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学反思>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5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5篇

笔墨馆 人气:3.24W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5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 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 “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 山何处的问题。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反复阅读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第 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 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理解诗句的 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我们再次静心与文本对话,融入其中,仿佛读者就是寻隐者。但是,我在引导学生 揣摩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时,还未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有些生硬。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2

《寻隐者不遇》主要写了贾岛去山中寻找隐者却没有找到的一件事。让学生感受隐者的形象是教学的难点。而且古诗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摇头晃脑的多读多体会,并指名说说诗中出现的景物及人物,这些景和人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并在脑海中形成景象。并通过小组朗读,男生女生读,个人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来加深印象,感悟体会。

理解古诗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字词,这对于学生是个难点,所以我事先让学生做好预习,上课再相机点拨理解,带着这些理解了的字词走入古诗的情景,再来理解诗意就简单很多了。

本首古诗是个问答体的古诗,省略了诗人的提问,在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通过想象自己能猜出省略的问句是什么,并且在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当中,体会诗人心情的一波三折。这个过程同学们相对来说都能说出来,看来掌握的还可以,然后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够有所体会。然后再让学会说呢过进行背诵。

但整堂课我觉得备课时想法太多、太杂,也没有进行梳理,导致结果呈现在课堂上就显得繁琐,有点乱糟糟的感觉,学生掌握起来也并不容易。特别是细节方面把握的并不好,过渡语也不尽人意,终上所述,以后还需不断的打磨进步。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3

苏教国标版第九册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作品。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此诗描述了寻访者拜访隐者不遇,却与童子互问答。全诗仅四句,20个字,笔墨虽不多,但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一、以读促悟,注重整体感悟。

本诗字词教学不是难点,关键是要结合作者贾岛的为人、个性,学习本诗、理解本诗。学习作者为什么要到深山寻找隐者,他找隐者干什么?其实结合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作者的性格,作为“苦吟”诗人,他有着怎样的追求?这些需要学生抓住本诗背景、作者当时的心境,理解古诗。在本课上,王罗涛的课前预习比较全面,他查到了贾岛做和尚的时候写诗发牢骚后来被韩愈发现了,后来还俗入世,可不如愿的是他并没有成大器。后来有避世欲隐世之意。这首诗是他入世碰壁后来寻隐者之过程。结合古诗的背景理解会更加深刻。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学生去找找古诗作诗背景,从而真正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三次转折,让寻访者的心情一波三折,先是满怀希望,后是失望,又有了一丝希望,最后彻底失望。关于本诗的字词理解,我是先让学生看着这些诗句整体理解意思,然后根据整体的理解分析字词的意思。如:言:说;处:具体位置等。

二、非“云深”乃隐者的神秘之“深”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三、作者寻隐者不遇是一种必然

在教学的过程中,当我提到童子作为隐者的弟子,他真的不知道隐者师傅的具体位置吗?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一片茫然,因为从小他们一直教育着要做诚实的孩子,也非常相信文中童子的话,没有结合文章当时境况来思考问题。在停顿了一段时间之后,班级的小“思想家”简春明举手回答:“既然是隐者,那么他肯定是不会告诉别人自己的具体地点的。在他离开居所的时候肯定交代自己的徒弟不要告诉别人自己的行踪的。所以,我认为,童子他是在说谎。”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跳跃的想法,很多学生没有这么想。听了简春明的回答,其他学生都恍然大悟。的确是这样的,作者虽然说自己没有找到隐者,但是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隐者不想别人打扰他。为了不让别人干扰师父,童子宁愿撒谎。

学习完《寻隐者不遇》一诗后,我发现,学习古诗一定要结合作者的境遇、写诗当时的背景来学。这样才能走进古诗,“触摸”得到意境。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4

核心提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几遍就能理解其大意。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古诗朗读和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再压缩,尽可能地...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几遍就能理解其大意。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古诗朗读和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再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在本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要求学生体会本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这道看似简单的练笔题,其实并不容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解古诗含义当成目标的话,那么不少学生会把这道练笔做成是翻译古诗。这样以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荡然无存。我所设想的,就是能引导学生一起赏析这首古诗,和学生一起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节和感情。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才有可能写好那道练笔题,而我也能从这样的作业中得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最真实有效的反馈。因此,我把本诗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体会古诗意境,展开自己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将本诗改写成文。

有了这明确目标之后,那么我的整个课堂教学都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为它服务。以下就是我的主要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上面提到过,这首古诗非常浅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朗读之余就能读懂。在教学过本课之后,也证实了我的预想,我只需在“只”,“云深”这两处稍一点拨,学生就完全准确地读懂了这首诗。

二、再读古诗,触摸心情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走,首先是引导学生将诗句里的“一问一答”读成“三问三答”。“你师傅呢?”“采药去了。”“哪里?”“此山中。”“具体去往何处?”“云深不知处”。

有了这样将对话过程具体化的环节,我就引领学生走向第二步:触摸作者在这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松下问童子”:兴奋急切,满怀期待;“言师采药去”:顿感失望,心有不甘;“只在此山中”:萌生一丝希望;“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无可奈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结合朗读的指导,学生也很快把握了诗人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深读古诗,体会意境

