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学反思>二年级《认识角》课后优秀教学反思(通用13篇)

二年级《认识角》课后优秀教学反思(通用13篇)

笔墨馆 人气:1.4W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认识角》课后优秀教学反思(通用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认识角》课后优秀教学反思(通用13篇)

二年级《认识角》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

星期一匆匆从湖州赶回来,一堆棘手的事情等待去完成,包括星期四的公开课,这也是本学期数学组第一次教研活动。此次湖州执行学习了几何画板,因此此次开课选择了《角的初步认识》,一节几何课,也让自己尝尝鲜。首次尝试用几何画板上几何课,也是很值得回忆的。

一、由熟悉的图形引入

备课前翻阅各版本教材,多是由操场情境引出角,这样安排确实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形象。但我的这帮孩子们,这个学期才见到素未谋面的操场,且生活经验缺乏,能按老师的要求乖乖地、准确地找出角吗?既然数学教学要摸清学生已有基础,于是,我基于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等有角的图形的基础,选择以“露出角,猜出背后的图形”为切入口引题,并从图形中抽象出角。

二、运用口诀,简化难题

朗朗上口的口诀,有时可以将复杂的步骤简单化,学生也喜欢。在本课中,我想了两个口诀:

①当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我出示“角有一个尖尖点,它的名字叫顶点;角有两条直直线,它的名字叫做边”,突出角的尖尖点和直直边;

②在画角时,也出示了一个口诀,简化步骤。平时在教学中我也常用口诀,比如在算进位加、退位减时,编出了一个顺口溜,学生学得很开心。

三、巧用画板,变不可能为可能

以前在执教《角的分类》时,一直纠结于在PPT中如何让边旋转起来,而今运用几何画板,一切都显得轻松了。

①两条不相交的线,想要变成角,直接拖动来得更简单,就不需要PPT的动作路径;

②利用不同角度旋转,让角不断改变朝向,但始终是角,通过直观对比感知,深化角的本质特征;

③设置旋转,让角随意变大变小。通过两角比赛,让大小比较富有生命力,在几何画板的依托下,能让学生大脑中建立角的大小观念。

当然,遗憾总存在于课堂中,由于准备匆忙,课堂必备的语言没有用心思考,思路也有些混乱。

①内容安排过密,学生学起来并不轻松。

②忽视学生独立参与活动的细节。

③练习有些难,可能想让练习设计的出彩,却忽略了学生的能力。

二年级《认识角》课后优秀教学反思2

记得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们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一)联系生活,抽象出角的图形

首先给学生提供各种实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观察、感知,摸一摸、看一看它们上面的角。这个活动旨在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激起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从剪刀、吸管和扇面上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逐步摆脱实物,抓住角的本质属性,初步感知角的特点。通过上面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这时我及时组织学生观察、对比、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然后设计一组“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本环节的最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寻找周围物体上的角,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二)动手做角,感悟角有大小。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棒,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个角,同桌互相说一说,摆的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什么地方,他利用两根小棒摆出了四个角,说明这个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是比较好的,我在课堂中是抓住了这个生成的,让他将自己摆的角介绍给了全班同学听,我觉得在这一点上还是做的比较好的。其后在教师示范后,让生用纸片动手折出一个角,并标出角,指出顶点和边,展示学生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通过直观的具体实物,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了解更加深刻。

二年级《认识角》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

在本节课上,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因此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搭一搭、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动画来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在处理想想做做第四题时,我设计了折一折活动,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角,指指折出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最后顶点不变多折几个比大小,操作起来困难最大。学生不理解更不会折。这还需要我再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意图。

数学活动可以说在每个课堂都有,但活动后到底有没有取得效果呢?一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的体会到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真真正正的动起来,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一些创造性活动,探索性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

教然后才知不足,如果教学观念能更开放,增加丰富对角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能面向全体,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这节课我想会更好。

二年级《认识角》课后优秀教学反思4

这周讲了《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的前两课时认识角和认识直角,在认识角这一课堂活动中由于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语言表述,时间安排非常紧凑,尽管如此,一节课还是没有讲完。对于“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让学生找情境图中的角这一活动,让学生积极探索发言。

