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学设计>《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

《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

笔墨馆 人气:2.04W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

《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1

核心目标:

知道睡莲是一种夏季开放的花,通过观察,了解睡莲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学画睡莲。

能画出具有一定形态的睡莲。

相关目标:

能大胆作画,有一定的表现能力。

活动准备:

睡莲图片若干。

幼儿人手一张白纸,一支勾线笔,一盒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 了解睡莲的基本特征。

师:夏天到了,很多美丽的花都开放了。这种花你们认识吗?它叫什么?

师:这种花叫睡莲。你觉得睡莲美吗?它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很美?

师:睡莲长得是什么样的?

二、 教师示范画睡莲。

从上面看的睡莲——先画花心、花蕊,再围绕着花心画一层一层的花瓣。

从侧面看的睡莲——先画中间一片花瓣,像一片尖尖的树叶。再继续在旁边画上其它花瓣,花瓣被挡住了,把遮挡画出来。

未开放的睡莲——画一个类似树叶形状的花骨朵。

画上圆形带缺口的莲叶。

三、 交代要求,组织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师:夏天到了,睡莲都开放了,请大家也来画一画这美丽的睡莲。请大家在画睡莲的时候,把睡莲的各种样子画出来,睡莲的色彩很美丽,请大家给睡莲涂上漂亮的颜色。

睡莲画好后,我们可以在旁边添画,可以是看睡莲的小朋友,也可以是小蜻蜓、小青蛙等。

鼓励幼儿画出不同姿态的睡莲。

四、 展示幼儿作品,集体欣赏。

师:小朋友画得睡莲美吗?你最喜欢哪一张上的睡莲?喜欢它的什么地方?

《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2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色彩知识,了解邻近色的画面色彩效果。

2、智能: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力。

3、情感:感受色彩带来的美感,激发色彩创作的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邻近色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色相环、水粉用具、学生优秀作品。

教学过程:

一、分析色彩。

介绍邻近色: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紫、紫与红。

二、研究体会。

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顾盼》。

1、小组研究。

数一数,《红土地》用了几种颜色?

《顾盼》用了哪些邻近色?

不同的邻近色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2、小结: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

三、欣赏感受。

1、欣赏优秀的学生色彩作品。

2、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四、艺术实践。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五、展示评价。

1、组织小组展示作业。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

2、组织评价作业。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

六、课后拓展。

和谐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可以应用。

课后记: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直角,感知直角的特点——直角的大小是一定的,直角是一类特殊的角。

2、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题。

3、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难点:正确画直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折纸、课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出示任意角,请学生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出示书中例图,请学生说出例图中是否有角。

(2)揭示课题

让学生观察例图,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并告知有此类特点的角为直角。

从例图中抽象出直角的图形,让学生认识直角的标志。

画三个边长长短不等的直角板书,强调直角的大小不随边的长短变化,直角的大小是一定、固定不变的。

二、认识直角

(1)请学生拿出三角板,找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说明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的方法(叠合法):先将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要判断的角的顶点对齐,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条边和直角的另一条边重合,若重合是直角,若不重合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三角板量一量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

(4)请学生拿出折纸,亲自动手折直角,并验证是否是直角。

三、画直角

课件出示3幅连续的直观图,呈现了三角板上的直角画直角的方法(重复判断直角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数一数课本“做一做”第2题中的直角。

《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4

教材分析

《画》是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五言诗,谜底就是插图的“山水画”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仔细观察,这样,上课时才能使学生对大自然,山水,花鸟,诗情进行联系比较后,顺利地悟出谜底。

教学目的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准备教具:生字卡片、挂图、录音

教学过程: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同上

2.学会七个生字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b.学生动脑筋猜

c.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正音:色、近、惊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

1.看看图画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行主要说什么?

2.指名交流(教师板书:山、水、花、鸟)

3.请小朋友在这几个字下画上小圆圈,说明这首古诗主要写这些景色,课文主要写的景色,我们要读重音。

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

(一)讲读第一、二行

1.看图说话:小朋友们,画多美啊,有山有水,用自己的话说说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

2.想一想:我们平时出去玩,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得清吗?水从山上直往下流,如果我们在近处听,会听见什么声音啊?你能学一学吗?(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流水声)

3.小结:这幅画画得太像了,把山和水都画得像真的一样,那么究竟是一幅图画,还是真正的山水景色呢?为什么?

