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育随笔>语文教材怎样处理好

语文教材怎样处理好

笔墨馆 人气:1.13W

     

语文教材怎样处理好

师院 李静  

在语文教学指导当中,发现教师上不好课的根本问题不是出在驾驭课堂上,而是出在教材处理上,不够得当。教师们在备课时,考虑了很多,把教参所提供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生怕有一点给学生遗漏。以至于一节课上下来,很费劲。却不一定能使学生训练到位。听过许多随堂课,与特级教师的观摩课对比分析,就可以看出:一堂好课,成功的基础与教材处理的得当与否是分不开的。普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对高考这根指挥棒与教学艺术之间的度不敢妄自菲薄,也就不敢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文体、内容等特点上出发去处理教材;更不要说根据当代学生的思想实际、发展水平去大胆地裁汰教材,有选择性地为己所用了。教育前辈叶老说得好:教材是个例子。如何用好教材,找准教材的落实点,是摆在21世纪教师面前,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这个问题得不到落实,就会有如瓶颈,阻碍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不能处理好教材,不能用好教材,教学就会犹如一张网、一团麻,是很难做到纲举而目张的。

现以浙江版教材为例,将教学指导实践中发现的教材教例处理问题,加以比较、分析、说明,希望对教师们的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

1、处理教材要找到能落实目标的语言点上

浙江版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第八册第四单元《春天的雨点》。有位老师大胆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找出主要人物后,自由上黑板写自己对人物的突出感受。学生从自己的认知年龄出发,都积极地跑上来,板书了自己对达丽玛这名学生不认真听课的心理认识。如"后悔"、"伤心"、"出神"等词语。教师只好顺着学生的思路去讲"学生--达丽玛"。结果冲淡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偏离了这堂课的主旨。本来,如果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敏锐地应用教学机智及时加以引导,也可以使学生关注的热点转移到教师乌汉娜对学生的关心上,但是由于教师缺乏这种教学机智,也没有很好地认识这个问题,加之教学时间安排也不允许,就使一堂课因开放,而无法收拢。使这堂课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不得要领地结束了。课后,大家一块分析,认为要找到这一段教材的点,才好落实教学重难点。最后落实到语言点上,选取这一段中最能体现老师工作细心的关键性句子:乌汉娜老师从42双眼睛中发现了达丽玛这双走了神的眼睛。从这句话的体会、指导中,就能使学生发现老师工作的细致和对学生学习的关注。这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放开想象的翅膀去讨论:教师为什么能从42双眼睛中发现这一双眼睛走神?学生就会从老师工作认真、细致的角度去展联想。从而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这份关心。回想以往写教师的文章大多不出新意,原因就是作为孩子,他还无法体会教师工作细节中所蕴含的这份关心和爱护。更不要说表达了。现在通过落实这个语言点,通过想象,学生就能讲出教师对工作的认真,对学生的关爱。选准语言点作为教材处理的突破口和教学目标的落实点,可谓是纲举而目张。上全校公开课时,大家一致认为,这样上课上得扎实、轻松,实效,而且脉络明晰。

2、处理古诗要还原古诗的意境

在理解《春晓》这首诗的诗意时,教师按照教参书上一句一句所注解的意思讲给学生,结果,学生是越听越糊涂。怎么也想不明白:诗人睡得天亮都不知道,第三句却知道昨夜又刮风又下雨?其实,诗人在做诗时,是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观有所感而做诗的。诗是意境的精华凝炼而成。所以在理解古诗时,要加以还原当时的情境,才能透彻完整地理解诗意。《春晓》一二两句和三四两句的过渡理解顺序,应该是"一二四三"理解法。即:诗人听到鸟鸣才醒来,支开窗棂一看,呀,地上落满了花瓣。这才想起昨夜又刮风又下雨,自己睡得那么沉,都不知道。这样,通过诗的意境还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首古诗了。

3、品读散文要抓体现散文特点的语段来指导理解

《五月的青岛》是浙教版初中三年级第三单元文体鉴赏中一篇看似平淡而实质绚烂、有深意的大家手笔散文。篇幅虽不长,却有一定鉴赏难度。文章后面附有赏析文--《精巧、壮阔、优美》。"结构的精巧"和"语言的优美"好理解。但"意境的壮阔"不要说对学生就是对教师来说也是有一定理解难度的。如果参照附文泛泛而讲,必不能使学生信服;或者参考教参上所说,从理解两个"春深似海"的不同含义入手来处理教材中的这个难点,结果学生学得似是而非,仍然不能求得甚解。后来,大家在商讨过程中发现抓体现散文这个特点的语句来指导更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始得豁然开朗。摒弃了许多驳杂的思考,而选取指导朗读和分析那句"绿,鲜绿、浅绿、深绿……"剖析它意境的三个特点:绿、动、远。使学生体会到这种意境所特有的魅力。

