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作文>单元作文>四年级上册作文>【实用】小学生观察日记9篇

【实用】小学生观察日记9篇

笔墨馆 人气:2.72W

已到了一天的末尾,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用心地写一篇日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日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观察日记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小学生观察日记9篇

小学生观察日记 篇1

今天,早早完成作业,我和孙天乐到妈妈学校去玩,我们来到后操场,那里空无一人,我提议去挖蚂蚁窝。说干就干,找来了几根木棍,开始寻找蚂蚁洞。

我们走进一颗大树,发现好几个蚂蚁洞。慢慢蹲下来,用木棍挖了一会儿之后,从土里钻出来了几只大蚂蚁,我连忙将它们一一捉住,放到我带来地瓶子里,并往里面撒了一些泥土。这时,我看到有几只蚂蚁爬上了灌木丛,过了一会儿,它们搬运回去来了十几只蚜虫。你会很奇怪,蚂蚁为什么要把蚜虫运回去,是不是要把蚜虫吃掉?其实,蚂蚁是为了吃蚜虫粪便,因为蚜虫粪便里含有糖分,蚂蚁喜欢吃甜食,所以才将蚜虫运回巢中,并不会去伤害它们,有时为了保护蚜虫,蚂蚁会去进攻蚜虫地天敌——七星瓢虫。

蚂蚁们在夏天和秋天中收集食物,以便在寒冷地冬天里食用。蚂蚁地力气很大,可以拖动比自身重很多倍地东西。如果遇到体型很大地猎物,如蚱蜢、蝗虫、螳螂等,所有地工蚁都会出动,将猎物置于死地后再将猎物拖回洞中……

这次观察蚂蚁让我对昆虫产生了浓厚地兴趣,今后,我要细心观察更多地昆虫,了解更多有关它们地知识。

小学生观察日记 篇2

植物和光的联系

以前,我一直从书上看到植物的生长和太阳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我心想书上说的是真的吗?于是,我做了一个实验。

我从我们家的顶楼上搬来了两盆翠绿的植物,放到了我的书房里去。我把其中一盆植物按照书上说的放在了阳光直射的地方,而另一盆植物却被我放在了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好了,我开始的任务就完成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就只需要观察这两盆植物的变化了。

观察开始了,第一天,我发现这两盆植物没有任何的变化。第二天,我去看这两盆植物,仍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第三天,我又仔仔细细地将两盆植物观察,对比了一下,我发现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那一盆植物似乎长高了一点点,而且颜色也好象变得更加翠绿了。但是被我放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的那一盆植物,不但没有长高,它的叶片好象也有一点略微发黄。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我没有去观察那两盆植物的变化。直到第七天,我才又去观察这两盆植物的变化,我惊奇的发现,被我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那一盆植物,明显比我才把它放在这里时长高了许多,但被我放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那一盆植物,却已经完全枯萎了,叶片也发黄了。后来,我还怀疑是不是植物不同的原因,又找来了两盆一模一样的植物,可结果还是和上次完全一样的。

正当我怎么也想不通这到底是为什么时,我们家的“百事通”爸爸向我走了过来,并问我:“儿子呀,看你愁眉苦脸的样子,肯定是又遇到什么难题了?给我说来听听,让我来帮你解决。”我向爸爸说清我遇到的是什么难题之后,爸爸对我说:“哦,原来是这样,这简单,你应该知道植物的‘光合作用’吧?‘光合作用’是与植物生长有着紧密联系的,可必须要有‘太阳能’来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动力’,没有了太阳,那就没有了‘太阳能’,所以人们才说植物的生长没有了太阳是绝对不行的。”“哦,我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啊!”我点了点头向爸爸说道。

在这一次实验中,我又增长了一些知识。自然界里还有许多神奇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所以,我们人类还要多了解自然界才行呀!

