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笔墨馆 人气:1.98W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感。

3、在生活中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渗透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耳鸣目染的生活现状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学生在答题过程中逐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动手移、合与分的操作和思考交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从中渗透安全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同学们,现在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活动,作为市民,我们也要为此付出一份力量。你看,阳光学校三(2)班的同学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捡别人丢弃的矿泉水瓶比赛,他们班共有37人,每3人为一组,可以分几组还剩几人?37÷3=12(组)……1(人)。

【设计意图】:用学生耳鸣目染的生活情景创设问题,即复习了平均分,又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一)两队人数相同,比总个数。

他们班每天从2个组中评出一组“美丽之星”,你觉得他们哪一组获星?

出示:

A组

B组

生:B组获星。

师:你是怎么比的?

生:当他们人数相等时,比较捡的总个数就能比出哪一组获星。

(二)两组人数不同,比平均数,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两组,看看哪一组获得这天的“美丽之星”出示:

C组

D组

生:我的建议也是比较他们的总数?

生:我有不同意见,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

师:你很会观察统计表,而且说得很有道理,你们看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

师:那怎么比才公平呢?

生:减少1个人

生:我认为不好,他们班每3人一组,剩下1个人,这个人不管放在哪个组,都会有一个组是四个人的。我们不能忽视别人的劳动成果。

师:说得多好!你不但会分析问题而且很会做人!

师:人数不同,我们怎么比才公平呢?以四人小组讨论,看看哪一组能想出好办法。

【设计意图】:利用这班分组后多一人的人数冲突,产生人数不同如何比的问题,提升探究问题的兴趣。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汇报)

生: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平均分”,也就是求C组平均每个人捡得多少个和D组平均每个人捡得多少个。

师:那我们怎样平均分呢?

学生诉说小结:也就是使每组中的每个人捡得同样多。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算一算来探究同样多的方法。

(学生用学具探究方法)

师:谁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

师:谁来汇报D组的呢。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D组同样多的?

(生讲师再次呈现移多补少过程)

探讨不同的方法引出列式计算。

板书:C组:(6+9+3)÷3D组:(2+6+8+4)÷4=18÷3=20÷4=6(个)=5(个)

学生指着板书说说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你为什么C组除以3,D组除以4呢?

生:因为C组有3人而D组有4人。

归纳得出:总数量÷总份数

谈话:你给我们带来了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同学们都给你掌声了呢,谢谢你!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样多。数学上我们把同样多的这个数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完善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设计意图】:由统计图显示出人数相同,收集个数不同;人数不相同,收集个数不相同两种情况,这样出现更为自然、合理、减缓了求平均数的坡度,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和理解,体验到了实际问题的感受。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导引,学生不仅学会了平均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一种质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二、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意义)

师:C组的总数量是多少?总份数呢?平均数是?

师指着板书学生汇报,明确6是6、9、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5是2、6、8、4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仔细观察两条平均数的虚线,超于虚线的瓶子和不到虚线的瓶子,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生: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相同。

生:平均数比这里最大的数小一些,比最小的数大一些。

生:平均数是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还有发现吗?

生:C组的数据还有和平均数恰好一样的。

师:C组捡的平均数是6,这个6是谁捡得的个数?是洋洋捡得的个数吗?是花花捡的个数吗?还是晶晶捡的个数?

生:都不是。这6是C组平均每人捡得的个数,是3个数的平均数。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

师:我们比较这两组的平均数,哪个组获星了?

生:A组获星了,

师:同学们,课下我们也可以加入他们班的活动,为了美丽广西实行“弯腰行动”吧!

【设计意图】:要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在此,我组织学生从对统计图红色虚线观察比较,直观地看出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相同,进而加深理解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感悟平均数的特点。

三、用一用,怎样理解生活中的平均数。

师:我们在分析刚才这些活动结果的时候用到了平均数,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家还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呢?(学生自由交流)

师:同学们都谈论得非常热烈,有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水深,平均年龄……

师:老师也带来一些素材:(课件出示)。

小结:从这两个国家男女的平均身高可以看出哪个国家的人身高一些,因为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下节课我们再进一步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过渡: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下面几个有关生活中的平均数吧!