4.扮演诗人,远看山,近听水。

a.指名扮演诗人,到教室后面看画中的山,问:现在你看这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

b.这就叫“远看山有色”

c.教学生字“色”: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字型;说说色是什么意思?(颜色,课文指景色)

d.指名扮演诗人,到画前听听流水:问,你听到流水的声音了吗?为什么?

e.小结:因为是画,所以说听听--(水无声)

f.教学远近:远近是一组反义词,说说怎样能记住这两个字;无声是什么意思;无的反义词是什么?

g.教学声:强调字形,声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h.指导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二)讲读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3.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

4.教学惊: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惊的?惊是什么意思?(吃惊、害怕)

5.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朗读全文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画呢!

七、作业: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7个生字;画:先中间,后两边;声:强调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头;远近:注意走字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指导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

2.课堂作业本第一题

3.形近字比较,组词

远( ) 近( ) 京( ) 声( )

运( ) 听( ) 惊( ) 色( )

二、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

2.指导朗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范读-指读-引读-齐读

3.根据画面背诵课文

a.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景色?

b.课件(声画统一),试背-齐背-指背

三、作业指导

1.写出这首诗的几对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默写课文

《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5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会认“玲、催”等8个生字,会写“肯、楼、梯”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

3、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1、板书:玲玲

学习生字“铃”(出示课件2):读音(后鼻音,第二个“玲”念轻声。);辨别相似的字“铃”“龄”“零”“领”“岭”。

2、补充板书:的画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设疑: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带着问题读课文(听课文录音朗读,老师带读,学生自读。)

三、读中识字

1、出示词语:端详 评奖 脑筋楼梯 催眠 糟糕 弄脏 肯定懒洋洋 叭叭响 一幅画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指导书写“糟糕”中的“米”字旁最后一笔要变成点;而“楼梯”中“楼”上面的“米”不用变。“肯定”中的“月”字竖撇变成了一竖,且这个“月”要写得稍微宽一点;而“弄脏”中“脏”月字旁不用变。

2、出示句子:

(1)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bā)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2)小花狗懒洋洋地趴(pā)在楼梯上。

辨析“叭”与“趴”的读音、字形。学习生字“狗”,强调反犬旁的书写“撇、弯钩、撇”。

3、积累词语:仔细地看 懒洋洋地趴 满意地笑 高兴地说 满意地端详 (指名读,齐读。)

第二课时

一、读中悟理

1、依次出示图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A、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做动作帮助理解“端详”(仔细地看、反复地看)。指导朗读。读出喜爱、激动、兴奋之情。

B、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思考:不就是一幅画吗,弄脏了就弄脏了,有什么好哭的!什么原因让玲玲哭得这么伤心?

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小结:玲玲画这幅画用了好长时间,已经很晚了,很迟了,很不容易,她画得太认真了。

指导朗读。第一句话抓住“时间不早了”“又在催她了”读出时间长;第二句话抓住“来不及了”读出玲玲的着急和无奈。

C、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指导朗读。读出喜悦、满意之情。

说说你认为哪一幅更好?(最后一幅比第一幅更生动了!)

(在读中梳理玲玲的情感变化,板书:满意地端详——哇地哭了起来——满意地笑了。)

在“哭了”和“笑了”之间画上一个弯箭头(或虚线)。

(指着板书)同学们,从玲玲的“哭了”到“笑了”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句子:“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板书:坏事 好事)

如果要在这个箭头上写四个字,你会写哪四个字?(肯动脑筋)

玲玲刚才动了脑筋吗?从哪看出来的?(想了想)

除了玲玲动了脑筋,还有谁也动了脑筋?从哪看出来的?(爸爸,仔细地看了看,爸爸在看的过程中动了脑筋。)

指导读。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往往”两个字能去掉吗?(不是所有的坏事都能变成好事的,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坏事变成好事。)

二、拓展延伸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一起来动动脑筋,帮忙把坏事变成好事:

a、手里的笔筒掉在了地上被摔了一条缝。(用彩色卡纸折几朵漂亮的小花贴在有缝隙的地方)

b、漂亮的裙子被勾出了一个洞。(在破洞地方绣上一朵花或小动物)

2、出示“我要说”:

在今后,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25、玲玲的画

满意地端详——哇地哭了起来——满意地笑了

(肯动脑筋)