4、新闻体裁处理三句话

浙江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第六单元《新闻两篇》。有位教师在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时,对教材作了这样的处理:为了让学生感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教师几乎把它处理成了历史课。使人感到教得很吃力,一节课就讲了一篇新闻。而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对板书的'几条新闻写作特点仍不能很好地理解。新闻作为了解社会的重要文体手段,必须让当代学生学会阅读新闻文体。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因出发点不同,所选取的处理点也会不同。后来,这位教师再上这两篇新闻时,改从文体出发,处理教材。采取三句话处理法:第一句话是,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新闻?第二句话是,谁能用几句话说出这篇新闻?第三句话是,谁能用一段话来说这篇新闻?结果学生很轻松地就找到这篇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分别就是用一句话,几句话,一段话来报导这篇新闻内容的。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新闻格式。接着,教师又让同学们利用这种方法自己自学第二篇新闻。学生学习效果很好。而且,加大了课堂容量。

4、童话一字处理法

浙江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二单元童话《皇帝的新装》篇幅较长,但内容通俗易懂。怎样学这篇童话呢?老师们如果按教参上理出的线索去教学这篇课文,恐怕理出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都要老半天。在处理教材时,有位教师采用开放式教学法,让学生用一个字把这篇童话概括出来。而且要讲讲理由。学生们发挥自己所能,一下子写了十几个字来概括这篇童话的内容。教师用排除法让学生讨论哪个字概括得不够全面。通过比较然后圈掉。最后选了"骗"这个字。整堂课教师没有说什么,学生们在积极的讨论、比较中理解了全文。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5、哲理散文以"理"论理

浙江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哲理性记叙散文。课后第三题有两句话要求回答问题。如果按照书上的问题设计去讲,很生硬,而且也没什么味道。如果可以从前后两句中的"啜泣"入手处理教材,就会很好地抓住优秀的语言去品读。让学生思考两个啜泣。为什么不用哭?而用啜泣?而且啜泣后总是有所发现。这就说明啜泣是伴随着思考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挖掘出作者第一次啜泣时的复杂心理活动和第二次啜泣时的重大发现。再如,高级中学一年级课本第三单元《黄鹂》是孙犁的一篇哲理散文。篇幅不长,四次记述黄鹂出现的场景。在处理教材时,教师通过哲理中的"极致"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找一找哪一次的环境让黄鹂的美得到充分的展现。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反之的情况,让学生从对比中得出环境对事物极致的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位特级教师在评价一堂好课时曾说道,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能够做到三点:一是流畅。指思路要清,能够从教材大局整体感知,然后重点突破。敲打精彩句式、句段,语言片段。过渡语言设计好,如波浪推进。二是积累。对语言片段作训练,有意识地加强语言的指导积累。三是感悟。目前语文教学让学生感悟内容的多,而感悟语言的少。应加强对语言的感悟指导,以讲助读,通过诵读,读出语速、语调、语气,培养语言的读、悟能力。古人诵读,其实就是积累语感的一种有效方式。

有位老师上《白杨礼赞》这篇课文,就能够根据文体特点大胆处理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教参。他先让学生整体感悟文章,用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作者赞美了什么样的白杨?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讲,板书白杨从外到内,由表及里的"三美":景象之美、形神之美、象征之美。然后分别找到课文中表现这"三美"的句、段加以三层次的诵读:练读、悟读、品读。每一种读法,教师都加以声情并茂的指导。正音、正气、正情。引导学生体会精妙动词的美,实质上就是在指导学生悟读。接下去让学生品读层次,自己体会,自己说美,自己感受怎样读才能读出了这种强烈的感情?最后,教师小结。这样通过练读句式美,悟读用词美,品读语段层次美、情感美、意境美,使语文教学,语言训练,思维训练落到了实处;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通过以上教材教学处理比较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老师们以启发。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想想教材整体,少想点应试肢解;多想想语言学用,少想点内容串讲;多想想思维训练,少想点一问一答;多和学生探究,而不是倾《教参》所有,一味灌输。 

 

TAG标签:#语文 #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