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学设计>《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笔墨馆 人气:1.44W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分析课文的实例,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并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写作和阅读学习中“咬文嚼字”。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选词填空,将这首元曲变完整。

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线电练箭淀

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二、文章疏理

提问:文章列举了哪几个“实例”?分别说明了哪些“道理”?

学生讨论

明确:

实例: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史记》

韩愈劝改“推”为“敲”

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

“套板反应”

道理:

1.郭沫若改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2.王若虚改《史记》:繁简不同情感不同

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韩愈劝改“推”为“敲”:“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4.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5.“套板反应”:套用滥语全无新奇

小结: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总结作者观点: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朱光潜

 三、品味鉴赏

结合经典文学作品,品味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学生讨论完成。

1.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祝福》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修改句:

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原文在句式上使用倒装,把“内有一个破碗”“空的”和“下端开了裂”独立出来,增强了表达效果,把祥林嫂的悲惨处境呈现在读者面前,寄予了作者的强烈的同情。

2.繁简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社戏》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修改句:

于是看许多人唱,看许多人打,从九点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明确:原文并不是冗长,而是体现了作者在等待“叫天”这一角色登场的过程中焦急、无聊、无可奈何又带点急躁的心情。如果改动了,就不能体现了。

3.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密!

明确:一个“紧”字,一写雪片之大之重,又写风助雪势,写风雪天之凛冽、严峻。该字写环境,言简意丰,渲染紧张气氛,烘托勇武英雄形象。

 四、对接高考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1.有人说“稳泛平波任醉眠”中的“任”字用得好,你同意吗?为什么?

明确:同意。“任”字即“任意”““随意”“任凭”之意,形象的描绘出西湖风平浪静的美景,作者徜徉在湖面,喝酒尽兴后安心躺在船上睡觉,任凭小船平稳的在水上自由漂行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恬适、自在的心情。

2.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答案示例:

“教书”改为“从教”;

“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

“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

“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五、课堂小结

作者提倡阅读和写作要“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说,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六、作业设计

这首小诗的语言极富魅力,请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写一篇小短文对这首小诗“咬文嚼字”。

雪夜

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珠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2

【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界定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学习的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本文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评论,属议论文范畴。本文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学会咬文嚼字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对议论文有所了解,但写作能力比较薄弱,更缺乏字斟句酌的谨严精神。大多数学生鉴赏能力有限,对文艺评论的阅读存在困难,因而更需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教学难点:在鉴赏与品味文章事例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还记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这样写雪的“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作者为什么不用“大”而用“紧”呢?一个“紧”字不仅表现出当时气候环境的恶劣,还渲染出事发之前的紧张气氛,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效果。形象写出了雪下得大,还写出了当时的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鲁迅曾评说“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真可谓一个“紧”字而境界全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炼字的文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是怎么教我们咬文嚼字的。

二、学案反馈与评价

三、咬文嚼字的含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本文中指:“但是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

四、理清文章思路

(一)作者都运用哪些例子来说明文学上必须“咬文嚼字”?

(1)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一段

(3)韩愈改推敲

(4)苏《惠》诗

(5)“西施”等套语

(二)分析文中例子: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郭沫若“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韩愈改“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苏《惠》诗剖析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西施”等套语。

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合作探究

1.本文主张咬文嚼字但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宋代陆象山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明确: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2.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明确: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六、小结

本文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用两个事例和几组词语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善用联想意义,是正面,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套语滥调,落入下乘。写文章时要求炼字,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炼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七、当堂检测

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明确: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八、拓展提高

鉴赏划线的词:

1、红杏枝头春意。—一宋祁《玉楼春》

明确:“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确:“绿”字色彩鲜明,把江南春天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色以及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其它诸字却无这种作用。绿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春草绿时,引起思归之情,自然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紧密呼应,丰富了诗的意味。

九、布置作业

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性。

TAG标签:#咬文嚼字 #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