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笔墨馆 人气:5.08K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半个学期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本学期学生的几种现像反思如下。

1、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最挠头的是怎样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会取得不同的效果。

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2、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反思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以我现任教的三年级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还理想,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差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差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差生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角色,不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方法,更有甚者连练习题都不愿意做。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

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更要因人而宜,我们也不能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生,我认为我们可以吸取公开课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开课的方法。这样差生会更差,作为教师应该及时补差,不让学生掉队。

总之,我觉得,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收到实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而这节课是研究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教学例题之前,出示了一个准备题:“猴王把一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目的是复习已有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教学实践证明,这确实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当出示例题时,学生就能准确说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这节课另一个设计比较好的地方是想想做做4分小棒一题。在学生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拿,并且上台来展示分的过程(其实这里有两种思考的方法:一种是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分好之后,拿出其中的一份;另一种是先想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6根,然后直接拿出6 根小棒。显然,后一种方法更快。)。通过分法的交流,在进行下面拿出12根小棒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能迅速而准确的拿出来。最后,我把每个分数和对应的根数列成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把12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得份数越多,每份数就越少,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上完课后,听课教师进行了评课,让我对这节课有了新的认识:

1、板书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

今天,我板书的核心内容是三句完整的话。我的初衷是通过这些文字,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难点,并能完整的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而事实上,这样做并不好。学生在说几分之一的含义时,就有依赖思想,会看着黑板上的文字读,没有真正去思考。而如果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的话,只要写出重点的几个字就可以了。 “图文并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写重点”,能迫使学生去思考,将黑板上的重要信息连成一句完整的话,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表扬”、“纠正”、“示范”。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明确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同时调动其他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养成注意倾听其他学生发言的习惯。例如:

①表扬:学生说得很到位,可以说:“他说得真好!谁能象他这样说一说。”

②纠正:学生说得不正确或不完整时,可以说:“他说得对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③示范:如果请了几个学生说得都不是很到位,教师要先示范说一遍,然后说:“谁能向老师这样说一说。”

3、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

以想想做做1为例。做完4小题填空之后,可以先比较①—④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共同点:都是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不同点: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然后说说①②两题的相同点(每份都是1个);再比较③④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 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不同点: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表示每份的分数也不同);最后可以问:“你还能发现什么?”(这些分数都是几分之一,每份是1个也可以是几个等等)这就是所谓的用好教材,用足教材吧。

这节课带给我的启示是丰富的,在总结与反思中不断前行……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部分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用12个小物品代替竹笋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个。我请他们用上平均分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时,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抢着要上来表现。课堂成了充满体验和乐趣的百草园,也许这样的课堂少了很多正襟危坐的课堂常规,但我却收获了孩子们放飞思维的惊喜。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12个小物品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小熊猫请客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分饼干、分苹果、分西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小熊猫请客中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不足之处:

1、教师没有完全吃透教材,除法算式的写法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教师只重视了口述,没有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

2、除法算式的意义一带而过就行了,反而教师在此多次重复,还让学生跟读,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课堂容量小。

3、教师语言不够精炼。

4、低年级教学应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用完学具及时收起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务必建立一种贴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潜力。

二、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资料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透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心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持续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用心地透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我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潜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组织搞笑操作,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和概括潜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透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我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我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我的观点,到达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在教学中教我不仅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潜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潜力和语言表达潜力的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

4、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我的不一样观点,同一个问题,学生能够有不一样的解决方法,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受尊重。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我在课堂中经常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设计时是从创设运动会的情景出发,让学生始终兴趣浓厚,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习效果也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节课,就会发现本节课“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孩子过多地关注生活情节,孩子们对生活情景的兴趣大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较多,使教学花费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量不够,使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高效。

是否数学课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为依托呢?能不能在实实在在的数学教学中追求实效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重新设计了《有余数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学,旨在凸显数学课的“数学味”,在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上做一种新的尝试。

总之,教学后,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上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味”;其次,提供安静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孩子们进行数学的思考;最后要构建生活的数学学习原型,使“生活味”为“数学味”服务。这次教学尝试,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课堂上动静交替,孩子们积极参与,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TAG标签:#精选 #三年级 #反思 #范文 #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