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学设计>《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笔墨馆 人气:1.61W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设计1

【目的意图】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所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这对学生了解《红楼梦》全书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么,教学本文的重点自然是对贾府这一环境的分析。本设计拟着重从贾府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分析,充分认识“与别家不同”的贾府的特点。

【总体思路】

本教案由三部分组成,即:

1、“硬件”;

2、“软件”;

3、解题。

这三部分均围绕同一个教学目标。

【实施步骤】

一、贾府的“硬件”

提问:课文交代,未进府之前,“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不同”就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首先请大家想想,这贾府的硬件措施是怎样的?

(学生读书讨论。)

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宏伟的外观。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五个大字。三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外观,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豁高贵的社会地位。

2、讲究的布局。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

3、华贵的陈设。就“荣禧堂”而言,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玻璃盒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说明:此问重在训练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贾府硬件的信息,课文中都有直接表现的文字,学生只要认真读书,不难筛选出的。通过此问的探讨,学生能够从“硬件”设施上,一下子从感性上把握到贾府的环境特点。)

板书:

1、宏伟的外观。

2、讲究的布局。

3、华贵的陈设。

二、贾府的“软件”

提问:贾府庭院的的气势之宏、布局之妙、陈设之精,充分显示了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豁,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但,这只是“硬件”。林黛玉进贾府,她所感的,还有贾府里处处透露着的一种逼人的神魄,可谓“软件”。请说说贾府“软件”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非凡的服饰。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是很“精良”。

2、骄矜的气质。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

3、更重要的,贾府有着一套繁文缛节。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说明:此问重在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一般说来,认识一个环境,往往只把握“硬件”上的特点,而忽视“软件”上的观察和研究。本问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体味出贾府的精神内涵实质。)

板书:

1、非凡的服饰。

2、骄矜的气质。

3、烦琐的仪节。

三、解题

提问:至此,我们已经认识了贾府这一环境。我们接下来看看课文的题目。注解中指出,题目是编者所加。现在我想将这个题目改成“贾府迎黛玉”或“林黛玉住姥姥家”,你们看可以吗?

(学生讨论。)

明确:不可以。“贾府迎黛玉”这个题目显得过于隆重,抬高了黛玉在小说中的地位,不像原来题目那样充分显示贾府的威严。“林黛玉住姥姥家”这个题目虽说通俗,贴近生活,给人一种亲切感;但是,贾府不是一般的姥姥家,而是一个声势赫赫的豪门贵族。因此这个题目将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温暖化了,不好。

(说明:此问意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特点。)

总结:《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院落建筑的“硬件”和服饰仪节的“软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最后,我们要感谢“导游小姐”林黛玉,她让我们得以领略这种无从亲临参观的“历史风景”。当然,最终功劳还是曹雪琴的,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国神游”。

【整体板书】

宏伟的外观

硬件讲究的布局

贾府华贵的陈设富贵尊荣

非凡的服饰威严袭人

软件骄矜的气质

烦琐的仪节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利用教材中有限的名著片断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教学设想:

以《红楼梦》歌曲(王立平作曲)的欣赏作为贯穿文学欣赏的红线,以曲调的风格来体会其悲剧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公开课)

教学流程:

一、由《红楼梦序曲》交代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

二、读课文宝黛相会,参译木石前盟(关于贾宝玉的性格暂且按下不提)。

三、如此一对有情人该成眷属吧,而结果却是枉凝眉(欣赏词曲《枉凝眉》)。

四、为什么会如此呢?要从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谈起。(分析归纳课文中侧面、正面及《西江月》二词展示的宝玉性格。)林黛玉支持贾宝玉,薛宝钗规劝贾宝玉,于是悲剧就产生了。

五、且悲剧是那样的深沉与惊心动魄,欣赏词曲《葬花吟》。

六、悲剧还不仅仅是木石前盟成镜花水月,金玉良缘也是美中不足(欣赏词《终身误》)。于是共同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板书:

附歌词:

1、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

试遣愚衷。

因此上,

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2、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3、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扌不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4、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5、咏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6、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间,终难定!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鉴赏主要人物林黛玉的形象美

3、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手法

学习重、难点:

鉴赏主要人物的形象美及学习描写人物的手法

课前预习

一、作者及作品: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红楼梦》是他一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补充《红楼梦》内容: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基础知识:

1、注音:

敕造(chì) 宫绦(tāo) 绉裙(zhòu) 翠幄(wò)

两靥(yè ) 厢庑(wǔ ) 錾银( zàn) 孱弱(chán)

懵懂(měng) 盥洗(guàn) 美人觚( gū )

2、下面几个句子是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B)。

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

②、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④、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⑤、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A、探春、惜春、李纨、王熙凤、贾宝玉

B、迎春、探春、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

C、迎春、林黛玉、王熙凤、李纨、贾宝玉

D、探春、李纨、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

课内探究

一、分析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

1、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并分析其形象特征

(1)众人眼中的黛玉:

明确:“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2)王熙凤眼中的黛玉:

明确:“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3)宝玉眼中的黛玉:

明确:“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投奔外婆家后,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你是如何理解画线句子的?请从课文中找出林黛玉的言行等说明这一点。