小学生观察日记 篇3

这几天正是国庆节,我来到外婆家玩耍。

在外婆家闲着没事,坐在椅子上看风景,一低头就看见一只蚂蚁正在搬食物,我突发奇想,跑进屋子里拿了一块饼干,放到地上,拦住了小蚂蚁的`去路,小蚂蚁被这突如奇来的庞然大物吓得不知所措,立马丢下食物逃跑了。我不甘心,又用饼干拦住了一只蚂蚁的去路,可它就是不领情,还是像那只小蚂蚁一样逃走了。

我也拿这些小不点儿没办法,只好耐心等待。

过了十几分,终于有了一只蚂蚁对这块饼干感兴趣了。它围着饼干转了好几个圈,还爬上饼干闻了闻,就爬走了,大概是想回去通风报信吧!那只蚂蚁还没领来大军,就已经有好几只与它颜色相同的蚂蚁赶来了,书上说蚂蚁是靠气味找路的,可能它们到了自己同伴的气味吧。

过了一会儿,一支“蚂蚁精兵浩浩荡荡”的向饼干这边赶来,它们围成了一个圈圈,想把饼干搬走,也有一些小蚂蚁咬下一些饼干就走。

我可不会让它们这么轻意的搬走饼干,我用一块大石头拦住它们,它们闻不到气味了就停了下来。这时,一只跟在它们后面的蚂蚁爬上了饼干,似乎在指挥它们,我百思不得奇解:为什么那只蚂蚁不和它们一起搬东西呢?

回到家,我查了资料,原来,蚂蚁分为工蚁、兵蚁、雄蚁、蚁后,工蚁负责搬运食物,兵蚁指挥,雄蚁和蚁后生育。我这次可真长了见识啊!

小学生观察日记 篇4

今天下午,我午睡醒来后,看见外面天灰蒙蒙的,空气异常闷热,人们稍微动一下就会出汗。我走在我家的院子里,突然,我看见墙角有一群蚂蚁,我蹲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蚂蚁们抬着一只七星 瓢虫排着长长的队伍寻找它们的终点。

过了一会儿,蚂蚁们爬到了一条缝里,突然,雷声大作,紧接着,下起了大雨,我赶快跑回了屋子里,就去写博客了。

小学生观察日记 篇5

它们的头很圆,嘴巴黄黄的、尖尖的,两只圆圆的小眼睛,看上去闪闪发亮。小鸡的颜色都不同,有的身上有许多黄毛,有的身上是一块黑一块白,有的全身都是一种颜色。 我一打开箱子,它们就蹦蹦跳跳,叫个不停,很害怕,像是被猎人追一样。

只要箱子是开着的,它们总是喜欢跳出来。一天夜里,有一只小鸡从箱子里跳了出来,还没跑几步就被邻居的一只小猫给吃了。奶奶以后就防备的更高了,又准备了两个箱子把小鸡分开,都加了盖,小鸡再也没被小猫吃过。

小学生观察日记 篇6

中午,我和好朋友任思语吃完饭后,就跑出去玩。地上有一群小蚂蚁,不远处有一只比蚂蚁大好几倍的死苍蝇,只见小蚂蚁们的触角这只碰碰那只,那只碰碰这只,真有意思!不知道的人一定以为它们在跳舞呢!让我来告诉你吧:这是蚂蚁在互相传递消息,用它们特有的方法告诉对方现在有什么新情况。遇到了这只"巨型苍蝇",当然要多叫几个好朋友来帮忙口罗!。蚂蚁们商量好之后,就开始行动了。它们分配得真好,四五只抬前面,其他的在后面,还有一名指挥哩!真是"蚁"多力量大。经过小蚂蚁们的努力,"巨型苍蝇"被搬进了小屋。我通过细心观察,发现蚂蚁的"手臂"似乎特别有力,能搬动比自己身体大得多的东西,可能是有什么秘密武器吧!

