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学反思>关于《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反思

关于《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反思

笔墨馆 人气:2.07W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反思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反思1

核心提示:本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学中,以“亚洲”为例,引导学生说出了亚洲的东、西、南、北各是什么,注重了学法指导,然后让孩子们合作说出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最后,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制。。。

本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学中,以“亚洲”为例,引导学生说出了亚洲的东、西、南、北各是什么,注重了学法指导,然后让孩子们合作说出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最后,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制世界地图,这节课的难点就在快乐中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益。

在课前我搜集了许多图片,让学生在课堂上借助课件更好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知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不仅如此,我还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一些有关大洲和大洋的资料,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初步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课堂上,我向学生们推荐了“世界地理频道”网站,给他们提供更好更多的资料空间。

本节课难度不大,但读图较多,内容丰富,教学容量大,时间略紧,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我相信,这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是孩子们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反思2

1、说教学内容

对于这一章《世界的陆地与海洋》,是七年级上学期教材。课标的要求是使学生能够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本节课《世界的陆地》是学生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常识性知识。但是现在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不是初一的学生,这就要求课堂设计不仅要去去教授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更需要运用基础知识来加深拓宽本节课知识,对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都以高考目的来设计要求,把基础知识点与高考试题结合起来,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这是本节课处理教材的恰当之处。因此,把基础知识是“水球”还是“地球”,七大洲的名称、轮廓,大陆、岛屿等的概念用幻灯片展示的方法带过,做次要处理,而把七大洲分布与概况加深拓宽,要求学生会用经纬网定位七大洲的位置并概括各大洲地形特征,能力要求明显抬高。把重难点确定在区域定位的学法上,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运用经纬网确定七大洲的大致范围突出重点,运用七大洲的经纬度确定位置突破难点。这样做符合学情,符合新课程课标要求对知识点有加深拓宽。

2、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采用读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组织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参与主体意识与读图分析能力,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形,动画等综合在一起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利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了课堂效果。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一笔花世界”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开放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3、说临场发挥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基础知识提升和学法指导,方法的运用,是本节课亮点。

4、说课堂结构合理,体现复习课程特点,容量大,知识点加深拓宽到位,并与高考考点接轨,一讲一练,注重知识的迁移,时间分配恰当。

5、重难点突出方法得当,有效。(重点实现七大洲的空间定位,难点突破七大洲的定位方法)。运用恰当的方法突破重难点,突破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陆地和海洋》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巩固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并初步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第一节《大洲大洋》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好世界地理的基础。主要讲述世界的海陆分布,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复习掌握的重点。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则侧重于科学观念和科学史教育,以及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内容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三部分,教材通过大量实例说明海陆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运动学说的形成,是极好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素材,从假设到推理,再到实践验*,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这一过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方法。

本章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看似十分简单,但由于初一学生空间概念差,有关分布的知识并不容易掌握。同时,本章又是学习世界地理所必需的准备知识,对七大洲地形的特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世界的气候、自然景观、自然资源以及分区地理等整个世界地理的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复习过程中建议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牢固掌握本章基础知识。

按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倡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由于是复习课,因此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实现知识重现,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记忆,掌握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建议安排学生读图探究、回顾知识的活动较多。建议老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特别要多鼓励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分层教学,难度大的问题给优秀生回答,比较简单的内容给中下层次的学生做,做对了及时肯定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并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练习肯定少不了,建议练习形式多样,可以小测,可以小组互相问答。当然测试练习选择要精,不要太滥。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反思3

努力着,想进行完美的学案设计,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总会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显得不那么完美了。但只要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获得知识,又何必在乎形式上的.完美呢。

在《海陆分布》这一节中,我就深有体会。在学案设计这一环节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尽管平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一些*的地理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等知之甚少,自然理解起来就会存在困难。还有就是对各大洲在东西半球的分布不能通过读图精确地分析归纳。这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就要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因为只有一开始就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懂并学好。

地图与地球仪终于学完了,本以为难点已过去,海陆分布应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谁知让学生看地图,又没有了方位感,大西洋周围的五个大洲图上找到,却没法理解大西洋的西侧是南北美洲,从地球仪到地图的转化从球体到平面的思维转化却也这么难,这是以前我没注意到的。我突然意识到我让学生以后不用拿带地球仪上课是错误的,我手中的地球仪他们根本看不清楚,如果自己手中有,就可以很直观的说出大西洋东临美洲,西临*与大洋洲。再看地图就明白了。我给学生出的当堂测试中的题目;围绕南极洲的大洋自西向东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学生理解也费了个劲。不能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

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欠考虑。虽然教材是经过科学合理地编排来确定内容的,可这种安排并不是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都适用。当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教材内容安排不同步时,就必须随时迎合学生的认知习惯,适当地调整内容的先后顺序。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无头绪,越学越糊涂。在这一节里,就可以将各洲分界线调整到前面讲,然后再让学生了解各大洲的分布,学生就能明白、准确地判断和归纳了。

TAG标签:#陆地 #分布 #海洋 #反思 #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