩子。②说明了母亲细心温柔和心灵手巧。(意思对即可)

10 、( 3 分)“我”通触觉、嗅觉、听觉来感知孩子,传递了‘我”对孩子”的爱。也更深刻地感知了母亲对“我”的爱。(意思对即可。)

母爱阅读答案 篇3

正文:

(1)我10岁时,她偷偷塞给我的糖块要比给弟妹们的还多;我13岁上初中时,她常步行十几里路给我送来饭菜;16岁我考入中师,她逢人就夸我聪颖好学;我22岁结婚时,她不顾儿女们反对给我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我34岁被丈夫抛弃时,她曾拿着菜刀为我拼过命讨过说法;到我40岁以后,她仿佛变成了我的孩子,紧紧依赖着我舍不得离去

(2)别人都说我们母女情深,可我知道,她是我的后妈,也不曾忘记她以前对我的不好。

(3)她嫁给爸爸时带来四个孩子,四个孩子跟我的年龄不上不下。她懒得叫我的大名,一口一个三丫头,叫得我真跟个丫头似的低眉顺眼,忍气吞声。我为哥哥姐姐们洗衣做饭,为弟弟妹妹们梳头叠被,她还不满意,常常是手叉在腰里骂上半天。

(4)她一辈子争强好胜,一辈子不说软话,一辈子不肯吃亏。这么一个强硬的人,却在去年病重时,泪水涟涟地拉着我的手反复提起一件关于鸡蛋的往事。

(5)她以为我当时年幼如今早已忘记。那天是她第一次给我吃鸡蛋,那天是她第一次紧紧地搂抱我,那天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爱的开始,这么重要的事情,我怎会忘记?

(6)30多年前,鸡蛋是那么稀罕,可那次父亲竟一下子捎回五个熟鸡蛋。在饭桌上,她小心仔细地剥开蛋壳,每剥好一个鸡蛋,她都会放在鼻子前深深地吸口气,说:好香啊! 【A】然后再一一递到她的四个儿女手中,一边幸福地欣赏他们狼吞虎咽,一边不时地骂道:慢点吃,噎不死!

(7)最后,她把剩下的小鸡蛋扔到我面前。我小心地剥开,正准备一口吞下时,突然想起我那升了天堂的母亲,又想起刚才她嗅鸡蛋时陶醉而又贪婪的神情,我强忍着口水掰了一半分给她吃。【B】她惊诧了片刻,继而一把搂住我,当我回头时,却看到她满脸的泪水。

(8)此后,她看我的眼神温柔了许多,甚至当着她亲生儿女的面亲我的脸蛋,说我是她最贴心的乖女儿。很长时间,父亲和我都无法适应她突然的转变。

(9)不敢辜负这么一个厉害女人的爱,我亦从心底去爱她:心疼她,为她洗脚搓背,为她勤奋学习而她,也像是把对五个儿女的爱全集中到我一人身上,即便我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在长达40多年的共同生活中,我们早已融为一体。

(10)子女都工作后,她的四个儿女其实都过得比我好,她却固执地挤在我不足70平方米的房子里,为我训骂孩子,为我与邻居争吵,甚至把兄弟姐妹们塞给她的生活费悄悄攒起来给她的外孙做学费。

(11)去年她过世后,我常想:为什么我们的感情比有血缘关系的母女还深?很久很久,我才明白:我们一直以为母爱是无私的,并心安理得地享用它,却从来不曾想过母爱也是有温度的,你用冷心去触摸它,它是低温的;你用热心去触摸它,它才会燃烧得更炽烈。

阅读练习:

1.概括鸡蛋往事的内容(25字以内),并说说这件事在文中说明了什么。(5分)

2.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对文中描写母亲的【A】【B】两个画线句加以品析。(4分)

3.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4.先说说文章(11)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再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8分)

答案:

1.(5分)内容:

(3分)母亲故意给我小鸡蛋,我却分了一半给她吃,让她很感动。

(2分)这件事说明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爱的开始,母亲对我的态度从此改变,母女关系从此变得融洽。(意合即可)

2.(4分)

(2分)【A】句:句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表现出了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和一个母亲的幸福感,又表现出了母亲性格的泼辣。

(2分)【B】句:惊诧是继母对我分鸡蛋给她的行为感到吃惊,然后用搂住我来表示自己的激动,此句表现了我的举动让母亲既吃惊又非常感动的情形。

3.(3分)

(1)性格争强好胜,泼辣,比较急躁;

(2)是一个慈爱的母亲;

(3)爱养女超过亲生儿女的母亲;

(4)也是一个需要关爱的母亲。(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4.(4分)含义:

(1)爱是两颗心的相互温暖,而不是用一颗心去焐热另一颗心。

(2)以心换心才会得到真爱。

(3)母爱虽然无私,但也需要爱的温暖。(答对二点即可)

(4分)启示:(1)我们要多多关爱父母,疼爱父母。

(2)爱不仅仅让我们享受,我们还要懂得感恩与回报。

(3)他人的任何帮助,任何关爱都不要心安理得,付出的人也需要理解和理应得到尊重。(答对其中二点即可)

母爱阅读答案 篇4

①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愈来愈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杰利和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②“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③“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了吗?”

