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学设计>《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范文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范文

笔墨馆 人气:7.3K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场体验·高考试题

1、(2007年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答: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

[试题解析]第一问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关涉诗中有画这个鉴赏点)的能力,要求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第二问考查对“诗眼”的理解和点活这个“眼”所使用的表现手法。题干中“怎样”这个修饰限制词规定性很强,应该是诗人使用了的表现手法都要简述到。(如果问点限制语不是“怎样”而是“主要”,才可以就主要表现手法简述。)

答案

(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二、考点探究·复习指津

一考纲阐释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感情来考查的。因此,它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表达技巧是指诗歌作者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形象、创设意境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它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渲染、铺垫、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白描、心理刻画、蒙太奇、象征、用典、联想和想象、寓庄于谐,等等。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1、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⑴、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比如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不群(《卜算子·咏梅》)。

例诗简析: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⑵、烘托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对物像的外部轮廓作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人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的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例诗简析:《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⑶、衬托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如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以冰雪衬托衬梅花的坚毅耐寒(桃李与之则是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如:“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⑷、对比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表现手法。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例诗简析:《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⑸、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诗简析:《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⑹、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诗简析:《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⑺、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这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例诗简析:《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⑻、虚实结合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例诗赏析: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三、堂清检测

第一,侧面烘托手法的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忆余杭潘阆

长忆①观潮,满郭②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①长忆,老是回想起。②满郭,满城。郭,城的外墙。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是说多次梦中观潮,梦中的景象醒来还觉得胆寒。这是运用的什么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

这是一首写风物的词,词写钱塘秋潮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弄潮儿在狂涛巨浪中无所畏惧的表演,场面惊险。本题答案:这里运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梦中潮水排山倒海的气势尚且让自己胆战心惊,更何况它真实的景象呢!

第二,虚实相生手法的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挑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激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至极,令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人凄美意境的。

答:

诗的第一层(一、二句)是“去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诗的第二层自然是“今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二者有同——“桃花”,有异——今年今日人面无觅。错过了美好事物再也追不回来。本题答案:“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以虚衬实,把读者带进无限凄美的意境之中。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

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①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②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这是2007年全国卷I的一道试题。“伤春”思乡,是游子抒乡愁的常用题材。虽说春未老,可是“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暮春说来就来了。时光如逝水,怎能不嗟叹万般,怎么忍心在老朋友面前提起乡愁呢?第一问,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要注意“请简要分析”的限定,不能只回答什么心情而不作分析。第二问鉴赏诗歌的表现方法,指向很明确。

本题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以及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觉察的郁郁之情巧妙地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相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TAG标签:#教学 #意境 #诗歌 #范文 #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