坏事 —————好事

《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6

教学分析:

陶泥造型教学已成为近几年美术教育的一个亮点,它融美术教育和现代教育于一体,关注学生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也使陶泥教学走进了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丰富了美术创作的形式。

陶泥教育让孩子们动手、实践、审美创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陶泥教育给当今的创新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为美劳教育开辟了另一块新天地。

教学背景:

泥塑是以泥为材料塑造艺术形象的统称,民间“泥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5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在大汶口遗址中就已经有了小型动物陶塑,长期以来古人用泥做佛膜拜,做泥玩具等使泥塑艺术得以发展。泥塑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它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珍爱。

我校开设了劳技与服务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本课以小学高段学生为对象进行设计,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以陶泥为主线,以实践性学习为核心主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操作、实践、评价,让学生在自主创造性地实践活动中发展成长。

设计思路:

本课以说陶——赏陶——做陶——品陶——研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欣赏古今陶文化作品,上网、查阅资料搜集陶文化的相关资料、开展有主题探究,实际操作,进行实践活动(制作剪贴报、手抄报、制作网页、举办陶泥作品展、装饰自己的小屋、作为礼物赠送朋友)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体验相互合作的乐趣,养成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体验相互合作的乐趣,养成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2、从自己的作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

3、掌握泥板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会设计制作泥板画作品。

教学重点:

1、掌握泥板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会设计制作泥板画作品。

2、体验相互合作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

教学难点:

设计并制作一件泥板画作品。

教学准备:

陶泥、制作工具、教学课件、陶泥作品六件

学生准备:

课前利用网络收集有关陶文化的知识陶泥制作工具牙签等

一、说陶

1、了解我国有关陶文化的知识

2、学生讲讲知道的陶文化。

3、那你认为陶泥还可做些什么呢?能做画吗?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以《陶泥的文化知多少?》为主题,收集资料,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找所需要的信息,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查找中学习和了解有关彩陶的源、陶泥的制作方法和陶文化的发展。锻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再以:古老的彩陶,经历了为的洗礼,留给了我们对文明的无限向往,也成为了今天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一说陶泥可以做那些东西?能做画吗?设疑,让学生进行猜想,引导学生进入第二环节。

二、赏陶

1、多媒体出示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

2、说一说,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用陶制作的板画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用大量的图片冲击学生感官,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陶艺新的艺术形式的认识。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感受和想法。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陶泥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泥板画。(板书:泥板画)

4、欣赏实物,探究制作方法及步骤。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设计了二次欣赏环节,小组交换欣赏老师作品及部分学生作品,通过欣赏交流,引导学生探究本课的重点内容。以“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哪些知识和技法”,来引导学生有目的的、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用已有知识来找泥板画这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用有特点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不由自主想知道怎么做。在师生互动中,一方面与学生在认识上达成了共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使学生自已找到泥板画的特点及制作方法。为做陶做了铺垫,达到了欣赏的目的。

5、总结制作步骤:

a、拍泥板;b、构图;做到构思独特,布局合理;

c、用学过的多种制作方法制作,装饰美观。

【设计意图】教师要及时对这一重点知识进行小结整理,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的理解这知识点。

三、做陶

1、小组合作:共同讨论泥板画的名称、制作方法、创作意图及如何分工的。

2、交流小组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仅是让学生做出作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工。培养良好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让学生养成动手之前要先有构思,构思好后要想一想用哪些方法制作,小组长要进行合理的分工,从而提高学生合作的效率。

3、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作品,教师参与到学生制作中。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创作进展,发现问题予以帮助和解决。当发现问题时,再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其他同学也参与到问题中来。

五、品陶

1、个别评价说说这件作品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的地方

2、自由欣赏、小组评价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品陶三步曲:第一:我选择了一幅较独特的作品来引导学生评价,为学生提供一个较自由开放的空间。第二步:由个别学生来评价自己选出的作品。第三步:自由欣赏,让所有的学生有序地欣赏更多的作品,让学生在展示自已的同时,也增进了同学这之间的友谊。

六、研陶

陶泥还可以做哪些东西?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呢?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想一想。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以陶泥为材料,继续为了美的生活不断去创造。

板书:

泥板画

构思——新颖

造型——独特

装饰——美观

《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7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用。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学习活动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技能体系,学会系统思考。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观念、换位思考的思想观念以及尊重他们感受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理解教师所说的那段话。

三、教学方法:

整体阅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杨桃

五、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字词训练,给课文分段

六、过程设计:

第一、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

出示“智慧树”,提出自我评价要求。

二、揭示课题:23、画杨桃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流利程度展开评价。(头两个自然段全班合作检查,后几个自然段同桌合作检查)

2、说说自己觉得在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如:不容易读正确的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展示在黑板上,教师权衡,能马上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先留下来在理解课文时合作解决。

四、理解课文:

1、通过引导学生专心阅读课文(阅读方式可以多样化——快读、默读、小声读、略读),解决对文中人物的理解。

2、抓住人物对话部分,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

(1)、出示重点句子,读一读。

(2)、问:你认为这段话中的那部分使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3)、出示诗歌《题西林壁》,问: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老师选择在理解完老师所说的话后出示这首古诗?

(4)、出示填空题:

看的角度不同,()也就不一样。因此,当我们看见(),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我们应该()。看到是什么样的就()。

五、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自己感兴趣的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

第三课时(略)

板书设计:

23、画杨桃(看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教师

几个同学

(想起父亲的话)

认真看、老实画

看了看

哈哈大笑

审视(?)

神情严肃

和颜悦色

相信自己的眼睛!换个角度看问题!

《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8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板书: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八百多年 人物 街市

(完整保存) 五百多个 热闹

《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能力目标

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懂得《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媒体:

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课件和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1、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 (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2、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1、"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2、"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 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3、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10

【教材分析】《玲玲的画》是二年级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以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标关于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学生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句”。

本组课文的要求是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学习课文,明白做事要善于思考“,要正确地看待问题。《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写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坏事变成好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有初步的识字能力,但并不能完全放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提倡学生将已学的部件,识字方法迁移到认识生字的学习中。阅读教学时,有些学生理解课文光停留在表面,不能入、情入境地读,在本课的学习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悟,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讲述的道理,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可爱的小伙伴(出示头像),她的名字叫玲玲,她笑眯眯的多可爱,来,跟玲玲打个招呼吧。!让我们一起喊喊她的名字。

现在老师把玲玲的名字写在田字格上,你们可要看仔细了。(在田字格中板书:玲)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王字旁,右边是令而不是今天的今。小朋友们会写了吗?来,拿起笔在书上写上

玲玲的名字。

2、玲玲是个聪明的小姑娘,画得一手好画,今天我们就来学《玲玲的画》。(板书课题)来读

读课题(齐读)

学生活动:学生和玲玲打招呼、认识“玲”并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

达成目标:认识“玲”并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学字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 玲玲的画中藏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咱们去看看吧。让我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遇上不认识的生字就停下来,请教课文下面的拼音宝宝,读完了就标上小节号。(巡视,表扬学生的读书姿势)

2、读字卡,找到预习后不认识的字。(瞧你们一个个读的多认真啊!现在我们来互相考考。拿出字卡,同桌互考,会认的扣过去,不会的摆在桌角。)师讲解大家都有难度的生字。

3、读句子

(1)第一组(端详 评奖 催)

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2)第二组(这个句子很长里面有两个生字,谁有信心把这句话读正确)

a 出示句子(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指名读(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把这两个生字带领大家读两遍

“脏”有时候还念zang 心脏的脏。

“叭”这个字有一个跟他长的很像的字,是什么字呀?(趴)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们都是读书有心人)

C 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相信你们能读的更好。

男生读、女生读。

3、开火车读词语

4、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活动:自渎课文,扫清生字障碍,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达成目标:利用多种方法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识字质量

三、通读理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 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啊,

老师就奖励大家欣赏玲玲的画。(课件出示)玲玲画了什么?

2、是啊。这幅画画的是玲玲家里的一角,玲玲化了好长时间才完成呢!所以,玲玲自己看着觉得怎么样?(出示第一段)

(1)自由读。

(2)你知道玲玲的心情了吗?板书:满意

(3)从哪个词看出玲玲对自己的画很满意,小朋友快在这一段中找到它。

(端详)点红色。那“端详”是什么意思呢?那怎样的看才是端详呢?像老师这样看是不是端详呢?老师演示。生回答。

(4)请你来演一演?(你们看,他把画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 了个遍,这就是“端详”。)

(5)现在我们小朋友也来当玲玲,也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的画。

(6) 谁能读好这句话?