④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⑤“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踩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我想。

⑦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小题1:给划线字注音。(4分)

①啜泣( ) ②嶙峋( )( ) ③眩目( )

小题2:解释下面词语。(2分)

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

啜泣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划线的景物描写,除了交代时间外,还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 字?为什么?(3分)

小题5:“我”照着父亲的话移动了第一步后,为什么“信心大增”? (3分)

小题6: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我”脱险的过程,其中“我”心理变化过程也清晰可见。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我”心理变化的过程。(4分)

最初____________________ 继而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后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课文叙述了一位可敬的父亲帮助儿子摆脱困境、获得了宝贵的人生体验的故事,歌颂了深沉的父爱。下面这个句子则是歌颂母爱的。请你根据该句子的特点,仿写句子。(4分)

母爱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倦怠无力时,淡雅的馨香和醇美使你神情气爽;母爱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母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母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chu;②lín xún;③xuàn;

小题2:谨慎小心,丝毫不敢松懈的样子;抽噎,抽抽搭搭哭。

小题3:衬托“我”恐惧心理。

小题4:“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写我不敢大胆迈步。这个词表现了我的胆怯和小心。而“站”字是站立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合愿意,表达效果不好。

小题5:移动了第一步就能照着移动第二步第三步,最后能达到目的。这第一步使他相信了自己的能力,因而信心大增。

小题6:毫无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产生成就感

小题7:略

母爱阅读答案 篇5

阅读原文

在土耳其旅游途中,巴士行经1999年大地震的地方,导游讲述了一个感人而且令人悲伤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地震后的第二天……

地震后,许多房子都倒塌了,各国来的救援人员不断搜寻着可能的生还者。

两天后,他们在废墟中看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画面——一位母亲,用手撑地,背上顶着不知有多重的石块。一看到救援人员,她便拼命哭喊:“快点救我的女儿,我已经撑了两天,我快撑不下去了……”

她7岁的小女儿,就躺在她用手撑起的安全空间里。

救援人员大惊,他们卖力地搬移周围的石块,希望尽快解救这对母女。但是石块那么多,那么重,他们始终无法到达她们身边。

媒体记者到这儿拍下画面,救援人员一边哭、一边挖,辛苦的母亲则苦撑着、等待着……

看着电视上的画面和报纸上的图片,土耳其人都心酸得掉下泪来。

更多的人纷纷放下手边的工作投入救援行动。

救援行动从白天进行到深夜,终于,一名高大的救援人员够着了小女孩,将她拉了出来,但是……她已气绝多时。

母亲急切地问:“我的女儿还活着吗?”

以为女儿还活着,是她苦撑两天唯一的理由和希望。

这名救援人员终于受不了了,他放声大哭:“对,她还活着,我们现在要把她送到医院急救,然后也要把你送过去!”

他知道,如果母亲听到女儿已死去,必定失去求生的意志,松手让土石压死自己,所以骗了她。

母亲疲惫地笑了,随后,她也被救出送到医院,她的双手一度僵直无法弯曲。

第二天,土耳其很多报纸上都有一幅她用手撑地的照片,标题是:《这就是母爱》。

导游说:“我是个不轻易动感情的人,但是看到这篇报道,我哭了。以后每次带团经过这儿,我都会讲这个故事。”

阅读题目

1、第3自然段在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了____描写和____描写等手法。

2、认真阅读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展开想象:此时此刻,救援人员及这位母亲的心里在想些什么?【画线句子为:媒体记者到这儿拍下画面,救援人员一边哭、一边挖,辛苦的母亲则苦撑着、等待着……】

救援人员:

母亲: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阅读答案

1、动作 语言

2、救援人员因为被这位母亲感动,被母亲的的坚持和毅力及伟大的母爱感动,所以,会拼命挖石头,只会想着:快一点,快一点救她们!!除了这没有什么更重要!而母亲则是一直期待救援女儿,想的就是竭尽全力再撑一会:女儿就会得救了!他们想的都不是自己,而是关爱的,想要帮助的人。

3、母爱是伟大的,在关键时刻会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文中的母亲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为幼小的女儿撑起小小的一块角落,即使最终女儿仍旧死去,母爱的伟大却体现在我们面前,这篇文章像我们展示了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故事,它提醒着我们:有一种精神屹立不倒,无论什么都无法将之摧毁,那就是爱。

TAG标签:#阅读 #母爱 #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