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育随笔>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笔墨馆 人气:7.21K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1

教材简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五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概意浅层的了解,而不去往更深处研读,体会文字文字背后深层次的含义。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司马迁受宫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阅读。小学语文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童心回归生活,让生活陶冶人格,让人格升华内涵。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在阅读中享受语文的美呢?我在设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尝试着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入情入境,读出真感情,读出文字背后的含义。

设计思路:

重视朗读,在多样的训练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感;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扎实进行双基训练;在研读中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针对学生对文本的质疑,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层层推进,达到感情的高潮。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初步感知

1、你知道司马迁吗?交流资料。

板书《史记》,你知道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吗?交流资料。

板书:发愤。课题中有一个词是“发愤”,课前有没有谁查过工具书?“发愤”是什么意思?(振作起来,努力地去做。)比较“发愤”和“发奋”。

2、司马迁在发愤写《史记》之前就已经开始写《史记》了吗?司马迁既然已经写了《史记》,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发愤”写《史记》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借用课文的内容具体地说说在课文中“发愤”是什么意思?指什么事情?

预设答案1:面对横祸、挫折、苦难,他没有沉沦下去,消沉下去,而是选择了忍辱负重,坚强地活下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了《史记》的写作,最终完成了这部辉煌的巨著,这就是发愤;

预设答案2:司马迁受了酷刑之后,本来痛不欲生,万念俱灰,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写完《史记》,他化悲愤为力量,把耻辱埋在心底,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这就是发愤。

二、介绍《史记》

1、(出示图片)是流传千古的明史巨著——《史记》。关于它,课文第四自然段是这样介绍的。

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教师补充资料:《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为中心、分章介绍的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巨著。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东汉汉武帝后期的史实,全书52万字,时间跨度长达3000年左右。(电脑播放“史记的历史价值”)

2、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史记》的价值。

3、这是文章中很重要的句子。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发现问题。由“发愤写作”这个词语(显示红色),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作?怎么发愤写作的?

三、一用第四自然段,扣“发愤写作”,学习体会司马迁为什么会发愤写《史记》?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在读懂的基础上,把每一个原因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写在课文旁边。(准备好的,同桌之间可以练着说一说,要说得有理有据。)

2、现在我们开始全班交流。交流时注意了,先读一读你划的句子,再概括地说。

▲出示:“司马迁出生在……心里十分激动。”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他也要成为一名英雄,也要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他想“我一定要……!我一定要……”或所以他要发愤写作。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他想我的遭遇跟英雄们比算不了什么?我也要像他们那样坚强、勇敢地活下去,并有所作为。所以他……

教师评价:古人在逆境中能站立起来,我也要有坚强的毅力;因为他要向英雄学习,不能向困难低头;英雄们的遭遇跟我一样坎坷,他们能坚持住,我也要能挺住。)因为古人、英雄们在逆境中发愤图强的故事鞭策着他,激励着他,所以他想“……”。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

出示:“受父亲的影响……、历史资料。”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喜欢历史,也有编写史书的志向,并为此已做了大量的`准备。所以他——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四处游历,边考察边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如果停止编写,前面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所以司马迁要发愤写作,要坚持下去。

教师介绍:司马迁从十岁起就努力读书,可以说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如果放弃编写《史记》,真是太可惜了,所以他要坚持下去。所以他——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谈得好,接下去交流,还有什么原因?)

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史书哇!”

生交流:因为他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完成父亲临终时的嘱咐,所以他要发愤编写《史记》。

教师评价:正因为父亲的临终嘱托时时提醒着他,所以他想——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还有什么原因谁来交流?)

电脑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相机理解飞来横祸

电脑出示补充材料: 酷刑就是宫刑,又称腐刑,这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受刑者从此断子绝孙。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保全一命,一般要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这在十分重视子嗣(sì)和后世香火的封建社会,确实是十分严酷的处罚。此外,宫刑还有摧残受刑者的身体与精神的目的,使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司马迁后来在《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我遭受了这场灾祸,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每天愁肠反复回转,在家里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快速阅读后交流感受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读出司马迁的悲痛和愤慨。

过渡:但后来司马迁的想法是“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生交流:因为他不想死得比鸿毛还轻,他想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死得有价值,所以他要发愤写《史记》。

师引导:这几句话你都读懂了,概括得也好,你真了不起!其他同学有没有读懂呢?理解泰山和鸿毛。(泰山:古人把泰山当作最高的山,当作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极敬仰的人或极为重大的事;鸿毛:轻微,不足道)现在透过司马迁的这段话你能不能想到他要怎么样?他要做什么?

生交流:他要死得比泰山还要重大,还要有价值;他要成就一番事业,他要有所作为,他要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他要建功立业,他要活出生命的价值;他要活下去,他要写完《史记》,而且决心很大。

3师配乐:司马迁,黄河的水养育了他,英雄的故事鞭策着他,父亲临终嘱托时时提醒着他,要建功立业,活出生命的价值的信念牢牢地支撑着他,所以他要发愤写作。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电脑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导读:女同学,请读出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男同学,请读出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暗下决心的司马迁——全体同学,请读出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

过渡:司马迁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电脑出示插图和“想到这里,他尽力……隶字。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四、一用第四自然段,扣“发愤写作”,学习体会司马迁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1、关于司马迁是怎样编写《史记》的?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了,是这样一句话电脑出示,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资料。”指名读。