(7) 看他读得真好呀,我们也来学学他的样子,来读一读。

3、 就在这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出示图画)让学生观察

(1)这是怎么回事呢?赶快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吧。(出示第四节)

(2) 自己读读这一段,这时玲玲的心情又会怎样呢?指名回答

(板书:难受、着急)

(3)指名读

师:怎么了,孩子?生:我的画弄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师:“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听了爸爸的话,玲玲是怎么做的?请你们接着读课文。

4、自由读。谁来说说玲玲是怎么做的?生回答。

(1)出示图,看,这就是玲玲修改后的画,你觉得怎样?

这只小花狗真是可爱呀!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2) 指名读(是呀,有了这只懒洋洋的小花狗,玲玲对这幅画更满意了。板书:更满意)

(3)现在玲玲的心情跟刚画好时的心情一样吗?

(4)出示两段话

我们来读读这两段,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左边两组第一段,读出满意、开心。右边两组读第二段,读的更满意、更开心。

5、玲玲真高兴啊!看起来已经没用的`一幅画,动动脑筋就比原来的更加美了,更加充满灵气了。你想对玲玲说些什么呢?(你从哪儿知道的)是啊,爸爸也是这样对玲玲说的。出示句子。现在谁来当爸爸跟玲玲说说话。指名读。(评价你是一位会教育孩子的好爸爸。)全体男生读一遍。

学生活动:学生通渎课文,完成读书要求。

达成目标:利用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和课文内容,“演一演”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使课堂妙趣横生

四、总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还获得了一等奖呢。玲玲多高兴呀!

是呀,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出示句子)谁来读读这个句子。在本文中,“坏事”和“好事”分别指什么?我们要把这句话牢牢的记在心里。爸爸的话有道理吗?听了爸爸的话,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活动:读长句、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五、写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师范写

生练写、评议

六、课外阅读

七、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完成课后读读抄抄中的句子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1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依据我校十月份艺体课低年级教学主题《丑小鸭》而选取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已经学习过了认识圆形、椭圆形,以及绘画方法。本节课主要学习利用圆和椭圆组合绘画小鸭子的基本形态,并用棉签和颜料进行涂色,为今后学习用棉签作画奠定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简单,用具简便,且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于低年级学生学习。

【学情分析】:

A类学生:具有对圆形和椭圆的认知能力和绘画基础。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够独立抓住小鸭子的外形特点,仿照教师范图学习小鸭子棉签画的绘画步骤和形式。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融入自己的创作,绘画出不同形态的小鸭子。

B类学生:认识圆形、椭圆形,具有动笔绘画、涂色的能力,但对于圆形和椭圆形的大小比例和画面布局掌握不好,所以建议学生借助图形卡片或连线的方法辅助完成绘画。在涂色方面容易出现颜色不均匀、线条不明显的问题,所以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类学生掌握小鸭子棉签画的绘画步骤和方法。

B类学生掌握小鸭子的外形特点,运用棉签涂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法学习小鸭子棉签画的绘画步骤和形式。

2、借助圆形、椭圆形卡片辅助学生完成小鸭子头部和身体的绘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以貌取人,团结友爱的好品德。

【教学重点】:

小鸭子棉签画的绘画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小鸭子的大小比例布局 ;运用棉签涂色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确立重难点的依据】:

学生对于圆形和椭圆形的大小比例和画面布局掌握不好,在涂色方面容易出现颜色不均匀、线条不明显的问题。

【教学准备】:

红色、黄色、黑色、蓝色水彩颜料;棉签、调色盘、报纸、图形卡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环节一:手指操

【设计意图及应用策略:通过手指操放松学生手部小肌肉群,提高手指灵活性,为动手学习绘画做铺垫。】

教师播放音乐带领学生一同做手指操:握拳运动;握爪运动;分指运动;数指运动。

环节二: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及应用策略:运用熟悉的童话故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不以貌取人,团结友爱的好品德。】

教师讲述《丑小鸭》的故事片段,激发学生要与丑小鸭交朋友的欲望,由此引出课题《小鸭子棉签画》。

环节三:新课教学

【设计意图及应用策略: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小鸭子的外形特点;运用演示法直观教学绘画小鸭子棉签画的步骤和方法。】