【设计意图】:感受生活中平均数的意义,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一)平均成绩

下表记录了三(2)班同学在大课间进行一分钟垫球比赛冠亚军成绩表,请你算一算谁是冠军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有的很快就算出了结果,有的还在笔算)

师: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能把你的小窍门告诉大家吗?

生:我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从小明第二次移1给第三次,就得平均数99。

师:你真是个机灵的孩子,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看小亮的,是多少?(93)。

用列式计算的同学说说做这道题的体会从而总结出:数量少的容易看出平均数的就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量比较多不容易看出的,再用先合后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从中发现优化平均数的方法,提高思维敏捷性。

(二)歌咏比赛平均分

出示

要求算出1号选手的实得分

师:打分最高的是多少分?最低分呢?不计算,你能估计一下1号选手平均得分在什么范围之内吗?猜猜1号选手平均得分是多少?

学生的答案在82到97之间

猜完列式验证自己的答案。

(出示评分规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来确定最后实得分。学生再算最后得分)

小结:平均数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的游戏规则,联系实际去思考来发挥它的作用的。我们学到众数,中位数时会进一步比较。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最大数和最小数的影响,为了公平起见,还要根据具体的游戏规则来算。从中也为日后学众数和中位数埋下伏笔。

(三)平均水深

老师这里有一道有趣的问题

一条河平均水深是100厘米,小明身高是140厘米,他想:在这条河里学游泳不会有危险。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小河平均水深是100厘米,如果深的地方超过140厘米,小明到河里游泳就会有危险。

(课件出示河的截面图)如果要在河边立一块警示牌,你会怎么写才能让人一眼看出危险性呢?(出示:最深处约250厘米)

出示最近溺水事故案例,希望同学们不要到河里去游泳,注意人生安全!

【设计意图】:平均水深这道题,用学生日常生活常识,知道一般河流水下深浅不一,利用出示截面图和建立警示牌起到警示作用,进而渗透安全教育。用典型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一种思维方式。

四、总结评价,感受成功。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从学生回答小结出: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还学会了灵活应用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

布置作业: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课本P44练习十一的第1、第2题。

课堂赠语: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存在。

五、板书设计

平均数

①移多补少

②先合后分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C组:(6+9+3)÷3D组:(2+6+8+4)÷4=18÷3=20÷4=6(个)=5(个)

《平均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经常玩些什么游戏呢?

追问:图上的小朋友们再玩什么游戏啊?(套圈游戏)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这是三年级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

2、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谈话:老师已经分别把男、女生的套圈成绩制成了统计图。看。

提问:看了这两张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读出男女生每人的套圈个数。

提问:根据这两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呢?

谈话:男女生套完圈以后,他们想要知道到底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想请我们的同学做小裁判帮帮他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去比较呢?先请小组4人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因为吴燕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

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谈话:那请同学们口算一下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女生呢?

男生:28个女生:30个

谈话:如果比总数看起来是女生获胜了,男生对这样的比法有意见吗?为什么?

追问:这种想法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这样比公平吗?为什么?(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那可以怎么办呢?

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想法四:去掉一个女生或者添上一个男生。

谈话:这样的想法是不错的,可是女生谁也不愿意被去掉,而且男生也没有人了。

【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3、理解平均数。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男生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用什么方法找出男生的平均成绩,再完成作业纸上的问题1。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

让学生讲解移的过程。

二是先合后分。

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提问:第一步算得是什么?这里的7表示什么意思?

【说明: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和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谈话:统计图中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课题:统计—平均数)

观察: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是7,这四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分别是6个、9个、7个和6个,从图上看你能猜测一下平均数和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较,它在哪两个数之间呢?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大的数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数小,因此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

多媒体出示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谁能估一估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在什么范围之间?