紧接着总结这些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然后画角,让学生用三角尺或者直尺画角,并让学生上黑版展示,进而总结画角的步骤方法,最后比较同桌之间的角谁大谁小,进而提出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等关键问题,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动手与合作思考中建立了角的表象,在相互交流中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

在认识直角这一课堂活动中,我从实际生活出发,首先找身边的直角,从而总结直角的特征,再折直角,让学生动手操作,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折直角的方法,进而点出最简单的方法,最后用三角尺进行画直角,找学生上黑板画,再总结画法,继而用三角尺检验所画角是否是直角,做后总结检验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学习、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直角的认识。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年级《认识角》课后优秀教学反思5

一、从生活情境出发,感知角的表象

本课教材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来初步感知角,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节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在抽象出三个角时,同时蕴伏着“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我们抽象出来的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二、参与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是直直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然后再来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其中是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后及时完成“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再次寻找情境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的书本上、三角尺上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

四、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

“动手做一活动角”是本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一个角,然后再来指一指这一个角,这里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想办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变小一些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最后再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活动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与扇子(或剪刀)的打开与合拢有关。

整节课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学生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比一比、做一做的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了角。

二年级《认识角》课后优秀教学反思6

1、数学应是现实的,是生活化的,是儿童乐于做的。

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认识角,有助于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构建角的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平面图形的一般方法。

鉴于二年级学生仍然喜欢听故事,我设计了故事《小明的一个星期天》,通过小明把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渗透到故事情节中,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把数学知识趣味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用学具做角,再通过学生做出来的角进行比一比从而认识比较角大小的方法。学生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视合作学习,提供学生的交流空间,增强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做一做、折一折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活动。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课堂上,一些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别人的启发,打开了自己的思路,同样获得学习成功的满足。

不足之处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不够精炼,表达技巧有待加强。

2、教学过程中遇到突然停电(课前没有预想),虽能转换讲解方式,但却没能很好地捕捉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利用,所以此环节的教学有些不足,学生的理解也受到局限。

二年级《认识角》课后优秀教学反思7

认识角这一课,听说是很经典的老课例,作为二上,其实有着不小的压力,现在就这一节课的反思做一个梳理。

1,经过了仔细研读教参,教材以及从贾老师的一上中学到的亮点。

特别是课研讨。最终经过整理确定了上课思路和流程。较满意的地方是思路还算清晰明了,有层次感。但是本节课学生操作活动较多,如何能让学生的操作变得更有意义和有层次?充分发挥操作的意义,尤其是折角的部分,我就一直让学生折,没有实际意义。这部分的处理不够好。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对这部分没有真正分析透彻,他想传达给学生的思想和知识我没有理解。

2,教材的重点部分如何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掌握的还算扎实,揭示角的特征也是引导学生看,摸,总结,在学生说到角都有两条线时我画了两条弯曲的线,由此学生意识到这不是角了,从而探究出角的两条线是直的。这两部分教学都还算满意。但是在难点部分,节奏没有掌握好,难点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开程度有关这个知识点教学还有待加强。由这点处理的失败我想到一,我预设的不到位。我没有很好的了解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过好的却不现实的预设了他们的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以致于在备课时这部分我没有花费很多的时间,没有预设到如果学生说不出来: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开程度有关我该怎么引导或者怎么揭示。果然课堂上学生只是意会却表达不出来,我手足无措。所以预设和了解学生很重要。同时教师的课堂灵敏性也是至关重要。

二年级《认识角》课后优秀教学反思8

认识角是二年级下册的知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认识角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但是,低年级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采用以下一些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做如下反思:

1、新课程改革倡导

借助图形概念形成的教学,使学生经历“感知——观察——比较——归纳——抽象”的概念建构过程。在教学中,第一个环节我通过让学生摆三角形,拿走一根小棒,从而提出课题认识角,然后就让学生快速的将小棒收起来了。这时学生脑海中还没有对角有一个笼统的认识。应该先让学生观察一下这个角的样子,然后还原小棒,再分别拿走另外两小棒观察那两个角的样子,这时学生对角这个图形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再请学生说一说,就给了学生一个“感知——观察——比较——归纳——抽象”的概念建构过程,这样也为学生后面能正确指出用圆折出的角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头脑中角的概念逐渐清晰。