(一)学画小鸭子: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鸭子外形特点:

小鸭的头是什么形状的?(圆圆的)。

小鸭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椭圆的)。

小鸭的嘴巴是什么形状的?出示字卡(扁扁的)。

2、教师示范绘画小鸭子:

用棉签蘸黄色颜料,边示范边讲解。用蘸好的黄色颜料,在纸上画个圆圆的脑袋,一个椭圆的身体。示范用红色的颜料画上嘴巴。边示范边强调,鸭子的嘴巴是扁扁的。待颜料稍干后。用黑色画一只眼睛,再用蓝色颜料画上波浪线。小鸭子在游泳。

(二)小鸭子涂色:

用棉签蘸黄色颜料,边示范边讲解。用蘸好的黄色颜料,将小鸭子的头和身体涂上。示范用红色的颜料涂上嘴巴。

边示范边强调涂色注意事项:

1、颜料量适当

2、沿轮廓依次涂色

3、颜色均匀饱满

预设生成:在教师演示教授绘画、涂色方法时,也许有的学生对于绘画工具比较好奇,不能专心听讲。

解决策略:演示讲解结束后再发给学生棉签和颜料进行绘画操作,辅助教师及时给予提醒。

环节三:实践操作

【设计意图及应用策略:针对不同能力层的学生适当提升或降低绘画任务及方法,使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到绘画活动中,体会到成就感。】

1、教师出示图片素材,鼓励A组学生大胆的画出小鸭子游泳的不同姿势。

2、建议B组学生利用图形卡片辅助绘画小鸭子,降低绘画难度。

3、要求学生注意绘画卫生。

4、及时展览,讲评学生作品。

【板书设计】:

小鸭棉签画

小鸭子外形特点: 涂色注意事项:

头(圆形) 1、颜料量适当

身体(椭圆形) 2、沿线依次涂色

嘴巴(扁扁的) 3、颜色均匀饱满

《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12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 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

《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1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指墨画的基本概念,了解指墨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指墨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运用指墨画技法做各种指墨效果练习。

3.感受指墨画独特的韵味美感,体验指墨画探究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教材在学生已了解用毛笔作中国画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用手指作画的表现方法,对开拓学生视野、发展美术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指墨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手指作画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

指墨画是一种传统的作画方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到了现代,已有很大的发展与创新,但指墨画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未能引起重视。其实,用手指作画与用毛笔作画一样,都能产生奇妙的效果。指墨作画,所产生的特殊风格与情趣又是毛笔难以达到的,它与水墨画、泼墨画一样都能引起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从而开创一块儿童绘画的新天地。

想象与自由创作是美术学习活动的有效方法,本课让学生通过用手指作画的探索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充分欣赏并了解祖国传统指墨画的特点及表现力,体验、感受指墨画的艺术之美。

2.重点、难点。

重点:各种指墨效果技法的掌握及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不同手指作画,体现水墨效果。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调墨盘、墨汁、颜料与宣纸等中国画工具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毛笔和指墨中国画各两幅、墨汁、宣纸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课件展示:认识指墨画,欣赏我国清代高其佩等名家的指墨画作品。

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思考。

①毛笔画与指墨中国画有哪些不同之处?指墨画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②猜猜指墨画有几种指墨表现方法,说说指画墨色变化的感觉。

(2)揭题:这堂课,我们就尝试用指墨的方法来创作完成一幅中国画。

2.深入教学。

(1)课件展示:近现代指墨画名家潘天寿等的指墨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指墨的各种效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指墨画用指表现方法,并作示范。

(3)教师在宣纸上作各种指墨效果示范,完成一幅指墨画。

3.指墨游戏。

(1)学生在一张宣纸上,试作各种用指方法,体验、观察形成的指墨效果。

(2)教师展示两幅学生习作,分析指墨效果,提示操作要领。

4.指墨画尝试。

(1)学生在另一张宣纸上,再次用手指作水墨画,完成一幅指墨画。

(2)引导学生互评作品并互相交流,教师分析点评、归纳总结。

(3)收拾工具材料。

5.课堂延伸。

鼓励学生到美术馆或在网上欣赏指墨中国画作品,感受体会指墨画表现的特点和韵味。

《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14

教学目的:

通过绘制自身的漫画像,学习漫画夸张、变形手法。

作业 要求:

认真观察自身的特征,用夸张、变形的画法,画一幅漫画像。

教学重点:漫画肖像画的变形、夸张手法。

教学难点 :用夸张、变形的手法画出自身的特征。

教学过程 :

 一、 组织教学:

检查同学用具准备,并集中同学的注意力。

 二、 讲授新课:

(一) 引入:

出现一些人物的漫画像。

提问:这些人物你们都熟悉吗?你觉得他们的画像怎么样?跟平时的画像有什么区别?