(1)拜贾母 (4)三让座位

(2)见凤姐 (5)改习惯

(3)见大舅 (6)答《四书》

黛玉的性格

细心 谨慎 多虑 敏感 自尊

3、描绘出你心目中林黛玉的形象。

4、专家眼中的林黛玉

补不完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

——脂砚斋评语

才华飘逸之人,多有多愁善感之习惯,不可过分说林黛玉不好,人生是两面性的,终有失败的地方,也有成功之处。功过不能相抵,才会成就一个林妹妹的活灵活现。永恒的潇湘妃子,永恒的诗句。

——胡适

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黛玉是恋爱,是情感沉醉于意境;宝钗是婚姻,是理智把握住现实;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 ——王昆仑

二、总结(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手法)

1、正面描写。借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2、恰当运用侧面描写。

3、抓住细节表现人物。

三、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

1、王夫人及黛玉母亲口中的宝玉—出场前的侧面描写

孽根祸胎 混世魔王 疯疯傻傻

与世俗格格不入

顽劣异常 极恶读书 内帷厮混

2、肖像、语言、动作—出场后的正面描写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

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英俊多情率真性

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

3、《西江月》二词的评判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独立不羁封建叛逆

行为偏僻性乖张,于家于国无望。

四、课堂检测

1、对凤姐的肖像描写可分为服饰和容貌两个方面,都反映了凤姐的一些特征,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由此可以看出凤姐的贪婪和俗气。

B 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反映她的欺诈、狡黠的本性。

C 这种服饰和容貌正是她要维持在贾府中的地位和威望所必不可少的。

D 在美丽的外表下,掩盖着内心世界的空虚。

2、阅读下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凤姐片刻间一悲一喜,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本段人物描写所用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

①表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圆滑、善变的性格特征。

②本处人物描写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同时还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课后延伸

一、现代文阅读

审丑 严歌苓

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我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们年轻那时候,媳妇们都得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

“大爷,可现在……”

“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

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 “审丑”原则的学生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都刊出了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敲开门,里面男主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 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

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唉,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

“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正下着。冰箱里我存了青岛的啤酒。瞅你赶得这个巧!”

这时有人轻轻地敲门。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

“我哪儿来的爷爷?他老脸不要,我可要脸!”小臭儿说。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来了:“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

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来一清亮一混浊两副嗓音。

“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

“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

“那我多等会儿。”

“哎哎!……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

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一小时后,老头走了。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间太长了,全沤烂了,成浆了。

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在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

不久,学校会计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无定揣了钱,但从夏天到冬天,一直没遇到老头。他只好从学校找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地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街是条偏街,在城郊。无定没费多少时间便找着了三百四十号——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

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样的小房,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三百四十一。门边一辆垃圾车……

“哦,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他死啦。去年冬天死啦!”

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头亲口告诉街坊的。

“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

“朋友。”无定答。

“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

“对。”

“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

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 (节选自《审丑》有删改)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4分)

二、写作训练

设置特定的情境,结合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性格,用本课学习的方法,塑造一个身边的人物形象。如《我班来了新同学》、《我家的新邻居》等等。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设计4

1、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反封建意义。

2、了解旧社会豪门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

3、了解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要点】

1、《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2、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1、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2、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解析、点拨、探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写作背景

《红楼梦》一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历史上的`所谓乾隆盛世,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的矛盾,也隐藏着重重的危机。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强。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日见明显。

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最后是四皇子胤祯夺得了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曹雪芹的嗣父曹頫就是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

二、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龚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三、情节结构

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包括: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见王熙凤,见贾赦、贾政,初次见到贾宝玉。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第二课时

一、总结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见闻感受,展现了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富贵豪华,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奢侈生活,初步揭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探究写作特点

1、围绕中心事件描写人物: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二夫人、宝玉和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

2、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这也就是上引脂批所云“画家三染法”中的第二次皱染,经过这次皱染,几个主要人物便耀然于读者心中眼中了。

3、在艺术描写上,此回情节也有着许多成功之笔。如写黛玉初见贾母一段:……“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她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可谓是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也是所谓“颊上三毫”,传神得力之处。其他如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向为人所称道的文字

三、理清人物关系

如下:

┌贾 敷

宁国公:贾 演──贾代化│ ┌贾 珍─贾 蓉(秦可卿)

└贾 敬┤

└贾惜春

┌─贾 琏─巧 姐

┌贾 赦──┤(王熙凤)

│(邢夫人)│

│ └贾迎春

荣国公:贾 源──贾代善─┤ ┌贾 珠──贾 兰

(史太君) │贾 政──┤(李 纨)

(贾母) │(王夫人)│贾元春

│ │贾宝玉

│ └贾探春

└贾 敏──林黛玉

(林如海)

第三课时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1、林黛玉:

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只刚念了《四书》。 ”和“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的不同和 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2、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节选部分以四个层次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⑴ 写出场;

⑵ 绘肖像;

⑶ 见黛玉;

⑷ 回王夫人。

3、贾宝玉: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以下分两个描写重点来分析:

⑴ 出场前:

侧面介绍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贬斥态度)。

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黛玉:(听母亲说)“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⑵ 肖像描写:

反映黛玉的客观观察: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第四课时

一、理解、探究两首《西江月》

1、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思想性格:生活“潦倒不通世务”,却钟情于女孩子,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行为偏僻”,常常“有天无日”地批驳不合理的现象,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却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宝玉形象: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

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

2、该词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二、小结全文

1、围绕中心描写: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2、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

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

3、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宝黛初会──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感情上为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三、作业

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