2、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倡导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内涵的丰富认识

形成比较和分类、概括和抽象的能力,提升准确、简练和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水平。在课上我对学生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很欠缺,学生很多时候意思正确,我就急于给予评价。应该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说完整的、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品质和态度之外,还对学生清晰掌握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3、在课堂中要善于制造矛盾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在本节课中有一些让学生质疑,产生矛盾冲突的地方,我没有及时的抓住,而是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讲解。如:在同桌同学用活动角造同样大小的角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脑海中差生疑问“我们的角并不一样”如果我通过引导让学生提出疑问,然后让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争论,最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重难点应该能被学生更好的介绍,而且学生的主动性更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或教学中应该形成一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并且善于抓住教学中能令学生差生矛盾冲突的点。让学生去探究、去合作,这样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更强,教学也更高效。

4、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我安排了很多活动,但是活动过多每次活动,都要组织一次教学,这样就占用了很多的教学时间。所以,有的活动是否必要,就成为我要思考的问题。教学活动多,应该突出主线,进行简化。所以在二次备课中,我将摸角的环节去掉,在巩固练习中,将正例与反例结合,也能达到角的概念的强化和辨析的作用。同时在标角中将平面图形和圆弧形放在一起,也能达到分层巩固的目的。这次的经验,也让我对以后再操作活动比较多的课时有了思考,活动是否必要?活动与活动还能否结合达到相同的教育效果?力图考虑更方面的因素使活动更有效,更有价值。

5、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基础,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在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主体性发展教师促进者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教师促进者的作用,必须把握好课堂中的语言。小学教学语言,要注重多样化的提问艺术,要善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批评语言的方式的幽默化和评价语言的多元化。而反思我的课堂,虽然学生比较有序,但是似乎缺乏一种激情,少了一种活力。学生本应该学的、玩的很带劲儿,但是似乎这种氛围没有被我带动起来。所以以后我要加强这方面的实践,多用热情的表情和话语感染学生,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数学带给他们的成就感,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二年级《认识角》课后优秀教学反思9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有以下几个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探索的动机。

课的开始,教师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寻找角开始,接着,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寻找三角板的角,逐步抽象出角的形状。密切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亲切感,自然地就会产生了一种乐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巧设数学活动,激励积极参与。

这节课中,我为学生的探索设计了一系列活动。首先,寻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认识角的特征;其次,画角,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然后从形式多样的图形中标出角,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最后,通过玩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形状,激发学生寻找角的秘密互相交流。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这样获得的概念,理解是深刻的,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体现了课改中数学“活动化”的要求。

三、巧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

在初步认识角时,我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描出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总是教然后才知不足,经过思考,总结如下:

1、画角和比角前应给出操作的要求

在本节课对画角的处理中,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出的角的特点来自己画角,如果在画之前有要求,比如,比谁画得快,画得多,在画的过程中挑选画的好的和画的不对的,这样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就会更积极,对角的认识就会更深刻。比角大小时应该给学生多加点思考性,比如,比谁做的角最大,比谁做的角最小,这样既为后面学习比较角的大小做了铺垫,还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思维。

2、应该强调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节课总体的课堂教学效率比较高,但是在一些细节上有欠考虑的地方,比如,在学生找角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先集体找,再单独汇报,这样学生就全员参与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更高。

二年级《认识角》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0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辨角、数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学生自学画角是进一步感知角;辨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最后通过玩活动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第一次试讲我用大的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来在正式讲时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玩变角游戏,在游戏中就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接着,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通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二年级《认识角》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1

5月21日,很高兴再次见到杨xx老师,荣幸的杨老师这次能指导我的《认识角》这节课,更加佩服杨老师在听完课后只花了20分钟准备就给我们呈现了一次非常精彩又实在的讲座。下面结合杨老师对于我的课提的一些意见,谈一些自己的学习感悟。

1、孩子不是一张白纸,尊重孩子的自身的经验。

对于角的学习,学生这次第一次在数学课堂上认识角,我认为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是“一无所有”的,所以不敢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展开前置性学习。杨老师建议,可以先尝试让学生自己试着完成自主学习单,老师放手让他们自己分辨出哪些是角,找出不同的图形中有几个角。认真思考了下,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平时在生活中肯定见到过角,也许父母在生活中已经告诉过他们哪里有角,他们已经有过角的知识的体验,数学课堂上应该是将他们这些经验得到总结和升华。前置性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我想下一次在上这节课时我会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试着找一找角,让他们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来重新认识角。