小结:这些是漫画像。(出现课题)人们看了会想笑,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天也来画一画自身的漫画像。(再次出现课题)

(二) 分析:

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同学的照片,再看一看他们的漫画像。你能找出漫画的特点吗?(同学间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小结:漫画的特点是把人物外形和表情夸张变形了。把人物最有特点的地方表示出来。比方:带的眼镜等。

(三) 观察:

你想为自身画一幅漫画像画什么样的呢?

先来看看自身有什么特点。拿出镜子对照着观察自身,还可以同学间互相找特点。

小结:请几个同学说一说并画在黑板上。

(四) 演示:漫画像,边画边告诉同学抓住突出的特点。从整体入手不要从小局部画。

(五) 欣赏:

出现几幅单线勾画的作品和添加少许色彩的作品。再欣赏一些同学作品。

三、 同学作业 :

可以先用铅笔画一幅小草图再用深色的油画棒或彩笔放大画出来。画完后可以贴到前面来。

 四、 总结:展评作业

美术教学设计-人像漫画

《画》 教学设计三(一册)15

漫画是一种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它往往以夸张的造型,讽刺的手法,幽默的表情达意,得到大家的喜爱,初中生更是对漫画的学习充满期待。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以及在课堂上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是我在备课时着重要考虑的问题。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顺利的表达,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学生运用日常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创造漫画形象和运用所创造的漫画形象创作漫画这两个动手实践活动,两个活动衔接上过渡自然,难度上依次递进。

为了保证这两个活动的成功实施,我在学生动脑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引导。

一、讲笑话,轻松导课。为了引导学生逐渐进入上课的状态,我让一至二名同学在讲台上讲一个笑话故事,一是为了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二是为了引起学生发笑,从而顺理成章过渡到《漫画》课题。

二、PPT幻灯视屏,渗透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集中地让学生认识漫画的特点、作用、分类、绘制方法和表达方法,我自制了PPT幻灯视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知识层面的学习,为后面发散学生的思维做好了铺垫。紧接着,学生谈一谈自己喜爱的漫画形象,我因势利导,指出所有的漫画形象都是作者根据生活中的人或物创作出来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无论是什么样的形象,都是作者表情达意的符号,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漫画创作的来源和目的,对漫画的认识又深了一层。

三、初步创作,小试牛刀。漫画形象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我随即展示了几张根据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经过拟人化的处理创作出来的漫画形象,并示范这种画法,鼓励学生手绘线条根据生活中的物品创作漫画形象,并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之后再进行评价辅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交流素材,大显身手。生活是漫画创作的源泉,在学生的生活中也肯定发生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他们也会有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一下,素材也就丰富了,这时老师再展示同龄人的作品以作启发,学生的创作也就不难了。学生用创作的漫画形象创作一幅独幅漫画、或双幅漫画或四格漫画,或抒情,或讽刺、或批判,不限篇幅,不限材料,不限方法,尽管表现他们的思想,尽量做到构图上的适合,用笔的肯定,达到夸张、幽默的效果。

五、展示和评价作品。这是美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的方法灵活多样,可以集中点评,可以渗透到各个活动之中。在美术课堂中,可以这么说,评价就是辅导。缺乏评价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课堂上,没有学生的自评,老师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没有老师的点评,学生无法得到专业上的指导,没有学生之间的互评,孩子的作品就没有被欣赏的受众,如此,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也就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减弱,势必影响学生以后对美术的学习。课堂上,教师应充满激情,争取关注每一位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他们,感染他们,学生才能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

在本课的展示与评价环节,我用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品,便捷、快速、一目了然。通过自评、生评、师评,学生明白了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为进一步改进奠定了基础。

本课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层层递进,丝丝入扣,但仍然需要教师用激情与智慧激活课堂,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认真钻研业务,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

TAG标签:#教学 #一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