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请你结合作业纸上的第二幅图和问题2,自己动手做一做。

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平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那你认识了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说明: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2、想想做做2

谈话:要求的是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那你能估计一下平均长度在什么范围之间呢?

学生回答后谈话:那请你动手算一算,看看你得到的结果和你估计的结果是否符合。

3、谈话: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和平均数有关的,请看,这是我校篮球队的情况(出示想想做做3)

《平均数》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学会求平均数。

2、学生经历探究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合作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小正方体、学习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校园篮球场上四(1)班和四(2)班篮球比赛的精彩片断[四(1)班的得分明显落后,学生观赏。

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四(1)班的教练,这时你准备怎么做?你在换运动员上场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出示两名运动员平日训练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如下:

现在就请你当教练,根据上面统计表中的数据,你会选谁上场?并说出自己强有力的理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评析:教师恰当运用CAI课件,创设一个学生熟悉且比较喜欢的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提出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需要换人”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这样,不仅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又将生活化问题转化为根据“平均分”换人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与明确了方向。]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怎样计算7号和8号运动员的平均分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和手中的操作材料,小组合作,共同来探讨。注意:一个小正方体代表一分。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1、小组合作探求算法。

2、汇报交流。

操作法:重点让学生把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讲明白。

小结:刚才同学们都是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多的移走补给了少的,使它们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它们的平均分。

计算法: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除了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来外,还可以先求出各场得分总数,再除以上场的次数,也可以得出每个队员的平均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了选谁上场的问题。因为7号运动员的平均分11分高于8号运动员的平均分10分,所以应选7号运动员上场。同时,我们知道求平均数有两种算法,数据少的时候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多的时候用计算的方法会更方便。(板书课题和算式,如下)

(9+11+13)÷3=11(分)(7+13+12+8)÷4=10(分)

[评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自主性、探索性与合作性。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空间里运用手中的材料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解决了问题。这既是一个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引领学生归纳概括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对10分的理解:你对10分这个数是怎样认识与理解的?与它的各场得分相比较,你有什么发现?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

对11分的理解:11分是7号运动员第三场的得分吗?为什么?它是什么?

小结:平均数比大数小,比小数大,介于二者之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可能存在于一组数据之中,也可能不存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板书: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评析:在学生的亲自感受中,他们用自己质朴而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粗浅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你见过平均数吗?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平均数的例子)

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特别是在统计当中,平均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整体水平与分析存在的问题。

评价时,师问:看着王红的成绩,你想对她说点什么?

不计算,估一估他们的平均身高会是哪个答案?(让学生谈观点,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先不计算,同学们估计可能会是多少?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次?

4、过河问题。

身高145厘米的小华,要过平均水深110厘米的小河到底有没有危险?(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这个题目的思考,你觉得应该对大家说点什么?(没错,徐老师希望同学们每天都能安安全全地来校,平平安安地回家)

[评析: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形式多样,且能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自己表现如何。现在请拿出学习评价表,给自己一个诚恳的评价吧!(附表,如下)

学习评价表

本节课,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请在相应栏目中填上相应的分数,并算出平均分。(优秀90分,良好80分,一般70分)

(小组交流后,学生展示)

看着自己的评价表,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你觉得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师评价:其实,从平均分可以看出你整节课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徐老师相信在评价过程中,同学们又一次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

[评析: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自己给自己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巩固了本课学习的内容,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形式多元化的思想,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平均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列式:8÷4=2,在这个算式里8称为什么数?(总数)4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2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探求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个人,再除以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4=52÷4=13(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巩固提高

1、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2)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活动:求平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

4、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月份个数

一月20

二月23

三月26

四月28

五月30

六月29

5、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自已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教案说明:用谈话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热爱卫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来导入进新课(教学例题)。

最后的巩固提高也是按从易到难来设计,先让学生求小棒的平均数巩固好已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用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合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TAG标签:#平均数 #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