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把握了情节,读懂了情感,于是教学往更深一层递进——体会意境。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主要是通过“寻找隐者的影子”来实现的。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每一处文字去试着寻找隐者的“影子”。最明显的一处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采药”。首先,古时候,懂医术的人,除了专门的大夫外,往往是学识深厚的人,看来这位隐者是位贤士。其次,隐者隐居山林,往往是不问世事,这位采药的隐者却很可能是心系黎民百姓,为民采药的,看来这又是一位扶贫济困的仁者。另两处则是需要通过老师的点拨的,即“松”和“云”。这两处景物分别象征的隐者坚贞的的品质和高洁的性情。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你觉得作者最后离开时的心情是如何的?有的同学坚持认为,他是一无所获,失望而归;却也有同学认为,他虽未能一睹隐者的庐山真面目,但却从“松”、“云”之物,及“采药”之事上已领略到隐者的气质风范,所以是不枉此行的。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无论是哪种结论,都是建立在对古诗意境较为准确的把握基础之上的,体会意境才是我的目的,又何必去追寻这最后的答案一致呢。

四,指导谋篇,改写成文

在布置学生改写古诗时,我提了三方面的要求:1、必须是完整的故事,除了对话这一主要情节外,要有适当的开头和结尾。2、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必须写出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3、要有两处景物描写。一是在开头,对隐者所居住的山林的描写,二是对作者所见“云深“之情景的描绘。

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容量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学生开始动笔的时候离下课仅有五分钟左右了,大部分学生只能完成一个开头。但当批阅学生的练笔本时,我发现学生中不乏佳作。可见,本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实在的。这堂课,让我更真切的感受到:明确目标是备课(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而服务目标则是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基本宗旨。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5

我们教学古诗时,在引导学生把握内容、体会意境的同时,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体会诗人的情感“,换言之,就是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所抒发的情感,可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教学《寻隐者不遇》,我们从题目到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再结合文字读悟,推想;作者是谁?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思乡?作者为什么思乡?心情怎样?理由是什么、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诗中找到答案,有的可联系相关语句去解读,有的要联系生活经验去体会,有的则应该依据关键字词去推想。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6

上周二,学校安排我上一节校级吟诵公开课,由于前一天晚上家里发生一点事情,影响了我上课当天的情绪和状态,现反思如下:

一、上课优点

1、本节晨诵课构思巧妙、环节清晰,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

2、整个教学环节是读诗——吟诵规则的讲解——标平仄——诵读古诗——听音频——跟着吟诵——伴奏吟诵。

3、“山”和“深”的拖长引出了隐者不易寻找的味道,同时扣题“寻隐者不遇”。

二、自我反思:

(一)针对本课反思

1、ppt设计不合理,应该是先听音频学生跟着吟诵,然后再播放伴奏,让学生自己吟诵,原本是这样安排的,但是在上课过程中才发现伴奏的ppt和音频ppt颠倒了,在执教过程中我等待音频却一直在放伴奏,后来重新打开音频,耽搁了时间。

2、音频应该放在标有平仄的ppt中,这样学生做手势的时候会方便一点,不会反应不过来。

3、教师应该少讲一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读诗、吟诵的时间。

4、把吟诵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起来会更好。应该告知学生“四声”代表坚定、坚决。诗歌中颈联和尾联的尾字都是四声字“去”“处”,代表了童子说话短促、坚定、坚决的态度。即我就不告诉你我师父是哪里了,因为师父是隐者,不希望被外人所打扰。如果让学生吟出这种味道会更好。

(二)针对课前准备反思

1、因状态不佳,课前忘记让学生整理好红领巾和衣领,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形象。

2、因状态不佳,忘记吟诵课特有的师生问候礼仪,幸好课前有学生提醒并做了几次简单的训练。

3、因状态不佳,课前未强调课堂纪律。

4、因状态不佳,忘记带翻页笔,也没有提前把课件拷贝到一楼报告厅的电脑上调试音频。

三、同仁建议

1、教师个人讲解偏多,其实在本首诗中学生除了“隐者”之外,其他的词语意思都明白,在教学过程中无需一一讲解,应该多给学生自由吟诵的时间和机会。

2、在讲解诗歌的时候,配以图片会有一定的画面感,同时提供一种意境。

3、不应该只听音频,教师个人应该示范吟诵。

4、两个入声字“药”和“不”应该吟诵出味道,首联诗人满怀希望问童子,童子回答中的入声字“药”短促,暗含了诗人的失落,颈联又给予诗人希望,但童子回答干脆、利落,短促的入声字“不”又让诗人陷入失望的境地。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7

《寻隐者不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对于五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古诗的大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正确、流利的朗读故事、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是学习本诗的基本目标。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是教学本诗的一个难点。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在教学本诗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这首诗。在课堂上,我带领学生通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去理解古诗的大意。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是以问答的形式来写的,通过想象作者寻找隐者时与童子的对话,体会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并用自己的语气读出来,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感情。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当时的情景,我又设计了结合插图读课文、配乐读课文的环节。从叙事的角度讲,也给了学生许多的启示:短短二十字,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有人物对话,环境描写,心理变化

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在对“云深”一词的理解上,没有将插图运用到位。另外,最后对“隐者”的认识,应该将话语权交与学生,而不应该由教师小结。拓展的环节还不够。

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8

总觉得这首古诗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讲,太简单没什么好教的。细细研读文本,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感觉意犹未尽。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布置预习作业: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云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1.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以及“苦吟诗人”,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等特点。接着从“隐者”入手,联系学生熟悉的“诸葛亮”“姜子牙”等人物,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TAG标签:#教学 #不遇 #隐者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