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笔墨馆>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复活节游行》读后感作文

《复活节游行》读后感作文

笔墨馆 人气:1.86W

导语:《复活节游行》这样一本内容悲惨的小说,得到的评价却很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复活节游行》读后感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复活节游行》读后感作文

《复活节游行》读后感作文1

《复活节游行》这样一本内容悲惨的小说,得到的评价却很高,盛赞者不乏库尔特·冯尼格、朱利安·巴恩斯、琼·迪迪昂这样的名家。的确,能把如此多内容放进一本薄薄的小长篇中,描写了几位女性的人生,展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能力,情节上绝不拖泥带水,文字像刀子一样直插人心。

耶茨最有名的知音库尔特·冯尼格称:“福楼拜以来,少有人对那些生活得苦不堪言的女性抱以如此的同情。”英国女作家凯特·阿特金森称耶茨是位“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这本书“催人泪下”(read and weep)。但是会有人喜欢读这样一本冷冰冰的'书吗?我不知道,只知道耶茨写的是未经粉饰的生活,在压力无处不在、忧郁症盛行的今天,某种程度上说,读这样一本书差不多是找罪受。

不过几年来,我一直记着卡夫卡的一句话:“我觉得我们应该阅读那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有时候,我们并不是单单为了愉悦才读书。我在读过一些能以文字的力量撕扯人心的作品后,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文学的另一作用,是要记录和剖析生活,尽管是也许不堪忍受的生活,并给读者带来情感体验。

读这种书,能帮助我们认识自身及外部的环境,它可能让你流泪,但并不会真正伤害你。让自己的心灵接受艺术的一番洗礼,对读者而言,只会有好处。王尔德的话也许夸张了些,但不无参考作用:“通过艺术,只有通过艺术,我们才能完善自身;通过艺术,只有通过艺术,我们才能让自己避过实际生活中后果不堪的危险。”

《复活节游行》读后感作文2

耶茨:“如果说我的作品有一个主题,我怀疑这个主题并不复杂,那就是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种无法逃脱的孤独中,他们的悲剧也在于此。”

作品的魅力之一是它在读者这里可以得到新生。哪怕这种新生对于作者的原意成了跨物种的突变。如果认同一部作品,读者可以从中发现一块拼图一件榫卯。哪怕它有那么点儿离题吧。

关于这部作品有许多严肃的解释比如童年家庭破裂的影响,美国四十年代的女性意识等等。不过耶茨在创作的时候未必会意识到这些,出自于对处在琐碎庸常中人们的一种同情,出自于生活的蓝本,他把它写了下来,温柔地要命,笔触细腻却冷峭如刀。冷是来自于他展现的生活的真实而不是耶茨的姿态。实际上他对于处于中下层的平民具有最熨帖温暖的同情。

这就是生活,我们作为芸芸众生的生活,如此的灰暗平常。悲剧是极细的一层灰尘,被风一吹也就过去了不知道飞去哪里;喜悦是衬于深色背景上脏兮兮的壁花那么小那么卑微。书中唯一的一抹亮色是少年时的复活节游行,两姐妹从这里开始分道扬镳。艾米莉爱她的姐姐萨拉,但是她们注定相离,越来越远。

在我看来小说是一个寻找自己的故事,作者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假设但是却指向了同样的结果。结论一开始就摆出来了:格兰姆斯家的两姐妹都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回过头看,总让人觉得问题始自她们父母的离婚。父亲的缺席让她们的少年残缺,就算长大成年,可心还是不完整。姐姐萨拉选择了听从生活的安排成了当时社会认为女性应当成为的样子—— 一个家庭主妇,有着体面地房屋,一个老公三个孩子,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家庭,如果故事就写到这里或许像个乏味的温馨小品。妹妹艾米莉则走上“非主流”的道路:接受大学教育成为知识分子、职业女性,离婚、同居、保持单身。她的路数有些反叛,曾得循规蹈矩的普通妇女微微羡慕。

TAG标签:#游行 #读后感 #复活节 #