2、引导:整整13年发愤写作,可文中写得太简略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下面选择一组画面,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写好的,自己练着读,读出司马迁的坚强,读出我们对他的深深敬佩之情。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 ,他已经 。

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 ,他仍然 。

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 ,他依然 。

也许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 。

也许这天司马迁累倒在病床上, 。

也许 。

整整13年,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整整2600年间的历史在编写的过程中,不允许自己出现哪怕一丁点的失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这需要多么的坚强,这需要怎样的才华和信念去支撑!再读这一句。(课文最后一句)

3、让我们捧起书带着感动和激动之情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五、总结全文

1、同学们,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生接:司马迁。师: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生接:《史记》。老师相信在学习的过程中,司马迁的形象一定已在你心中悄然立起,而且越来越丰满、厚重。《史记》这部书也变得不再那么遥远、陌生,(出示书)能不能请你谈谈此时你对司马迁和《史记》崭新的认识和了解?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曾经这样赞扬《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电脑出示)(史书中最好的,没有韵的诗歌)可见这部《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是多么高。

2、同学们,老师想用这样一段话与大家共勉。(电脑出示)

苦难给一般人带来的是叹息、伤心、沉沦,但对于生活的强者来说,苦难是一笔财富,让我们坚强地面对苦难,笑对人生,执著追求,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4.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易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2.谁知道司马迁。

3.司马迁为什么有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板书:2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4.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

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

理解新词: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示范:迁 啸 廷 狱 刑 泰

学生描红,老师巡回,交流学生描得好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提问,我们昨天围绕课题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父亲司马谈是……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2600年间的历史。)

3、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不但……还……)

4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渡: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引读父亲叮嘱司马迁的话。

6、再出示投影片。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7、过渡:当司马迁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三、精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②这场飞来横祸是怎样降临的?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③齐读

④什么是酷刑?(十分残酷的刑罚)

3、受酷刑以后司马迁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请大家用“—”划出写想的句子?用“~~”划出写怎么做的句子。

4、交流:

a、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开,这对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所以……)

d、他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e、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把“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改成陈述句。

小结:司马迁的想到的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如果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鸿毛轻,无价值。于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的这个念头。)

f、感情朗读。

g、他是怎么做的?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

(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个人的耻辱、痛苦”指什么?

h、指导朗读,体会他事业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5、齐读第二段。

6、过渡: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的发愤努力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四、讲读第三段

1、出示这一段,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突出“18”、“60”、“52万”等具体数字以及“整整”、“终于”、“前无古人”、“耗尽”、“毕生”、“生命”等词语。)

3、朗读。

4、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5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

五、作业

1. 感情朗读课文

2. 课后第四题。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飞来横祸--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 听写词语

2. “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

(要求学生复述尽量采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式,不强调“用自己的话复述”)

4、指名复述,并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什么地方使你最受感动?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3

一、名言导入,引出“发愤”

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齐读这句名言。

2、谈话:你知道是谁说的吗?(司马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的一句话来解释,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3、你认为司马迁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呢?为什么?(因为他耗尽毕生心血,忍辱负重,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

二、精读课文,品悟“发愤”

1、学习第一自然段(小小少年时的梦想)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有什么梦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呢?板书:梦想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生交流:年少时他心中涨涌着什么梦想?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阅读交流讨论:

英雄故事的影响(一二句)——司马迁出生在黄河的龙门。黄河被称为我们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乡亲们讲述的英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如痴如醉,激动不已。(想象:想一想乡亲们会讲什么故事呢?小司马迁会怎么想呢?)。

引导说话:听到《大禹治水》故事,司马迁想……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司马迁想……听到《仓颉造字》的故事,司马迁想……

父亲的熏陶影响——父亲立志编写一部历时3000 多年的史书

自身的刻苦努力——他自己做了什么呢?(读书、游历、交友)有什么收获呢?

(3)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也为之付出了努力。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父亲临终时的嘱托)

(1)过渡:司马迁自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积累了一定的史学知识。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临终时的嘱托,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2)读父亲的话,体会父亲的心情

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一遍一遍地读出感情?

(3)体会司马迁的心情。思考:司马迁想到了什么呢?他有没有答应?是怎样的表情或者语言?表演一下。

(4)体会司马迁的“发愤”——牢记、每天忙着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飞来横祸时的执着)

过渡: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

(1)提问:横的读音hèng,查字典理解字义。这飞来的横祸指的是什么?

(2)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

(3)出示司马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朗读这句话,引说体会:所以他——悲愤交加;所以他想——血溅墙头;所以他要——了此残生

(4)痛苦、耻辱的煎熬,是生是死?他该怎么办呢?——这是司马迁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换位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鸿毛指什么?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泰山指什么?

(4)朗读司马迁的话,抓住两个“一定”体会司马迁的坚定和执着。

(5)看图画,读课文,创设情境,想象描述。

老师朗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耗尽生命后的成功)

(1)齐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整整13年时间, 52万字)

(2)什么叫前无古人?

老师质问:在此之前,有没有人用13年时间写一部书?

在此之前,有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

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像司马迁一样,写出52万字的史书?

是啊!没有,从来没有!这就是——前无古人!

(3)齐读最后一段

三、全课小结,拓展“发愤”

1、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现在我们想想 “发愤”是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2、还有那些发愤的人和事呢?(谈迁写《国榷》、诺贝尔、阿炳……)

板书设计: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忍辱负重

发愤著书 决心

TAG标签:#教案 #司马迁 #史记 #发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