我把没喝完的牛奶倒了几滴在地上,蚂蚁"走"过来,闻了闻,就"走"开了,看来它的嗅觉挺好,知道牛奶不适合它。

我又拿来一个一次性的塑料杯子,透明的,把杯底朝上,罩住了两只蚂蚁。过了片刻,我把杯子拿出来,蚂蚁抬头望望天,还是继续向"小屋子"走去。我再一次罩住那两只蚂蚁,并用手盖住杯子,使它们什么也看不见,又把杯子拿出来。它们可昏了头,这儿走走,那儿转转,迷失了方向。经过反复实验,得到的都是同一个答案:蚂蚁是靠蓝天、白云和周围的事物来辨别方向的!

我发现了蚂蚁的许多秘密,也明白了:观察和研究是很重要的。

小学生观察日记 篇7

下午,我与小伙伴们一起去菜地里观察蚂蚁。我抓了一只非常大蚂蚁,把它关在了一个玻璃瓶里,然后边养边观察。因为它个头特别大,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巨无霸”。

我发现,小蚂蚁嘴巴与我们嘴不一样,它牙齿像一个尖尖弯刀,也许就是这把弯刀才能够更好地把食物切割然后吃下去吧。小蚂蚁身体分三节,第一节是它头部,第二节是它腹部,第三节是它尾部。长了八条腿,有趣是它头上长着两根触须,我想为什么它要长二根触须呢?于是我跑回菜地去想弄个明白,这时我发现了一只小蚂蚁发现地里有只死了青虫,它试着搬了搬可太大了搬不动,这时它急忙掉转头去寻找它伙伴,它用触须向伴们对话,过了一会儿我看见一只只小蚂蚁排着队像条黑色长龙似涌向了那条青虫,然后,大家一起奋力地拖着往洞里搬。我兴奋地对着母亲大叫:“我明白了,原来蚂蚁触须是用来招唤同伴,是它们用来交流。”

通过观察小蚂蚁我还知道了一个道理,别看蚂蚁小,但团结力量大,不论做什么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能成功。

小学生观察日记 篇8

我家有一盆菊花,是妈妈在花草市场里买的,我利用周末的时间来观察菊花。我凑近菊花一看,哇!太美丽了!它有着笔直细长的根茎,周围长着很多绿莹莹的叶子,背面有着白色的小绒毛,这些叶子还是锯条状的,像是它用来吓唬敌人和攻击用的“武器”。

菊花有这丰富多彩的颜色,有白的、黄的、绿的、橙的、红的、紫的……真是太神奇了!不仅如此,它们的姿态也很美:有的像绽放的烟火;有的像娇羞的小姑娘;还有的像狮爪……形态各异,美不胜收!

菊花也是很好的一味药材,它可以晒干后泡茶喝,淡雅清香;很多时候都会用它入药,可以清热解毒,避暑消热。大自然真是神奇!

好了,这就是我观察到的菊花。你们呢!

四年级:黄昊扬

小学生观察日记 篇9

这次老师为我们布置的作业,发豆芽。通过这五天的观察,我仔细的看见了豆子的成长、发芽,现在有些都已经长好了。

第一天,我听见这个作业,我的心情非常开心,我和妈妈先找了一个玻璃瓶,把绿豆泡了二十四个小时。

第二天二十四小时过后,我和妈妈开始往塑料瓶里种豆芽。我小心翼翼的把绿豆装满了瓶子。

第三天等我再去看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豆芽长了许多。我非常的开心,急忙叫爸爸妈妈过来看,妈妈有接着给豆芽续上水。

到了第四天豆芽又长了好多,白生生的豆茎好看极了!我非常的惊讶。豆芽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

今天晚上奶奶把我种的豆芽给炒了出来,闻起来非常的香,吃的也非常的香。小小的一把豆子居然长出了一盘菜?真的好神奇啊!

豆芽的生长速度也太快了,真的太厉害了。每一天都能观察到它们不同的生长形态,看着豆芽的成长,我觉得自己也长大了。

TAG标签:#小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