2、了解孩子真实的思维,尊重其内心的想法。

杨老师发现有2个孩子认为钝角不是角,并询问了孩子的内心的真实想法,这种发现能力是我在课堂上做不到的,而这种弯下腰聆听孩子内心真实想法的值得我学习。这两位学生认为钝角形状的角不是角,原因并不是任凭我们老师自己主观的猜想,认为学生在判断是不是角是根据有没有顶点和边是不是直的这两个原因,真正原因是受老师示范的角是锐角的定向思维的误导。如果我能向杨老师一样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我想肯定有效的解决孩子的疑惑。

3、重视教师角色的示范。

学生会受老师示范角定向思维的误导,在刚开始黑板上示范的角是锐角,以及后面做活动角变大变小时都是锐角,如果这个环节老师能将角拉得更大,变成一个钝角问学生这是不是角,就会减少钝角不是角的错误。

4、重视细节,有效组织好合作学习。

这节课有两次小组合作,一次是在小组内指一指角,一次是小组合作做角。在指角的小组活动中,为了让小组合作有序,我设计让学生按1号到6号的顺序指角,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杨老师对于小组合作提了一些看法,建议我们教师课前可以从规模、目标和细节三个方面来认真思考合作如何来组织合作学习,强调合作学习一定要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对于指角的小组活动可以先让学生每个人自己说,再两个人合作指一指、说一说,这样避免了重复指角过程,也节省了一些时间。

二年级《认识角》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2

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国旗,钟面,剪刀引入,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上,从生活中引入,逐步确立“角”的表象,从而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合理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让多种感官合作来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表象。在初步认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活动角”进一步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的教学充满形象、声音、色彩,就能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我运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建立角的表象,向学生动态的演示“形物”的分离,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在进行角的大小比较时,大小不明显的角,通过使两个角直观地移动与重合,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角的关系,从而掌握比较方法,充分显示了多媒体的优势,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二年级《认识角》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3

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只能勉强知其然,很难知其所以然,运用时稍有变化便会出错。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数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常常采用直观演示、活动探究等方法。本人在上“角的认识”一课中运用了一个非常简单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借事说理。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角都是跟面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很难真正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令许多老师深感棘手。教学时,我先通过活动角的演示,让学生很快明白了“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然后让学生比一比下面三组中两个角的大小(这里不能显示图片,用文字描述一下:第一组,两个角的边画的一样长,一个角叉开的大,一个角叉开的小;第二组,叉开的大的那个角的边画的短些,叉开的小的那个角的边画的长;第三组,两个叉开的一样大,一个角的边画的短,一个角的边画的长)。在学生比较第三组中的两个角的大小时,意见发生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一样大,有的学生认为是第二个角大,我未作评判,让他们分别说说是怎么比的。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认为第二个角上端两边叉开得大些,我听后一边点头一边说:好像也有道理。随即请班上偏瘦小的一位同学起立,让其他同学来比一比我和这位同学的手臂,谁的粗?在大家一致认为是我的手臂粗后,我却说是这位同学的手臂粗,并当众将自己的手腕处和学生的上臂处进行了比较,以证明我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时所有的同学都大叫:不公平,比的不是同一处。此时教师顺势而上:你们刚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是比的同一处叉开的大小吗?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顿时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这时我再将早就做好的第(3)组中的两个角重叠,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角同一处叉开的大小是一样的,从而真正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通过打比方、说生活中的事,激活学生已有的经历和经验,触发思维灵感,借助简单熟悉的事理很快明白抽象的数理。由于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对于有些难以进行直观演示或活动探究的数学知识,我们不妨采用打比方等方法,借助生活中相关的事理来说明抽象的数理,同样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也许“借事说理”缺乏高度的严谨性,但对于刚刚开始学习数学的小学生来说,严格的不理解还不如不严格的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学生才能掌握和运用。

TAG标签:#课后 #通用 #二年级 #教学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